考慮了良久,中午終於決定去吃了一碗臊子麵。(主要是太冷,不想出去。)
周末的中午吃飯的人還是比較多,來吃飯還是需要等一些時間。大概十五分鐘左右臊子麵終於端了上來。這是關中人特有的那種碗,碗中的湯色鮮豔,紅的辣椒油,綠的韭菜,面的白色在眾多色彩映襯下越發顯得香豔誘人了。
臊子麵是陝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以面:薄、筋、光,湯:煎、稀、汪,味道:酸、辣、香為特色,吃口柔韌滑爽,其中以岐山子面享譽最盛。臊子麵的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麵湯油光紅潤,味鮮香渾厚而不膩。而岐山臊子麵鄉土風味尤為濃厚,以酸辣著稱。
臊子麵
岐山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並突出酸辣味。所謂煎、汪即麵條要熱得燙嘴、油要多,才能體現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種高碳水化合物、高飽和脂酸的地方特色麵食。臊子麵對關中地區的人們生活的影響很大,無論喜事喪,年過節、老人過壽、還是小孩滿月或是家裡來了親朋都離不開子面。關中地區辦紅白事、老人過壽、孩子滿月等都一般招待兩頓,所謂早飯和午饗,而早飯臊子麵即為主食。關中農村地區,新年第一天的早晨基本上都是臊子麵。吃飯前,先端一碗湯去門前撒一些以祭奠先人和土地爺、倉神、灶神等,然後才是家人享用。有的也在先人像前獻上一碗臊子麵以示懷念。岐山的子面歷史悠久,起源於商周,清代已經很馳名。岐山大小飯店都供應臊子麵,或者乾脆就起個「岐山臊子麵館」「臊子麵館」等,門店只賣臊子麵一種飲食。
記得小時候和母親去鎮上的逛集會,她總是要帶我們去吃一碗臊子麵,那種香辣,湯汁的清香,到現在想起來,都感覺口齒留香,綿綿不絕。在我們那個年代,物資相對比較貧乏,農村人更多的是考慮溫飽,能吃上這麼一碗臊子麵,可真算得上是人間美味了。那種享受,那種愜意,到現在都沒有什麼美食可以與之相媲美的。
蓮
都說陝西人以麵食為主,特別是油潑麵、臊子麵,都是陝西人最常見的飲食。以前每次去外地出差,回來第一頓飯必定是臊子麵,感覺吃一碗薄、筋、光的臊子麵,那就是對自己出差時日最好的褒獎。幾絲麵條下肚,再喝一口那種酸湯,感覺全身暖暖的,一股暖流湧上心頭,這就是小時候的味道了。
我喜歡吃麵食,有朋友說我是個面肚子,這就猶如劉禹錫喜歡蓮一樣,他在《陋室銘》中所說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我喜歡麵食,不僅僅是對麵食的喜愛,更是作為一個陝西人對自己家鄉美食文化的喜愛與傳播。都說要抓住一個人,首先是抓住他的胃,而作為我來說,已經深深得被陝西的特色美食——臊子麵所俘虜,所控制。我深陷其中,卻不能自拔,這也正是因為我對自己的家鄉愛得深沉,愛得熱烈。
碗中的麵條越來越少,湯汁也將見底,而我對她的喜愛卻越發濃厚。都說愛一個人,就要愛他的全部,所以我愛我的祖國,愛我的故鄉,我選擇了喜愛她身上特有的味道——臊子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