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足球的球迷們可能都知道,其是今年足協的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甲球隊解散,中乙球隊失去大半,中超天津天海的去留。自從中甲聯賽好中超結束後,足協的額頭始終緊鎖。本來想滿懷熱情提高聯賽和國內足球水平,將聯賽引入正規渠道,卻不料生不逢時,幾乎職業聯賽開展27個年頭的問題一股腦兒爆發。
怎麼解決?只能一項項來完成。屋漏偏逢連夜雨,聯賽資格審查問題上也存在諸多問題,俱樂部負責人公開叫板甚至揚言告上法庭,剛解散就買百萬豪車,連前中超投資人也出來指責足協做法有失公允。而在解決的過程中,足協也不得不一次次推遲自己的計劃。比如遼足的資格審查,在一步步推遲之後迎來的是被併購,比如天津天海在這一步步推遲之後,至今是否保留成了懸而未決的問題。
天津天海問題如何解決,足協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是從中甲解決問題上可以窺見一斑:
在球迷和媒體的眼裡,今年中乙遞補中甲的資格應該是一個很好解決的問題,那就是按照成績來決定,第一、第二、第三遞補,如果遇到解散,那就依次順延。但是足協卻沒有這樣做。在遞補名單裡,最差的成績竟然是中乙第十名,可謂史上最弱的中甲球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足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反應。
因為大批俱樂部的退出,使得足協現在聽風就是雨,草木皆兵,看見繩子就以為是毒蛇。所以為了保證聯賽能夠正常運轉,只好退而求其次,注重俱樂部的財力和青訓,相反一線球隊的成績反倒顯得不重要了。那麼有沒有球隊成為了其中的受損者呢?有的,那就是蘇州東吳。
在遞補中甲的球隊裡,中乙的蘇州東吳是成績最好的球隊,但是在同其他三支球隊相比中,蘇州東吳的財力和青訓梯隊建設卻可以用最差來形容!因此雖然一線球隊成績是四支球隊中最好的,卻處於最不利的地位。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慈禧太后在選擇誰是狀元的時候,因為某一位殿試第一名的考生名字和慈禧太后的名字相衝,因此被太后老佛爺化為了探花,被淪為笑談。而今蘇州東吳因為和足協規定犯衝,也被列為了最後一名。這個做法引起了球迷的熱議。
很多球迷表示,如果按照足協的標準,那麼聯賽開展實在是沒有必要了,中超球隊裡青訓最好的是山東魯能和廣州恆大,財力最好的也是這兩家,其他球隊還參加比賽幹什麼?世界盃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不是看財力和青訓嗎?我們有青訓,那麼剩下的就是給國際足聯一張空頭支票,告訴他們,我們永遠比出錢最高的國家隊高出1美元或者1歐元,你們把世界盃冠軍給我們吧。
但也有球迷認為,在當前的聯賽大環境下,足協的做法無可厚非,其目的是為了促進聯賽的健康發展,沒有必要對此指指點點。
那麼您認為當前我們的聯賽是注重成績呢,還是注重俱樂部財力而避免再次上演俱樂部退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