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月1日電 題:主題內容「老黃曆」受到年輕人追捧
許舜達、商意盈
辭舊迎新,當進入書店或者各大電商平臺,消費者會發現,如今銷量最高的日曆,不再是過去相對廉價、設計簡單的檯曆或者單位印製的掛曆,而是設計裝幀精美、主題內容豐富的日曆書。
點開淘寶頁面,能找到《紅樓夢日曆》《生肖日曆》《漢字之美日曆》《每日讀詩日曆》等不一而足。而其中定價66元的2017版《故宮日曆》,僅淘寶上的月銷量已經超過1.1萬本,而2015版《故宮日曆》的最終銷量甚至達到了22萬冊。
「從2015年起,我們店裡出售的日曆書就開始走俏,而到2016年末,在售的日曆書達到了12種,大部分都賣得很不錯,其中最受歡迎的2017版的《故宮日曆》現已經脫銷斷貨。」杭州曉風書屋的工作人員吳曉玲表示。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市面上共出版了16種日曆書,而2016年增加到了51種。日曆書並不便宜,一般在60至100元的區間,個別甚至高達198元。
吳曉玲分析說,日曆書「抓得住眼球」,不僅因為普遍「顏值高」,迎合了人們日益提高的審美心理,而且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的人群,尤其是年輕人這一消費群體,進行了深度的內容挖掘和主題定製。
例如,故宮博物院的《故宮日曆》針對「有心人」,每天介紹一些傳統文化;果殼網的《物種日曆》針對「求知者」,每天科普一種動植物;博物雜誌的《果蔬志日曆》則針對「吃貨們」,每天傳授一道家常烹飪。日曆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給人輕鬆活潑的愉悅,卻不失文化的內涵,並巧妙地貼合了現在碎片化的學習和閱讀習慣。
在北京一家中德合資公司工作的劉姍姍,2016年就買了好幾本日曆書送給身邊的朋友,其中也包括幾位在中國生活的德國年輕人。「他們非常喜歡這些精美的日曆書,尤其是其中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內容,使他們了解了更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劉姍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