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這五千多年的時間裡,這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衍生出了濃厚而又豐富多樣的文化底蘊。
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文化都遭受了外來文化的衝擊,但是在農村,信息相對封閉,人口比較少,傳統文化遭受的衝擊力小,被保留得很好。尤其是富有哲理而言簡意賅的俗語文化。
在農村,無論是耄耋老人還是黃口小兒,在聊天時時常會脫口而出一兩句俗語,這些俗語大多富有哲理,且通俗易懂,非常容易傳播學習。比如老人們在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時,就常常會說到一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比我們經歷多,生活經驗更加豐富,他們口中的話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往往有很深的借鑑意義。
有的俗語在經過歷史的淘洗後已經被淘汰,而有的俗語卻如真金般流傳了下來,不過這些流傳下來的,也並非全都是「真金」,我們在面對他們時,應該看到本質,學會辨識,去劣存優才是。
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句「寧留女一秋,不留女中秋」這句話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老祖宗的話放到今天是否還有道理呢?
我國地大物博,風俗民情十分豐富,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文化習慣,有的地區人們不吃豬肉,有的地區人們愛好喝酒,這句「寧留女一秋,不留女中秋」說的其實也是一種特殊的習俗。
中秋佳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恐怕是除了春節以外最重要的節日了。在古代時,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習俗,而農曆的每個月月初,中旬,以及月末會分別被稱為「孟」、「仲」、「季」,而15號也就是「仲」,8月15正好是秋季的中間,因此就被稱作「仲秋」。
中秋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祭月,到宋代時,才正式發展稱為中秋團圓節。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舉國歡騰,闔家團圓,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月亮。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古代,重男輕女思想非常重,《禮記》中有言: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女人在古代地位非常低,在家中當姑娘時要遵守規矩,在成婚後更有嚴格的規矩要遵守。
女子出嫁後就是夫家的人了,不能隨時隨地地回娘家,這句「寧留女一秋,不留女中秋」的意思,就是出嫁的女人不能在中秋節當天回娘家,若回去了,則代表女人被夫家人嫌棄了,不僅會連累自己的名聲,就連整個家族都會被指指點點。
除此之外,還有春節。出嫁的女人若想在中秋或者春節回娘家,那必須是有特殊情況,並且要徵得丈夫跟婆婆的同意,得到批准後才可以回門。
甚至有的地方說,出嫁的女人回娘家吃飯會為家族帶來厄運,影響到小舅子的運氣,有了種種捕風捉影的說法之後,在節假日回娘家的女人越來越少。
其實這句話,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講是不適用的。如今的女人跟古時候不一樣,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平時上班的時候,很難跟父母見到面,只有節假日才有時間回娘家看一看,之餘回娘家會帶來厄運的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因此這個中秋佳節,外嫁的姑娘們可以放心回家看看父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