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介紹
席心雨,文學與傳媒學院2016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友,出生於四川宜賓,英國留學,導演,作品《根連萬裡情依依》榮獲多個國家級微電影大賽獎項,「尋根·華夏」平臺創始人,主導的文創方案和商業項目在數個國家級創業大賽中屢獲佳績,曾受邀參加由國務院僑辦等單位主辦的「己亥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
和光同塵,與時舒捲
——回憶我與錦城
歲月流轉,光陰荏苒,回望轉瞬即逝的大學生涯,我總會熱淚盈眶。錦城,是我的造夢殿堂、我的人生跳板、我心中永遠不滅的那束光。
和光同塵
高中時我是個標準的「文藝青年」,喜愛文化藝術,常常四處旅行。我還是個深度「電影愛好者」,平時堅持每天看一部電影,閱讀電影藝術著作,遺憾的是,我沒有通過藝考這條路進入大學,但我仍然堅持自己的「電影夢」。
文學與電影雖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但兩者之間具有的相互力使得彼此相通。很多人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存在誤解:將文學等同於文字,將漢語言文學等同於傳統文科。但錦城的文傳學院致力於培養技術型文科人才,創造性的將文科與網絡技術相結合,這對我的影像實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於是我選擇來到錦城文傳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
在錦城的四年,我堅持刻苦學習,綜合成績位列專業第一名,獲得了校長特別獎學金和國家獎學金,取得了「優秀學生標兵」、「優秀共青團員」等稱號。學院的悉心培養、文傳名師們的教導,使我的人文素養得到顯著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計算機軟體運用與網編技能、寫作核心能力也得到了鍛鍊。
文傳學院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以寫作為核心競爭力,以網絡技術為重要輔助手段,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很強動手能力的技術型文科人才」。課餘時間,我堅持文學創作,著有文集《太空漫遊》,字數超十萬字,涵蓋了導演闡述、電影觀後感、論文、讀書筆記、散文和詩歌等。我還不斷鍛鍊自己的專業能力,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取得了教師資格證(高級中學語文),參與了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民間文化研究中心」一般規劃項目《成都面人熊家全口述文稿》研究工作,並擔任了四川省中華傳統經典普及基地和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共同主辦的「儒聲論壇」主講人,獲得了「最佳主講人」稱號。在學術研究中,我注重將電影藝術與文學進行跨學科研究,在文傳名師的指導下,我的論文《淺論微電影美學特徵及其美學前景》獲得了第四屆四川省大學生原創微電影大賽暨高端學術論壇「二等獎」。
錦城是我的造夢殿堂,她讓我學有所成,學有所用,讓我在古典與現代間穿梭,用妙筆與網絡織夢,緊抓網際網路帶來的機遇,勉勵自己成為一名技術型文科人才,努力去實現自己的「電影夢」。
與時舒捲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對文學與電影藝術有了深入的認識、對文藝學、哲學、歷史學等學科有所涉獵後。我積極踐行錦城的長板理論,將興趣轉變成長板,將長板轉變為個人優勢,在課餘時間積極參與了藝術實踐活動,將對影視藝術的熱愛轉變為我的個人優勢,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在實踐中鍛鍊自己的長板。
作為一名應用型文科人才,我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經濟文化價值,積極進行文創工作。大二時我帶領團隊創辦「尋根·華夏——全球尋根文化特色服務平臺」,旨在積極整合人文領域學術力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該項目獲得了2020 年「挑戰杯」中國農業銀行四川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第四屆四川省「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等獎項,並在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三創賽省級選拔賽中,一舉拿下「特等獎」和「最佳創意獎」兩個獎項。
在錦城的學習,讓我富有獨特藝術感悟和審美能力,使我在影像創作過程中能更大膽的去實踐新的語言和技巧, 增加影像之外的藝術表現力,同時也激勵我更加重視創作的多元化、民族化與自由化,去賦予影像作品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2019年,由我擔任導演、編劇、負責後期製作的首部海外苗族尋根紀錄片《根連萬裡情依依》以出生於寮國的第六代苗族、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教授楊扣為人物主線,講述了楊扣教授的成長經歷及其東方尋根的故事。自2017年7月到2018年8月,製作團隊到四川省興文縣進行多次拍攝,並與遠在美國的楊扣先生取得聯繫,克服了語言障礙和距離障礙,歷時一年半最終成片,總片長930秒。
Robert Hughes曾言:「人們將他們的歷史、信仰、態度、欲望和夢想銘記在他們創造的影像裡。」竹生同林 ,樹大同根。我希望通過此片,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尋根的情懷與意義,了解到這流淌的千年、跨越千裡的感動與震撼。中外苗族之間架起的友誼之橋將我們深深連在一起,風雨同舟,萬古長青。
紀錄片《根連萬裡情依依》在2019年4月獲得了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共鄭州市市委宣傳部和鄭州市文聯共同主辦的第五屆「根親中國」微電影大賽優秀作品獎。獲獎消息被人民網、央視網、CCTV-6《中國電影報導》、鳳凰網、中華網、網易新聞等國內多家媒體報導。我也受邀參加了由國務院僑辦、國務院臺辦和河南省政府等部門共同主辦的「己亥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
自「根親中國」微電影大賽開辦以來,錦城只有一名教師獲獎,而我是唯一一名在此大賽中獲獎的在校學生,並且還是大賽舉辦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當我拿著「根親中國」微電影大賽標誌性的「搖錢樹」銀獎盃和獲獎證書回到錦城、向鄒廣嚴校長匯報時,鄒校長當面給予評價:「長江後浪推前浪」!
紀錄片還獲得了第三屆西北國際微電影節「優秀紀錄片獎」、Y-Power杯第五屆中國大學生微電影大賽「優秀獎」、第四屆美麗鄉村國際微電影藝術節大學生單元「優秀作品獎」、2020萬眾一心戰疫情暨第五屆中國夢青年影像盛典高校單元三等獎等獎項,併入圍了包括第五屆「青春影像」全國大中學生原創微電影作品大賽在內的多個全國性專業賽事。我將這些榮譽與錦城、與所有熱愛民族文化、努力追求夢想的人們一起分享。
和其光、同其塵
是錦城,承載了我無盡的歡笑和淚水,讓我能夠在陽光下成長,去尋找我生命中的美好,去追逐更耀眼的明天;是錦城,讓我收穫了諸多榮譽和獎項,只要錦城在,希望就在。有希望,人生就沒有翻不過的坎,就沒有爬不上的坡;是錦城,讓我懂得,入世之法,是要有「和其光,同其塵」的心靈,要保持敏銳的感覺,保持本我如同光一樣閃爍的品質,又像塵一樣不張揚。
很多人總會在記憶的沙漏中悄然遺失,很多事總會在歲月的縫隙中寂靜沉澱,但錦城早已成為了我心中那束不滅的光。在錦城度過的短暫而絢爛的大學生活裡,我找到了人生的目標,揚起了夢想的航帆!如今,我即將前往英國留學深造,將繼續用影像和文字書寫我的青春故事,而錦城是我在最美好的年紀留下的回憶,將永遠伴隨我、激勵我自信的走向未來的康莊大道!
在此,祝願我的母校錦城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Live Long and Prosper!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官微出品——
總編輯 | 宣景容
主 編 | 李凌驕
文章轉載自| 錦城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