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篇文章我談到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戰爭早期還在拉著大栓,只能是眼巴巴的看著陸軍的M1半自動步槍流下淚不爭氣的眼淚。直到1942年8月的瓜島戰役期間,雖然陸戰隊在紙面上已經下發了M1加蘭德,但因為陸戰隊一師一早就前往紐西蘭整備,所以沒趕上換裝。但是等到瓜島戰役結束之後,陸戰一師回到澳大利亞修整,到1943年4月,新的組織編制下達,裝備也隨即更新。
整體結構來看,1943年編制和1940年的差不多,都是分為連部、3個步槍排和一個武器排,但細分下來的話會有一些差異,咱們一個個看。
(為了好好展示,我這種中老年人從頭自學CorelDraw,求大爺們三連)
相比早先的配置,43年版的多了8名補充隊員,增加了廚子、增加了衛生員,原本的M1903全部換成了M1加蘭德,原本配M1911手槍的全部換成了M1卡賓槍。另外連部有三門巴祖卡按需下發,還有一臺吉普以及1/4噸的拖車。
步兵排的排部相較早期的沒有變化,但步兵班變化很大。原本的一個步兵排是下轄三個步槍班+一個BAR自動步槍班。但1943年編制中取消了自動步槍班,但給每個步槍班都增發了一挺BAR自動步槍,而且人員也從早先的9人增加到了12人。
排部↑那個備胎就如名字,沒有具體職責,可能是傳令兵不夠用的時候丟去當傳令兵,也可能是哪個步兵班人死多的時候丟去補充,也可能是幫忙把屍體拉回來。
步兵班有現成的圖片,省的我自己畫。12人制的步兵班有兩挺BAR自動步槍,在實戰中,馬潤多數時候是把每個班再分成2個火力組交替掩護前進。這種配置後來演變成了標準的3火力組模式。
同樣的,步兵連下屬一個武器排,武器排也分排部、一個機槍分隊、一個迫擊炮分隊
排部還是老樣子,兩個當官的+兩個跑腿的,兩個分隊和以前比起來就有些變化了
上圖是機槍分隊,相比早先的配置多了一個機槍班,使用的機槍是M1919A4風冷型中型機槍,當然在二戰時期這機槍是落伍的,但美軍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同樣的,迫擊炮分隊也是在原先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迫擊炮班,M2 60mm迫擊炮其實是法國Mle 1935迫擊炮的山寨款,算是法系武器裡應用很廣,口碑都不錯的一款。
最後咱們捋捋做個總結
首先你們沒看錯,陸戰隊43年編制中是沒有衝鋒鎗的。但42年的編制(就是瓜島沒趕上那批)是有雷興和湯姆遜的,不過後來他們確實撤銷了衝鋒鎗的紙面編制,但不能說是沒有,只能說是師團級會看情況發給營連。事實上,湯姆遜的口碑並不好,因為太沉重,雷興的故障率一直是個很大的問題。M1卡賓槍很好的替代了衝鋒鎗和手槍的位置,用過的都說好。
另外武器排分別有三個機槍班和三個迫擊炮班,而這些班往往並不是由武器排直接調配,而是打散了分別跟著三個步兵班行動,提供必要的火力支援。
(最後,關於作圖方面,有哥們能提點意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