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不同顏色物體喻示哲理,在諸種觀念裡,顏色具有倫理意義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是關於佛教色彩觀念的哲學意義和倫理意義。佛教善於以不同顏色的物體喻示佛教哲理,這以色彩的象徵意義來闡釋佛教特殊的原理,是佛教哲學一個不為人注意的特點之一。如,法身是佛身之一,指以佛法成身,或身具一切佛法。《景德傳燈錄》說:「法身無相,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花而顯相。」「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大般涅槃經》說:「作業時黑,果報應黑,作業時白,果報亦白。」
中國的佛教思想家善於以不同顏色的物體喻示佛教哲理,是其啟發人的思維的方法之一。如,《五燈會元》說:「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年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幽澗泉清,高峰月白。」「青山不得白雲飛。」可謂令人回味,發人深思。通過顏色結合的物體,不僅說明自然萬物一切皆是禪,並不須離開人間去找,而且更重要是說明了只要以禪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看待萬物,就會發現自己和萬物的本性。這對人的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顯然具有一定的化導作用。
佛經中,還有寓言以奶汁的顏色為例,教育人們辦事不要漫不經,否則只會一事無成。《元陽妙經》卷二說,某盲人慾知奶汁的顏色便問別人:「奶汁的顏色像什麼?」別人回答:「奶汁的顏色像貝殼一樣白。」盲人又問:「奶汁的顏色和貝殼的聲音一樣嗎?」答:「不是的。」盲人再問:「那麼貝殼又像什麼呢?」答:「貝殼的肉就像稻米一樣好吃。」首人若有所悟道:「哦!原來奶汁顏色是柔軟的,像稻米一樣好吃。」他又問道:「那麼稻米像什麼呢?」答:「稻米像雪一樣。」盲人說:「原來稻米的味道像雪一樣冷。那麼雪又像什麼呢?」別人答:「雪像白鶴一樣白。」這個盲人雖然聽到了各種譬喻,但最終沒有弄清奶汁真正的顏色。
佛教的色彩美學有象徵性的一面,亦有裝飾性與自然性的一面。如,《俱舍論》卷十六把惡引起的果報稱為「黑」,把善引起的果報稱為「白」,說明「白色」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釋迦牟尼的代表色彩就是白色。據說釋迦牟尼的「往胎」之相為白象。釋迦「八相成道」之三則有白蓮花,之六有白馬。佛畫中往往用白來表示菩提之心。如,觀音菩薩衣飾多用白色。
《維摩詰經》說維摩詰居士「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禮懺起止儀》說:「名曰普賢,身為玉色。」《彌勒成佛經》寫彌勒下降人間,人間美不勝收,「其地平淨如琉璃鏡,大金葉華、七葉寶華、白銀葉華,華須柔軟,狀如天繒……」華即花,這裡將黃花白花相提並論,是典型的滿貯著佛學內蘊的意象。
佛教的諸種觀念裡,顏色具有特殊的倫理意義。佛經認為,世間所有事業包括在「息」(溫和)、「增」(發展)、「懷」(權力)、「伏」(兇狠)四種範疇內,其表現方法是:「息」為白色,「增」為黃色,「懷」為紅色,「伏」為黑(綠)色,其中,白色可代表白、黃二色,黑色可以代表黑、綠、藍諸色。
佛教思維方式對中國文藝家創造頗有影響。葛兆光先生認為,魏晉南北朝時,禪宗的思維方式已滲入詩人、畫家們的構思過程中,他們在創作時,面對著山水草木魚蟲及種種物象,凝神觀照,情感與意象經過往復交流,彼此融合。同時,這些印象又經過種種非邏輯性的轉換、遞進、變形、組合及聯想,當它被文字或色彩表達出來的時候,文字與色彩上只剩下了這種種聯想的最終環節,即顯示的只是聯想的終端,大量的感情與形象及哲理已經全部積澱在這些文字與色彩的組合之中了,僅僅從表面上觀察這些文字與色彩的內容是不行的,有相當大的部分甚至是主要部分是蘊藏在這些文字與色彩的表面表達能力背後的,要靠欣賞者的全心體驗才能感受到。竊以為其說甚是。
1950年,29個國家的129名佛教僧人代表和學者在錫蘭(今斯裡蘭卡)首都科倫坡召開世界佛教徒大會,成立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會議決定根據佛祖成道時聖體放出的藍、黃、紅、白、橙和金光的六種顏色組成的六色旗為世界佛教教旗。1952年9月,美國人奧爾高特設計出由藍、黃、紅、白、橙及前五色的混合色組成的一面六色旗,作為世界佛教教旗。其構圖縱橫為藍、黃、紅、白、橙色,象徵著全世界各個人種的顏色。
其中,橫的表示全世界人類的和睦相處,縱的表示世界的和平。教旗的顏色亦象徵佛祖莊嚴法相和聖教意義。藍色象徵佛教慈悲和平的主旨;黃色表示中道了義,即離於空有、究竟徹底之義;紅色表示成就福慧、莊嚴吉祥;白色表示清淨解脫、法爾如是;橙色表示佛法的本質乃智慧、堅固而莊嚴;五色的混合色表示真如不二之義。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歡迎大家訂閱我們,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