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春節剛過,有人嫌假期太短,於是就翻萬年曆找哪一年是閏正月,希望能過兩個春節,竟然發現距今最近的閏正月是在2262年,也就是244年之後,看來現在活著的這些人是沒有希望了。那麼,有人就會問了,農曆閏月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閏正月這麼少呢?
這個問題涉及到一些曆法知識。中國現行的曆法是農曆與公元紀年陽曆共用,其中農曆是陰曆與陽曆合用,根據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律制定的,因此有人把農曆叫作陰曆是不對的,準確叫法應該是陰陽曆。農曆自漢武帝時期確定的太初曆開始就非常完善,經過後面一些朝代的補充修訂,形成了現在非常完備的曆法系統。
農曆中規定,每月的天數是根據月亮的圓缺周期設定,平均每月為29.53059天,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或355天,這與實際的一年天數相差11天或12天,如果這樣下去要不了多久,春節就會在夏季出現了,這樣就違背了曆法的周期性與嚴肅性。因此,在太初曆制定之時,古人就想到了這一點,把陽曆加入進來,增加了二十四節氣,以之配合陽曆的周期。二十四節氣與地球繞太陽的周期相對應,把黃道面按圓周360度平均分為二十四等份,每一個等份為15度,對應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農民就是根據二十四節氣確定一年四季的耕作。
通常我們所說的二十四節氣是統稱,實際上又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節氣與中氣相互交替排列,其順序為節氣、中氣、節氣、中氣……例如,立春為節氣,雨水為中氣,驚蟄為節氣,春分為中氣等等以此類推。
那麼,上面提到的每月相差11天或12天就需要依靠增加閏月來解決,曆法中規定按照每19年增加7個閏月進行設置,具體的是以當月有節氣而無中氣為閏月。例如2017年農曆6月的下一個月,只有節氣立秋而沒有中氣,因此該月閏月,稱為閏6月。有閏月的年份天數為383-385天,通過設置閏月進行修正,使農曆的天數與陽曆的天數相差不會太大,尤其是放到19年的時間跨度裡來看,因為增加了7個閏月,總天數就與陽曆基本一致了。
原則上來說,12個月份裡,閏哪個月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統計歷年閏月就會發現,有的月份閏月較多,有的閏月較少。據統計,公元1645-2644這一千年間各閏月出現次數如下:
閏正月 6次,閏二月 23次,閏三月 47次,閏四月 61次,
閏五月 74次,閏六月 59次,閏七月 51次,閏八月 26次,
閏九月 8次,閏十月 9次,閏十一月 5次,閏十二月 0次。
以上可以看出,閏月最少的是閏十二月,至2644年為0次,往後查找萬年曆,只有到3358年才第一次出現閏十二月。其次少的是閏十一月,只有5次。再其次就是閏正月,也是極為罕見的,距我們最近的就是2262年了。
比較有趣的是,如果一個人的農曆生日趕上閏月,想再過一個閏月的生日就很難,每年只好按非閏月的那個月份日期過生日了。我有一友出生於1984年閏十月,她想過閏十月的生日,就要等到2166年,到那時已經182歲,努力活著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