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闡截二教的名稱上,闡教名稱的來源是比較清楚的,就來源於「闡教輔國」四個字,這四個字是明朝的嘉靖皇帝賜給他喜愛的龍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節的,但是搞笑的是,按照小說中對闡截兩教的教義定義來看,闡教恰恰不是邵元節所處的正一教,
內中有黃龍真人曰:「眾位道友,自元始以來,為道獨尊。但不知截教門中,一意濫傳,遍及非類,真是可惜工夫,苦勞心力,徒費精神,不知性命雙修,枉了一生作用,不能免生死輪迴之苦,良可悲也!」
看看,以黃龍真人的表態來看,闡教是重視「性命雙修」的,但是在實際的道教情況來看,正一教恰恰不太重視性命雙修,他們主修符籙,尚外丹,多為火居道士(即可吃葷娶親)在歷史的長期演變之下,正一派不太重視關於玄學(道教哲學)的研究,也就是不太重視所謂的內在研修,性命雙修的恰恰是道教全真派的基礎教義,最重視的還是修內丹性命雙修。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似乎闡教輔國也並不完全指正一派,而是將它設定為道教本身比較合理。
我們再看看截教的由來,其實我個人覺得,從作者的角度來說,截教可能來自於詩經中的「海外有截」四個字,其文字來源於《詩·商頌·長發》
濬哲維商,長發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玄王桓撥,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率履不越,遂視既發。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何天之休。不競不絿,不剛不柔。敷政優優,百祿是遒。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厖。何天之龍,敷奏其勇。不震不動,不戁不竦,百祿是總。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苞有三櫱,莫遂莫達。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昔在中葉,有震且業。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
這是一首記述殷商發跡史特別是歌頌商湯功德的長篇頌詩。其內容以歌頌成湯為主並追述先王功業,併兼及功臣,可以說是詩經中對殷商的一首史詩,對於古代的文人而言,因為史籍的稀少與殘缺,明代文人對殷商的了解事實上渠道不多,這首《商頌長發》應該算是古代文人耳熟能詳的史料記載了。
作者在構思封神演義的時候,對於西周選擇的是闡教護國,而作為成湯殷商,也必然需要選擇一個教派來護國,所以作者根據這個商頌詩中的文字,杜撰出了一個「截教」,其實所謂「海外有截」指的海內一統的局面,「九有有截」則是指九州一統,所以「有截」二字其實就是有規矩,有制度,那麼截教是指有規矩的教派嗎?咱們如果看封神就知道,截教教眾管理上雖然比較鬆散,但在實際的爭鬥殺戮上是講規矩的,截教弟子很少有真的殘殺闡教弟子的,相反道士闡教弟子借著「殺劫」之名大肆屠戮截教教眾。從這一點來看,我想很可能當時的作者就是通過這個教派的名字做一種暗示吧,讓人覺得似乎是望文生義「海外有截」就將殷商的護國教派設定為海外的截教,咱們從封神演義中的描寫來看,通天教主在東海仙島紫芝崖碧遊宮開創截教道場,所以可能截教的由來就在這個「海外有截」的引申演繹。
至於截教的截的含義,有人說在於截斷生機修大道,也有人說是阻攔的意思,其實我覺得都可以接受,但更有可能的是「有規矩」吧,畢竟闡教不是正一派,那麼截教自然也就不是守規矩的全真派了,這樣的反向稱呼似乎才更合理吧。
而且從小說中的闡截兩教的鬥爭來看的話,如果把闡截二教之爭引申到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的教爭的話,咱們是不是就可以將截教定義為講規矩的非全真派,也就是正一派?將闡教定義為性命雙修的全真派,這說明了作者很有可能是闡教中人,也就是全真派,傳說中,封神演義的作者陸西星貌似就自詡為呂祖傳道,呂祖可是全真教的祖師啊。
所以,截教的「截」做「有規矩、統一」來講似乎是比較靠譜的,大家可以在小說中發現,比起闡教,截教事實上更講規矩,不亂殺,不以大欺小,這也許才是截教的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