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清宮戲的,對包衣奴才這個詞一定不陌生。康熙、乾隆、雍正嘴裡都冒出過這個詞,一些王爺貝勒也經常被這個詞掛在嘴上,甚至和珅等很多高官還以作為包衣奴才為榮。到現在,包衣奴才這個詞也沒被忘記,在網上金庸就被一些人送了個外號叫「査包衣」。
奴才,主子,這是清宮戲裡最不可少的兩個身份。大臣見了皇帝不稱臣而稱奴才,這是清朝特有的制度,關鍵是這個奴才還不是誰都可以當的,能自稱奴才反而是一種自以為榮耀的象徵,因為一般的漢臣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其實,包衣奴才,是一個翻譯的不太徹底的滿語,完整的音譯應該叫包衣阿哈(booiaha)。booi譯作包衣,意思是「家裡的」。aha譯作啊哈,意思是「奴才」。所以,包衣阿哈就是家奴。這下明白和珅等人為何以能夠自稱奴才為榮了吧,當皇帝家的包衣奴才,那是被皇帝看成了自家人。
歷史上,包衣奴才是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面對主子時是低頭哈腰的家僕,一副奴才像。一轉身離開主子,很多人又變成了別人的主子,頤指氣使。因為他們呼吸通帝座,反而可以比別種人更容易地升官發財、假權作勢,他們的富貴榮華,實際享受,比之一般大官巨卿,有時並無遜色。例如上面說到的和珅、例如曹雪芹家族等等。
包衣奴才主要來源於滿族平民、家生奴婢、戰爭俘虜,他們一旦為奴就世世代代為奴,生活、婚嫁、居住,都要由主人來安排。其實,包衣奴才內部也是分等級的,並非人人榮耀。只有上三旗的包衣奴才,才可進入內務府去宮裡打雜。下五旗的包衣奴才,只能伺候王公貴族。
再來說金庸金大俠,為何網友叫他査包衣呢?你應該猜到了,有人說金庸祖上就是包衣奴才。不過這好像還不是全部原因,曹雪芹也是個作家祖上也是包衣奴才。金庸被黑,還在於他的作品以及他的一些言論中,都在宣揚滿清的君主,尤其是推崇康熙是個很英明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