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紅紅的春聯,吉語佳言,一片喜慶祥和之氣。每逢新春佳節,老百姓都會貼春聯,名人也寫春聯,也貼春聯。
作家端木蕻良在1984年春節前作了一副比較長的春聯,表達了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喜悅與豪邁的心情。其聯曰:
神州赫赫,莽東臨碣石,南領群沙,西擁瀚漠,北握玄龍,人傑地靈,前僕後繼,豐功彪炳,輝揚廿六史幾許?喜自三中會後,偉大轉折,真鵬翼兼程,菊蘭齊放,兩水清澄,群山碧繡;
泰嶽巍巍,旋春潤苗疇,夏榮喬木,秋燦丹楓,冬堅瑞柏,物華天寶,闡往開來,文採風流,光耀五千年何多?欣逢甲子歲朝,嶄新時期,正英才共濟,帆桅連歸,一輪紅日,萬頃鷗波。
改革開放40年了,重讀這個長聯,別有一種感慨。這一副長聯中,作者將「東南西北」和「春夏秋冬」融入其中,境域廣大,氣勢非凡。
寫春聯(中國畫) 劉旦宅
同是在1984年,數學家蘇步青也作了一聯,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春滿九州,大慶欣逢卅五載;
人迎四化,小康定看兩千年。
有很多的名人,在過去的不同處境中寫過的春聯,可能連他們自己都忘記了,卻被後人所挖掘,成為膾炙人口的名聯。
1928年,朱德率部在江西蓮花縣與戰士們過春節寫了這樣的春聯:
紅軍中,官兵伕衣著薪餉一樣;
白軍裡,將校尉炊食起居不同。
對比強烈,「紅」「白」分明,樸實無華。
筆者在20世紀80年代初一本雜誌上讀到了陳毅1923年寫的春聯,一下子就記住了。當時陳毅被法國驅逐出境,回到家鄉四川樂至,正好趕上了春節,陳毅將一對過去的老聯「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改寫成:
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
事無成,事無成,事事無成事事成。
這副十三言聯由原來的七言聯改造而來,以六個「年」與「事」的重複,加重了「年」與「事」的語氣與意味,體現了一種深刻的無奈與超脫。
關於過年的主題,號稱「江津才子」的鐘雲舫曾作過這樣的春聯:
過年苦,年苦過,過苦年,年過苦,年去年來今變古;
讀書好,書好讀,讀好書,書讀好,書田書舍子而孫。
把「過年苦」和「讀書好」三個字不斷地換位組合,顯示了漢字之間的妙趣與多義。
貼春聯(版畫) 金浪
在名人中,郭沫若是寫春聯較多的,甚至把自己的生活狀態都寫進了春聯。郭沫若與妻子於立群感情甚篤,而於立群又是一位書法家,郭沫若在於立群所書的「萬方春」三字上撰出新聯:「萬方春色,千頃湖光」,並作跋語:立群寫出「萬方春」三字,為足成三語構成一聯。1977年他作有春聯:「粉碎四人幫春回宇內,促進現代化勁滿九州。」他曾為鄉人撰春聯:「桃花春水遍天涯寄語武陵人於今可改秦衣服,鐵馬金戈回地軸吟詩錦城客此後休嗟蜀道難。」
同樣作為一個文化人,多才多藝、文思泉湧的鬱達夫的春聯就是寫他自己:「時去矣靈感不滅,春來也文運亨通。」
老舍的春聯留傳下來較多,且寫得都很傳統,如「吟酒辭舊歲,舉杯賀新年」「酒熱詩歌壯,梅紅天地新」「除夕立春同日雙慶,隨時進步一刻千金」「歡慶新春百花齊放,大辦農業五穀豐登」「勤儉持家有備無患,熱誠愛國發奮圖強」。1939年抗日戰爭期間,老舍撰寫的一副四言春聯廣為傳播:「誓掃倭寇,還我河山」,橫批「中華萬歲」。
「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這是古人的一副名聯,有時候也被當作春聯來寫。許多名人同是讀書人,所撰春聯多與書有聯繫,既是自狀,也是賀春。學者薩鎮冰1928年自撰春聯:「胸有春秋全史,目無魏吳群雄。」還有近代編著過《越縵堂讀書記》的李慈銘的春聯「藏書粗足五千卷,開歲便稱六十翁」、學者劉鳳梧的春聯「椒酒綠時留客醉,杏花紅處課兒耕」。
書畫家自己撰寫春聯的也很多,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也是一個孜孜不倦的學者,撰寫的春聯頗有氣勢:「天泰地泰三陽泰,家和人和萬事和」「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除舊布新,明知往者非來者;改天換地,始信今人勝古人」。把《遊春圖》等國寶獻給國家的張伯駒是撰寫春聯的高手,其作聯曰:「萬水千山疆永固,五風十雨慶豐登。」啟功寫有春聯:「流水斷橋芳草路,淡雲微雨養花天。」
當代作家莫言曾為揚州文昌閣作過這樣的春聯:「四橋煙雲籠舊夢,萬樹江濤譜新篇。」對揚州文昌閣一帶的風景作了精彩描述。陳忠實曾為西安一家經營葫蘆頭的店鋪寫過這樣的春聯:「兩千年世紀交替春去春來春發生,八十載滄桑不改原汁原味葫蘆頭。」以這種傳統形式宣傳了老字號聲譽,有人給他提意見,說你寫的春聯不對稱,陳忠實欣然接受。
春聯是對聯的一種,這種形式是中國文學中最基礎也是最接地氣的文學形式,古人從開始進學堂就撰寫對聯。要弘揚傳統文化,當下我們應該更提倡寫春聯、寫對聯,創作出富有時代特色又有文化底蘊的作品。
作者:吳川淮(陝西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17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