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爺的這張臉值多少錢?
有個說法叫「靠天吃飯」。
如果你還以為「這是農民的事,跟我有什麼關係」,那就太膚淺啦。
這年頭,什麼東西敢說自己和天氣沒有關係?
別的不說,你是不是會根據天氣變化買不同的衣服和食物?
商家就更不用說啦。
老天爺每一次變臉,都意味著錢錢錢。
那麼,老天爺是怎樣左右經濟的呢?它的那張臉又值多少錢?
德爾菲氣象定律
老天爺的這張臉值多少錢,首先要看你願意投入多少錢。
放心,它比較厚道,不會讓你吃虧。
而且,絕對有得賺,還是翻N倍地賺。
在西方經濟學界,有個「德爾菲氣象定律」,認為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
也就是說,你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元,就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
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應用這一定律,有可能還會帶來更高的經濟回報率。
這就是商業化氣象服務。
一般來說,國外在開展商業化氣象服務方面,有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完全由國家氣象部門從事商業化服務,以紐西蘭為代表。
第二種是國家氣象部門只提供公益無償服務,由私人公司開展商業化服務,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
第三種是國家氣象部門既做公益服務又開展商業化服務,同時也允許私人公司從事商業化服務,以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為代表。
那麼,就像「挖掘技術哪家強」一樣,哪個國家的氣象經濟發展得最好呢?
美國和日本。
美國,是這樣的——氣象服務體制公私分明,國家氣象部門向社會和私營氣象公司無償提供普通氣象信息服務,私人氣象公司經過審查登記後,專門向不同行業提供個性化氣象服務。
這還是柯林頓進行的果斷改革,這一改,HOHO,美國的氣象經濟嗷嗷叫上來了——目前,美國已擁有2000多家私營商業氣象服務公司,每年有幾十億美元的營業額。
日本嘛,就說一件事。
日本天氣新聞公司的海洋氣候預報,能做到預報海上天氣狀況(嗯,這個貌似我們也行嘛,有啥稀奇的),還可以為不同噸位的航海船隻規劃最佳行駛路線,以避開海浪襲擊(呃,這個好人性化好管家式哦)。
擁有77項專利的美國天氣頻道宣稱:「比天氣更加強大的,是我們幫助你從天氣當中贏利的能力。」
廢話,商業化氣象服務這麼大一塊蛋糕擺在那兒呢,要是全面開放的話,不知有多少人躍躍欲試。
1985年,國務院批准氣象部門開始開展有償氣象服務,但目前,中國的氣象經濟還在起步階段。
一方面,民眾習慣於免費獲取氣象信息,一時還接受不了有償氣象信息服務。
另一方面,國內的企業也不太認識氣象經濟,很少主動地做這方面工作,即便是一些對安全有特別要求的行業,對氣象資訊服務的要求也是保障安全即可,沒有增效的概念。
路漫漫啊。
天氣直接影響我們的消費
說點兒輕鬆的。
天氣變化能直接影響我們的消費,和商家的利潤哦。
這就是氣象經濟學中著名的「一度效應」:流通企業銷售額的65%取決於天氣,因為天氣直接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支配他們的消費行為;氣溫相差1℃或降水量增減1mm,反映在客流和銷量上都有明顯變化。
啤酒——氣溫達到22℃,啤酒就開始勁銷,氣溫每上升1℃,啤酒的銷量都會相應增加不少。
蘋果——氣溫10℃以上、33℃以下暢銷。
梨——氣溫30℃以上暢銷,尤其是持續高溫時。
西瓜——氣溫33℃以上暢銷。
葡萄——氣溫25-30℃暢銷。
泳裝——氣溫升至24℃時開始走俏。
飲料——氣溫超過30℃開始大賣,超過35℃風頭不健。
冰激凌——氣溫達到22℃時開始暢銷,氣溫超過30℃後會因甜膩不解渴銷量下降。
果汁——5月的銷售量差不多是10月的2倍。
空調——氣溫達到30℃以上時銷量逐步增加。
母雞的產蛋率,也受天氣影響——當雞舍溫度在21-25℃的範圍內,溫度每升高1℃,產蛋率下滑0.5%;在25-32℃的範圍內,溫度每升高1℃,產蛋率下滑1.5%;在32-38℃的範圍內,溫度每升高1℃,產蛋率下滑3%-5%。
天氣狀況還能在短時間內,促進某些產品的銷售。
在不同的天氣下,參與室外和室內活動對人們也有不同的吸引力。
陰冷的雨天很適合看電影,快餐的外賣量也會大幅度增加。
24℃的天氣就非常適合外出就餐。
……
如果你要開便利店,那就更要看天氣預報了。
上下溫差3℃,便利店的商品結構就截然不同。
暴雨、地震、颶風等天氣,會對商品的訂貨和庫存計劃產生巨大影響。
一些連鎖超市,很多商品都屬於氣象敏感商品,每天進多少貨,什麼時候進貨,全看老天爺的臉色,精確到以小時為單位,就是為了避免脫銷或滯銷。
過去在臺灣,資深的便利店店長每天開門前都要先做兩件事。
一是看天上有沒有捲曲雲,如果有就代表會來颱風,當天要多備方便麵和手電。
二是看節氣,寒流時多進暖手寶,進入梅雨季要多進雨衣。
2005年,臺灣的各大便利店,開始向專業的氣象預報公司購買天氣分析報告。
通過POS機,最新的氣象資訊每6小時更新一次,便利店店長根據預報判斷當天該訂什麼產品。
日本7-11便利店的系統每天固定5次收集天氣動態信息,目前日本本土的所有7-11門店都依賴店內的計算機聯機系統進行管理。
總之,賺錢不容易,不過老天爺可以幫你,只要你懂得看它的臉色。
天氣也能賣保險
還記不記得,當年某寶上火過一陣子的賞月險?
羅列了國內N個城市,當然,條件也很苛刻,最後結果呢?沒幾個城市,能符合要求。
當時,買的人還真不少,很多人都圖個新鮮。
作為一隻氣象狗,參考了若干氣象大牛的意見後,果斷不買,為自己省進了20大洋。
嗯,這其實是另一樁更為複雜的天氣買賣——天氣保險。
2007年,美國推出了在線為天氣購買保單的服務WeatherBill(天氣保險公司)。
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險公司,只是依賴功能強大的天氣預報引擎,提供一種類似於保險的服務,為客戶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狀況保險。
比如,你想去旅遊,就在這個網站上輸入不想遇到的天氣指數,以及你希望的天氣指數。
然後網站會提示你這一地區的天氣預報,以及美國國家氣象局以往30年的資料分析。
最後,根據網站的測評,一份保險價格表會出現在你面前。
它的保單,無需承保和審批程序,客戶理賠時也無需提供財產受損證據,而是一切以氣象站的觀測數據為依據。
天氣保險公司會在保險期結束後的5個工作日內,自動按照合約規定的金額支付賠償。
40美元=旅客被保證獲得一段陽光明媚的好天氣,
淋雨了呢?網站支付全額保費。
看了看,保單最低1美元,最高百萬美元。
最終盈利如何?
目前只能查到前些年的數據:早就獲得了17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2009年,創始人入圍美國《新聞周刊》當年評選的20名「最佳80後科技創業者」。
國內預報猿們,你們的奮鬥目標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