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摒棄掉武器因素,單看白刃戰,誰更厲害?來看老兵的描述

2021-01-13 覃仕勇講史

我們用數字來簡單對比一下:

中國在珍珠港事件前總共有飛機三百架,軍艦二千噸。

日本呢,擁有飛機二萬架,軍艦二百八十萬噸,航空母艦至戰爭結束前有四十艘。

再有,中國軍隊每個師裝備:每師平均兵員九千六百人,步槍二千支,子彈每人二十發,輕重機槍六十挺,山炮五門,汽車二十輛。

日軍方面:一個師團平均二萬二千人,步槍九千支,輕重機槍六百挺,汽車一千輛,戰馬二千匹,山炮二百門,裝甲車二十輛,每個士兵每月消耗子彈三百發。

不用說,武器裝備上的差距使得日軍的戰鬥力遠遠強大於中國軍隊。

日本方面估算,日軍一個大隊(相當於營)其戰力相當於中國軍隊一個師。

中國宋希濂將軍也承認,一個日軍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相當於七到八名中國士兵,在戰爭期間,一個日軍士兵憑藉一支步槍,經常能阻擊我一個連的進攻。

但,如果摒棄掉武器上的差距,單以白刃戰論,雙方的戰鬥力又是誰更勝一籌呢?

拜大量抗日神劇所賜,很多國民以為日本兵所能憑藉的就是飛機大炮,論白刃格殺,他們不過是中國士兵或中國遊擊隊的「人肉沙袋」,是專門來挨揍的,而且非常不經打,一打,腦袋就被打縮入了胸腔,或用手一撕,身體就會被撕成兩半。

這當然只能是一種意淫,真實的情形肯定不會是這樣。

日本自明治維新起便實行精兵制,常備軍數量不大,訓練充分,單兵素質較高,而且強調白刃戰,非常重視拼刺訓練,制訂有所謂的「白兵萬能主義」的步兵戰術體系,要求士兵每天都要進行長時間的刺殺訓練,其日常刺殺訓練,除了增強臂力和靈活性外,最主要的是通過不斷重複操作以形成「肌肉記憶」。

日本步兵配發的三八式步槍也專門為白刃戰設計,加裝刺刀後整槍比其他步槍長一截,安裝的刺刀刀刃進行過烤藍處理。

而且,白刃戰,最講究的就是練膽、練兇、練狠,要做到殺人不眨眼的境界。

為了練兇練狠,日軍採取一種十分殘忍的「死亡訓練法」,即是讓日本士兵刺殺中國平民與被俘軍人,以消除掉士兵的人性,培訓士兵的獸性。

充滿了獸性的日本士兵兇殘到了什麼程度呢?隨便舉一個例子:1943年秋,日軍荒井部在平陽一帶「掃蕩」,為了查出我八路軍機密,大批坑殺中國民從,製造了一個千人墳。平陽區委委員、阜平縣羅峪村婦救會主任劉耀梅被綁在一棵樹上,日軍將她的衣服挑破撕掉,然後用刀一刀刀割下她身上的肉,用刀子插著,當著她的面,在旁邊的火堆上烤熟,放在嘴裡吃……最後,殘暴的日軍扯掉她的頭髮,砍斷了她的頭顱,扔進了一口水井裡。該年冬天,晉察冀邊區軍民反「掃蕩」勝利,人們從水井裡撈出劉耀梅遺體,八路軍晉察冀畫報攝影記者葉曼拍攝了一張廣為人知的照片《劉耀梅之死》,世人睹之色變!

總體來說,我們中國士兵本性都是很善良的。

有親歷過戰場中國老兵的說:「我帶過這樣的新兵,他們在和鬼子拼刺刀的時候,竟然不敢把刺刀往人家身上招呼。我們的士兵太善良,他們都是被逼起來抵抗的農民,所以怎樣讓他們殺第一個人往往是連長排長一級軍官很頭疼的事情。」

擔任過八路軍20團政治處主任的吳效閔少將則在對敵白刃血戰後說:「日本士兵在戰鬥技能上確有一套,他們實彈打的多,用咱們中國人當做活靶,練殺人不眨眼!」

另外,在物資供給上,中國軍隊糧食短缺,士兵每日吃兩頓,其中一頓是稀粥,半飢不飽。甚至還出現過這樣的事件:六百名中國士兵從貴州出發入滇參戰,步行了一個月,到達戰區時已經有三百多人在被餓死。

日本士兵每日三餐,每餐都是以肉罐頭為主。而且,日軍侵佔了中國領土後,到處燒殺搶掠,搶中國民眾的糧食、豬、牛、羊、雞、鴨……讓他們的餐桌非常豐富,這就保證了他們在戰場上擁有充沛的體力。

用腳趾頭也可以想得到,中國士兵平均身體素質遠低於日本兵,與日本兵展開身體對抗,肯定要吃虧。

不過,對於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來說,白刃戰一直是常用和擅長的作戰形式。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工農紅軍的主要武器就是冷兵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早期,還出現有「梭鏢營」、「梭鏢團」。有的獨立營兵員500餘人,步槍不過60支,梭鏢(紅纓槍)卻有400多支。

西安事變後,陝北的中國工農紅軍整編為八路軍(國民政府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就在山西抗日前線多次與日軍展開白刃戰較量。

其中,平型關之戰也發生過激烈的肉搏戰。

當時,敵我雙方都飛速爬山、奪取制高點——老爺廟高地。

時為686團3營排長田世恩回憶:「我們連接到了奪取老爺廟的任務,我帶著全排戰士立刻向老爺廟衝擊。戰士們的喊殺聲像霹靂似的震撼著山巖。當我衝到坡下的時候,見前邊的一個鬼子正往老爺廟那邊跑,我就拼命追……緊爬幾步就追上了那個鬼子。我屏住呼吸,憋足了勁,向他背上猛劈一刀。這傢伙還沒來得及叫喚就滾下山坡了。

「在側翼連隊的掩護下,我們終於衝上公路,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沒有刺刀的同志便拔出砍刀和鬼子殺起來。有的戰士連大砍刀也沒有,就徒手和敵人撕打。我端著刺刀朝一個矮個鬼子刺去,不想那傢伙一下轉過身來。我猛一使勁又朝他胸部刺去。那鬼子又用勁一擋,硬跟我頂起來了。我趁機往後一撤,抽出槍刺來,但我的刺刀被擋彎了。正在這時,一顆子彈飛來,從我右膀下穿過。那傢伙見我中彈了,正要鬆動一下。我咬了咬牙,把腰一閃,掉過槍託掄起來,縱身一跳,照準他的腦袋直劈下去,把那傢伙打倒在地。我又順手抄起他的長槍,朝他肚子上亂扎了兩刀。緊接著,我又和衝過來的一個鬼子軍官拼上了。他拿的是東洋刀,沒有我拿的長槍吃勁。我一刀就把他刺倒了……

「足足拼了半個小時,鬼子頂不住了,紛紛鑽到車下。我們乘機直奔老爺廟。佔領老爺廟的一小股鬼子見我們開始往上爬,用機關槍掃個不停。這時溝裡的鬼子又從後面擁上來。幸虧2營的戰士及時趕到,消滅了擁上來的鬼子……我帶著兩個班的戰士冒著彈雨匍匐前進,在離山頂不遠處向敵人投彈。鬼子的機槍啞了,他們也端著刺刀衝下來……但我們的人多,三五個戰士對付一個鬼子,一個鬼子最少也要挨上兩三刺刀。我們佔領老爺廟後,居高臨下進行攻擊,打得溝裡的鬼子無處藏身……

從田世恩的描述裡,我們看到,八路軍在英勇敢戰方面是沒有問題的,但白刃戰訓練還是不足,要「三五個戰士對付一個鬼子」。

不過,在1938年3月的神頭嶺伏擊戰中,八路軍的紅纓槍卻能在白刃戰中大展神威。

在神頭嶺寬度不到100米的山梁上,遭到伏擊的日軍排不成戰鬥隊形,無法發揮火力優勢,被迫與我八路軍第386旅展開白刃戰。

第386旅新建部隊步槍數量嚴重不足,戰士的主要武器就是紅纓槍。

紅纓槍槍身由白蠟樹杆製成,韌性好,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鐵製槍頭末端安裝紅纓的目的是阻止刺中敵人後敵人身上的血順杆流下,以防槍桿溼滑難以握持。

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

手持如此長度的長槍,我八路軍戰士們在與日軍肉搏時擁有了強大的心理優勢,在戰鬥中給日軍以巨大殺傷。

日軍從此對紅纓槍產生了強大恐怖心理。

1939年2月的第二次長生口戰鬥中,葉成煥的第772團布下疑陣。在白刃戰中再次以紅纓槍大破敵軍,並抓獲了一名日軍俘虜。

該俘虜心有餘悸地供稱:「你們的武器配備好,長劍(指紅纓槍)厲害。」

百團大戰結束後,八路軍各部隊進一步分散部署,由於武器彈藥不足,白刃戰仍舊是一種必須的作戰模式。

呂正操部戰士王汝林回憶,「如果不參加作戰的話,部隊天天都要練刺殺,除了吃飯就是拼刺刀。」

通過這樣的訓練,八路軍的拼刺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

著名的八路軍拼刺英雄李仕亮描述自己經過訓練後開展白刃戰的經過,他說,1939年5月在河南滑縣五龍鎮與日軍對刺,是他人伍後第一次與鬼子拼刺刀。儘管練過無數次的拼刺路數雖早已熟記在心,但由於倉促迎戰,準備不足,在與第一個鬼子格鬥時,稍顯慌亂,被敵刺傷了小腹。這之後,他沉住氣,撥開敵人刺刀,一個「中刺」刺中鬼子胸部,致其當場斃命。在刺第二個鬼子時,由於有了第一次的經驗,信心倍增,兩個回合下來便刺死對方。又過了幾分鐘,在與第三個鬼子格鬥時,他對於如何應用拼刺戰術已經瞭然於胸了。雙方都是先在防守上下功夫,並尋找對方的破綻。一來二去,雙方的刺刀架在了一起。他用力往下壓。鬼子拼命往上抬,試圖避開刀鋒。雙方相持10多秒鐘,彼此都在心裡盤算著下一招兒。這個當口,他搶先出招兒,反手用槍託砸在鬼子的左臉頰上。鬼子喉嚨裡咕嚕一聲,倒在地上。

從1939年年初起,八路軍總部連續發出兩期整軍訓令,各部隊都制訂了有計劃的輪訓工作。

經過整訓後,在抗戰末期,八路軍已經可以應付各類白刃戰了。

1944年8月中旬,八路軍魯中軍區某部與日軍在沂水城西北的葛莊及其周圍的小山嶺上展開白刃戰,當時參戰指戰員回憶:「100多把明晃晃的刺刀勇猛地刺向敵人,只一個對刺,前排的鬼子就倒下了。」

相關焦點

  • 湘潭抗戰老兵盧慶炎9月3日乘車受閱:「為了這一刻,付出再多都值得」
    (記者 歐陽天 攝)□ 湘潭抗戰老兵代表盧慶炎9月3日乘車接受檢閱□ 他說,這份榮耀不僅是他個人的,還屬於那些犧牲了的戰友們湘潭在線9月7日訊(湘潭晚報記者 範彭軍)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
  • 9月3日閱兵式五大亮點備受關注 國共抗戰老兵將乘車受閱
    原標題:9月3日閱兵式五大亮點備受關注 國共抗戰老兵將乘車受閱 參訓官兵在閱兵村進行訓練 國共抗戰老兵乘車受閱 平均年齡90歲 據曲睿介紹,2個抗戰老同志乘車方隊,由從大陸遴選的、目前健在的國共兩黨抗戰老兵、我黨我軍和國民黨抗日英烈後代,以及抗戰支前模範代表組成,這些抗戰老兵平均年齡90歲,抗戰支前模範平均年齡88歲,英烈子女平均年齡78歲。 曲睿說,我黨的抗戰老兵主要是從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聯、華南遊擊隊等抗戰老戰士中遴選。
  • 抗戰老兵繳獲一把日本軍刀,日方曾想出3000萬買走,老人斷然拒絕
    ——《出塞》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軍備力量薄弱,沒有飛機大炮,打仗的武器要麼就是射程有限的步槍,要麼就是從敵人那繳獲的軍刀,要麼就還是一些土炸彈。即便武器匱乏落後,但是頑強的中國人民還是靠著意志力戰勝了敵人,保衛了家園。有位抗戰老兵就曾在戰場上繳獲了一把日本軍刀,日方曾經想出3000萬買走,老人卻斷然拒絕,這是怎麼回事兒?
  • 抗戰老兵秦光星在雲南大理逝世 享年99歲
    記者3日從大理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團隊獲悉,家住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的抗戰老兵秦光星8月2日00:50逝世,享年99歲。  秦光星1920年11月生,廣西柳州人。1937年在雲南省立師範學校讀書期間,考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成都本部14期輜重科,畢業後分配至軍政部直屬輜重汽車第五團擔任準尉司務長,後調至西南運輸處任華僑先鋒第三大隊第三中隊擔任上尉中隊長,在緬甸臘戌、密支那至大理喜洲沿線搶運抗戰物資。1943年進入大理幹訓團學習,結業後分配至遠徵軍司令部參謀處,滇西大反攻期間編入預備二師第五團,任中校參謀,參加騰衝戰役。1958年後定居大理州雲龍縣。
  • 平頂山一抗戰老兵病重 老人急需「熊貓血」
    病重抗戰老兵需要想幫助老兵可打3287964聯繫捐獻 「一位RH陰性AB血型的抗戰老兵病重入住解放軍152醫院救治,需要輸『熊貓血』,現在他的家人正在四處為老人尋求血源呢。」3月28日,湖北武漢的微友劉先生撥打本報熱線,轉述他在劉氏宗親微信群裡看到的這則消息,希望我市媒體能幫助老人尋找「熊貓血」。昨天上午,記者趕到解放軍152醫院了解情況。
  • 抗戰老兵回憶:真的很扯!
    中國與日本之間是有世仇的,我們日本這個國家的憎恨,也可以通過電視劇看的出來。近年來屏幕上出現了比較多關於抗日題材的電視劇和電影,有些電視劇被我們俗稱為「抗日神劇」。
  • 安徽抗戰老兵宜昌殉國,村民義務守墓78年等來英烈後人
    村裡人只知道墓中安葬著一名抗戰老兵,但並不清楚他的生平事跡和家鄉籍貫。去年11月,在一群抗戰研究學者和志願者的幫助下,聯繫到這名老兵存世的後人。前不久,老兵遠在安徽的孫輩跨省前來祭拜,還原了這段塵封78年的鐵血壯志。荒野山村有一座抗戰英烈墓碑王坤是三峽職院技術學院宜昌抗戰史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和同事在進行一個有關宜昌抗戰的課題研究。
  • 當過重機槍手獲過一等功 祁東90歲抗戰老兵講述崢嶸歲月
    祁東縣人武部政委郭國平率領縣委宣傳部及縣信訪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來到黃土鋪鎮馬安村,看望慰問抗戰老兵。紅網時刻衡陽5月23日訊(記者 王敏 通訊員 付姣龍)「肖老,您今天90歲大生,我們來陪您過壽。」近日,祁東縣人武部政委郭國平率領縣委宣傳部及縣信訪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來到黃土鋪鎮馬安村,看望慰問抗戰老兵肖芳連,轉達縣委、縣政府及全縣人民對抗戰老兵的崇高敬意和親切問候。「祝您生日快樂,身體健康。」「感謝黨和政府關心與照顧,也謝謝你們來陪我過生日。」當天上午,肖芳連90大壽,老人見到這麼多人來陪自己過生日,非常開心。
  • 89歲抗戰老兵做夢都在想戰友
    由於在韓戰中表現出色,李文軒榮立四等功,並被提拔為工程班班長,隨後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之中。但一封從老家寄往部隊的揭發信,改變了他的命運。  解甲歸田,改名李文峰 舉報他的人,想要去給他平反  「揭發信中說我當兵前當過保長,不僅殺過人,還搶過別人媳婦」,老人說,部隊決定讓他自己帶著檔案回鄉。
  • 抗戰老兵參軍71年未回家,晚年回鄉尋親發現,106歲老母仍在等他
    歷史記住了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但是更多埋骨沙場、默默無聞的將士們,他們父母妻兒將要承受的痛苦又有誰知道呢?比如抗戰老兵謝春生,15歲離家參軍71年未回家,晚年回鄉尋親發現,106歲老母仍在等他。 01 謝春生生於亂世,家裡有父母妹妹共四口人,經濟狀況很差。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舉行閱兵式
    檢閱部隊隊列來自7大軍區,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武警部隊,解放軍四總部,也有抗戰老兵及英烈子女代表。  據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曲睿介紹,本次閱兵安排了曾參加過抗日戰爭、現仍健在的抗戰老兵、支前模範和英烈子女代表參閱,充分展示了對抗戰老兵和支前模範的敬重和對抗日英烈的敬仰。
  • 抗日老兵隱姓埋名60多年,還直言《亮劍》是神劇,戰鬥力太過於虛假
    這些劇裡將我軍描繪成一種無敵的形象,感覺抗戰八年不是艱苦奮鬥,更像是日軍從中國逃了八年終於逃出去了,這種劇是對歷史和革命先輩的極大不尊重。抗戰老兵隱姓埋名60多年,不敢看抗戰劇,直言《亮劍》是抗日神劇
  • 驚豹和鬣狗誰更厲害?為什麼?
    那麼,驚豹與鬣狗這兩種跨越了萬年的兩個物種究竟誰更厲害呢?我們先來簡單的對比一下兩種動物的數據。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驚豹在現存的動物中,除了海豹外,其他帶豹字的動物都在貓科動物中,比如雪豹、美洲豹、花豹、獵豹、豹貓等等,而在這些帶豹的動物中,除了美洲豹在南美洲有分布外,其他的動物大都分布在亞、歐、非等大陸上,在北美洲更是沒有任何一種「豹」生存。
  • 她是國內年齡最大抗戰老兵,今年113歲,問起長壽秘訣,讓人哽咽
    「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曾在歷史驚濤中奉獻過的人,如今他們也是期盼著有一個安靜的晚年,有的人還記得他們,有的人不記得了,這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再重要,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位國內已知年齡最大的抗戰老兵,她是一位並不多見的女兵,名叫周秀蓮,今年已經113歲。
  • 軍工不如清朝,抗戰武器靠進口,蘇聯賣最多
    國產武器性能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不但沒能縮小,反而更大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堅持抗戰,僅靠國內工業提供軍需物資顯然無法滿足需求。尋求外援,成為必然選擇。 1937年6月,鑑於中日矛盾越來深,大戰一觸即發,南京方面派孔祥熙訪歐,向德、英、意、比、捷等國洽談軍火貿易,尤以向德國的訂貨量最大。
  • DNF:因屬性太過厲害,而被刪除的武器,最後一個至今未出
    DNF:因屬性太過厲害,而被刪除的武器,最後一個至今未出DNF從上線以來,到如今也有十個年頭了,其中的變化更是數不勝數,裝備的小時、領主的小時、設定的刪除等等,而今天小凡要帶大家了解下,因屬性太過強大,而被刪除的武器
  • 98歲抗戰老兵一生未娶,難忘75年前日本女友,晚年心願:想再見她
    宋朝歐陽修曾寫過一首詞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人間最難忘的情,大概就是愛情,情到深深綿綿不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想必也有很多人為情所困,以至於說出了人間不值得的話,而對於一個98歲的抗戰老兵而言,他為了愛情,一生未娶,難忘75年前的日本女友,這份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如今老兵依舊未死,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想再見到她一面
  • 武松打虎費盡力氣,而李逵殺虎乾淨利索,誰更厲害?
    很多人最直觀的感受,武松在水滸眾英雄中是比較強的。所謂「馬上林衝,馬下武松」,在梁山好漢徵戰四方的時日裡,行者武松無疑是步兵中的強者了。這個時候,李逵在哪呢?當然,由於書中並沒有二人比武的情節,這才給了大家想像的空間。其中一個就是從打虎說起。武松是在景陽岡打的虎,數量只有一隻;李逵是在沂嶺殺的一窩虎,也就是四隻虎。從打虎數量看,李逵勝出。
  • 抗戰老兵臨終遺言:希望找回1947年延安出生的兒子
    原標題:抗戰老兵臨終遺言:希望找回1947年延安出生的兒子 楊寶山拿著父親的照片,希望能找回失散的哥哥  「父親臨終時說,1947年在延安我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出生,希望我能找到這位失散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