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婧 通訊員 羅丹
「用匠心做中國好掃帚,融真情繡鄖西脫貧夢。」在鄖西縣恆達掃帚專業合作社的牆上,寫著幾個大字。
以合作社為核心,小小掃帚,帶動周邊41個村、10104戶農戶種植鐵掃帚,催生全縣新增36個掃帚產業合作社、300餘個就業崗位,戶均增收4000元。
「在能力範圍之內,做有利於父老鄉親的事情,這是一名黨員的責任。」11月27日,鄖西縣黃土梁村黨支部書記、恆達掃帚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朝柱說。
800元創業,一把掃帚起家
將鐵掃帚分成一紮扎,用鐵絲將木棒與鐵掃帚紮緊,一把長柄掃帚製作完成。
一上午,53歲的汪家學扎了60來個,每扎一個可收入1元。
「能就近工作、養家餬口,生活不擔憂。」汪家學曾因事故致殘,回鄉後在合作社務工,如今已有7年時間。
在恆達掃帚專業合作社,60餘名殘疾人、160餘名貧困戶在此找到了生存路、致富路。
從一個人致富,到一群人致富,這條路,胡朝柱走了20餘年。
1998年,41歲的胡朝柱東拼西湊800元開始創業,做掃帚加工、銷售。
2009年,生意日漸興隆的他反哺家鄉,成立恆達掃帚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一起致富,這是鄖西縣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當年,掃帚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
「為了能讓我們儘快上手,合作社還貼錢給我們培訓扎掃帚技術,每人每天10元補貼。」車間裡,42歲的汪明英正在編扎掃帚工藝品,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黨的好政策讓我先富了,我要當好村民致富帶頭人,富村民的口袋,更要富村民的腦袋。」胡朝柱說。
在胡朝柱的帶領下,合作社採取「合作社+貧困戶+基地+扶貧車間」模式,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種子、化肥和技術支持,農戶收穫的鐵掃帚及籽,不論市場行情如何,一律按保護價收購,確保農戶穩定增收。
如今,合作社已吸納168名村民務工,171戶村民加入合作社參與種植、分紅,其中貧困戶佔95%。
「在這裡工作有吃有喝有住,有人聊天,幹累了就歇息。」車間裡,80歲的韓可英樂呵地說,只要願意做,每天都可以來掙生活費。
四處「化緣」,跑壞自家小汽車
2013年,將合作社交給妻子打理後,胡朝柱回村擔任村支部書記。
當時,村裡僅有一條3米寬的硬化主路,往來車輛錯車不便,村裡吃水都成問題。
跑項目、籌資金、興產業,他開著自己的小汽車四處「化緣」。
在各級黨政部門的支持下,胡朝柱籌措資金,全村3戶及以上居住地通了公路,81戶貧困戶住上了安置房,40公裡道路沿線安裝了路燈,架起20餘座橋方便居民出行,全村吃上了自來水,電網全部實現改造。
「胡書記經常自己貼錢為我們辦事,一心撲在村子裡。」村民範仁華說。
剛返鄉創業時,胡朝柱每年借給他1000元買種豬,扶持他做養殖產業。如今,範仁華家已有8頭存欄豬。「為了村裡的事,他跑壞了自己的小汽車,大年三十還帶隊上山撲滅山火。」範仁華說。
從工廠老闆到村幹部的角色轉變,胡朝柱坦言自己內心也發生了轉變。
「做村支書後,心中想的是如何為百姓多做些事情,不辜負他們的信任。」他說。
如今,他帶領鄉親種植鐵掃帚2.83萬餘畝,年產掃帚逾600萬把,銷往北京、四川、湖北、陝西等10餘個省市,年產值450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