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如果再有人拉著你的手要給你「看看」,不一定是要給你算命,因為一個新興的「皮紋學檢測(測試)」正在國內火熱起來,以皮紋評量為基本工具的測評公司如雨後春筍一般越來越多。雖然所說從九十年代末期就有從臺灣引入的皮紋檢測(測試)技術公司落戶大陸,但是這個詞兒真正廣為人知,則是從2009年前後的北京、上海、廣州這些發達城市流行皮紋檢測(測試)開始的。
如今,上網搜索「皮紋檢測(測試)」,會看到N多個檢測機構的介紹,他們大多聲稱自己是「第一」,是「原創」,提供的服務從嬰兒早教方法、兒童特長培養、高考志願填報,到兩性互動、職業規劃甚至人力資源盤整等等。北京很多「貴族」幼兒園、學校,包括一些公立的重點學校,都開始接受這種方式,用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提供參考依據;而像首都兒科研究所這樣的專業醫療機構也開始撥專項經費,研究皮紋與幼兒感覺統合異常之間的關係。
皮紋到底是個什麼學問?皮紋檢測(測試)真的準確有效嗎?
皮紋是指生於手指、手掌以及腳趾、腳掌上凸起的紋路。生於手指上的叫指紋,生於手掌及腳掌上的分別叫手掌紋及腳掌紋。皮紋一經發育完成,至此,終生不變。故皮紋已廣泛應用於刑偵界、醫學界、教育界、體育界、生物識別等領域。
百度告訴我們:「研究人體手指、手掌及腳掌間這些皮膌紋的科學,稱為皮紋學;將皮紋學應用於醫學領域,研究生理遺傳與皮紋之間的關係,稱為醫用遺傳皮紋學;將皮紋學應用於先天腦結構的個別差異,研究如何因材施教的科學,稱為【智能遺傳皮紋學】。」
腦部發育與手、足皮紋的發育有相關性。80年代,由於遺傳基因科技、氣質行為科學及電子印證系統的蓬勃發展,因此通過量化科學更能比對出生理遺傳、腦力啟發與行為發展的共同特徵與關係,使「智能遺傳皮紋學」應運而生。目前無論是美國、日本或是臺灣,普遍將之應用於教育相關領域中,用以提高教學品質,了解兒童的學習風格提升其學習效能等。
皮紋檢測(測試)中心越來越多,大規模的商業化也引發了很多質疑。因為創辦皮紋檢測(測試)公司的人多半為企管、教育相關領域出身,很少有科學研究學者參與,因而被一些專家認為是不懂科學的人在散布偽科學:
眾多支持者們認為:站在統計學的立場,如果100人當中有80人的結果都有同一顯現時就可以參考這80%的資料作為參考數據。所謂的基因檢測(預測你未來是否會肥胖,身高夠高,糖尿病等等),其檢測結果,也並非100%的正確,也是一個統計數據,供你作健康上的參考。皮紋檢測(測試)在理論上,也是一種統計數據;重點在於統計數據來源是否確實,資料庫夠大,可參考性就越高。近兩三百年來,相關學者研究約640萬枚指紋資料,綜合統計而成,幫其準確度極高,參考價值極大,有學者認為皮紋的精準度是80%+-5%,馬來西亞的皇家教授甚至給95分的高分。只要是統計的數據,就不會是100%的正確,只能作為參考,但是並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價值,皮紋科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如同心理學也是一門社會科學,相信一般人不否認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價值。結果顯示皮紋科學評價個人特質的準確度比心理學工具要高,因為它不受任何環境與情境或心理因素等影響,直接由遺傳基因顯示在指紋上的圖形作檢驗,無法作假。
在國內,許多教育、醫學研究機構都接觸到了並理性地嘗試將皮紋檢測(測試)技術應用於自身領域。據悉,全國人才流動中心分管人力資源測評標準的領導都親自參加了皮紋學的培訓學習並表示了認可。
隨著皮紋學的曝光度越來越高,想了解智力優勢、學習風格的少年兒童,想了解科系選擇、擇業方向的莘莘學子,想了解另一半性格、溝通模式的年輕夫妻,想了解領導、員工決策風格、崗位勝任能力的人力資源部主管們越來越多地學習和應用到這項技術。他們驚訝地發現,通過皮紋測評出來的結果,與通過填寫量表和訪談等方式出來的心理學測評結果相似度很高,甚至更本質、更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