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禁忌
正月裡,各種禁忌較多。首先忌諱的是說了不吉利的話, 所謂「禍從口出」。一是不能出現「鬼」「窮」「殺」「死」「病」「敗」「倒」「破」這些不吉利字眼, 全家一年都要走背運;二是要學會委婉說話, 或者說代用詞。如果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若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如煮餃子時餃皮破了, 說「餃皮掙開了」;三是要學會及時補救。如果一不留神說(做)錯了, 則要趕緊說句討喜的話。最典型的是將碗打碎了,要趕緊高聲說「碎碎平安(歲歲平安)」,就可以化兇為吉了;
其次是,行動上有禁忌。年夜飯就餐前,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說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回來之後,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佔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祭祖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後,對其不利。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吃完年夜飯後,有除夕守歲的風俗,這時也有一些守歲的禁忌需要遵守。如禁忌大聲喧譁,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魔」;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衝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
還有,正月初一早晨起床後不能掃地,掃地會招來眾多的蟲子。還有認為初一掃地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大人不能打罵孩子,會讓孩子一年不開心、不順當;正月初一水火不出門,這是一家財運的象徵;正月初一忌打碎碟子碗茶杯酒具;初一不能睡懶覺,「初一懶,懶一年」。「初一動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初一動了針錢,挑了龍筋長針眼(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針眼一樣小)」。「初一借了別人的錢,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給別人錢,財產外流整一年」。大年初一已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初一、初二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這兩天不能洗衣服。
正月十三楊公忌日,忌出門。這其中緣由有多種版本,世傳為唐代風水宗師楊筠松所訂定。這十三個「忌日」分別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楊公十三忌」自古以來即受到玄空家的重視,在玄空家的眼裡,這十三個日子決不能被選來做為開張、動工、嫁娶、籤訂合同等等。不過,在乾縣,一般來說,人們比較注重正月十三這一天,也許是孤陋寡聞不知道其他的日子;也許是正月人農活不忙,所以能做到。其他時間農活忙起來就沒有個完了,忙起來就顧不了那麼多了。其中還一種版本為紀念宋代的抗遼名將楊家將一家的。老令公一直打勝仗,可總有幾天老打敗仗,後來總結出楊公忌日不能打仗。傳到民間,這幾天不能辦大事,不能走親戚....
正月裡,無論是男女老少都不能理髮,民間有諺云:「正月不剃頭,剃頭死他舅」。查滿清朝《禮書》書中記載說,正月理髮原意為「思舊」後傳成了「死舅」。正月不理髮的說法最早卻源於唐朝,唐人稱理髮為『消耳』唐朝有一種武器名曰『金鉞』是唐朝用來為十惡不赦的犯人執行死刑,砍頭時用的砍刀,而正月在唐朝則稱為『金月』正月理髮和起來就是『金鉞消耳』,就是上法場砍頭的意思!!
其實在乾縣,對於廣大婦女而言還有一種重要的禁忌——忌不當,「不當」即指行為的不當,是不應該或不適當的意思。比如說某日要忌針(不能做針線活兒),扎針會害眼;某日不能洗衣服。有些人說這是懶婆娘為偷懶自己編出來的,還說「饞漢子盼過年,懶婆娘盼正月」。其實這話對也不對。
筆者以前看到一個說法,說這個「忌不當」是從宮裡傳出來的。因為春節期間,皇帝會有大量的祭祀活動要參加,衣服經常弄髒弄破。衣服破了要宮女們補,髒了要宮女們洗,而且還要趕時間要完工。過去的洗衣服、補衣服可不像現在這樣簡單,那是很麻煩的。工作量大,宮女們不睡覺也要完工;但是遇上陰雨天,衣服洗了不睡覺也不一定讓衣服變幹。但是皇帝不管天陰下雨這些事情,到時間沒有洗好衣服,那宮女們可就慘了,打罵是小事,殺頭也是有可能的。在這時候有一個宮女就壯著膽子尋求公公幫忙。公公也是個好心腸,就聯合掌管佔卜祭祀的官員編出這樣一個一個瞎話。
其實,對於廣大的婦女而言,她們一生都是非常辛苦的,她們除了要照顧家裡老少的衣食住行,有時候還要和男人們一起下地幹活,所以她們也太辛苦了。這個不當可以使她們稍微歇口氣。
每到忌針日,女人們都放下手裡的針線活,悄悄告訴女兒們:今兒忌針,不敢縫。為了求吉祥祈平安,媽媽們不僅要身教,還要極盡所能地把知道的有關忌諱的傳說故事講給女兒們聽。這使得整天跟著媽媽學針線活兒的女兒們守忌諱,更期盼忌針日放下手裡的針線活兒空著手串串門兒,聊聊天兒,玩往自己想玩的。
從正月初一至二月二,忌針的日子有十六天。不忌針的日子也有十六天,且大都是相互間隔著,仿佛整個正月都是串在針線上似的,今兒該縫,明兒不該縫,後兒又必須好好地縫。而串在針線上的這些日後面的傳說故事,又是女孩們究根問底、津津樂道的趣事。
所以,實際上,排除一些迷信的成分,「忌不當」是一種以風俗習慣作為外殼,來強迫婦女們進行休息休整,勞逸結合的手段。是一種保護婦女兒童的較有約束的習慣形式,是一種人類自我調節,優化類種的觀念行為方式。
除夕是辭舊迎新的時候,尤其是懼怕疫病與惡鬼。因此,人們的除夕禁忌,是源於傳統對年的特殊認識。除夕的禁忌極多,也極其重要,集中地體現了人們趨吉避兇、祈求平安、祈盼幸福的心理要求。我們不能單純的認為這是一種封建迷信,尤其是這些吉利話是民俗的「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說,否則新年會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