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領軍北徵,攻打韃靼部落。可惜他沒有成功就在榆木身染重病,彌留之際,擬定遺詔,傳位給王太子朱高熾。
明成祖的遺骸被隆重迎入北京皇宮內的仁智殿。皇太子朱高熾在成祖靈前即位,這就是明宗。二十多年自這他成為皇太子,地位總是受到威脅,還差點被廢,之所以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妻子張氏。所以他一登基就冊立張氏為皇后,並立張氏生的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以示感激。
張皇后在出生在永城,父親趙叫張麒。武二十九年,朱高熾做了燕王世子。張氏成為燕世子妃,永樂二年,又做上皇太子。她一直恪守婦道孝道,一心侍候燕王夫婦,因此非常討公婆歡心。
朱高熾生性善良,舉止行為莊重,但是有時卻很懦弱。明成祖看二兒子高煦勇猛幹練,很像自己,所以想廢了朱高熾而改立高煦,但又怕徐皇后和大臣們有意見。一次,成祖詢問金忠,金忠認為萬萬不可,並援引古今廢長立幼所造成的禍端來源勸說成祖。成祖又問翰林侍讀解縉,解縉說:「皇太子孝順仁厚,請陛下相信他!」解縉進一步勸說成祖,並且扣了一個小頭道:「撇開皇太子且不說,皇上也得顧及好孫兒呀。」
朱高熾有一個十歲的長子,叫瞻基,是張妃所生,十分受寵成祖寵愛。張妃生下這孩子之前,成祖曾夢見朱元璋託夢給他一柄大圭,上面有「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字。瞻基滿月時,成祖抱著他,還說他有太子之相,定會是個英明君主。瞻基十歲,聰明好學,很愛讀書。想到這些,成祖便取消了廢立念頭。
然而,朱高煦和朱高燧還是不甘心,在朱高熾留守北京時,他們趁機向成祖進讒,說朱高熾的壞話成祖生性喜愛武功,太子高熾卻越長越胖,不能騎馬射箭,成祖很不高興,甚至下令削減太子東宮吃飯用膳的費用,要太子少吃多運動。
太子為人老實,對於兩個弟弟的讒言根本沒有放在心上。有人問及此事,他從容地笑著說「我無法顧及那麼多,只知道努力盡孝道。」而漢王朱高煦,反倒做賊心虛。成祖調他去雲南,要離開京城,他很是氣憤,就和手下抓牙說:「像我這樣文武雙全還當不了皇上麼?」
一日,成祖命太子高熾和漢王高煦去拜祭祖先,太子瞻基隨行。太子太胖,腳又正好有病,只好讓太監扶著走,這樣還很不妥當。高煦在後嘲諷說:「前面有人走不好路,後面的人可得小心了。」十來歲的瞻基急中生智說到:「後面還有人知道小心呢!」高煦轉身看是已被封為下一代皇位繼承人的瞻基,於是便不敢再說話了。
成祖總與大臣們說到太子不好,可臣子們總是為太子說話,說太子人品好,有才能,定會是個好皇上。再加上太子妃張氏很得寵愛,盡心盡力侍候成祖,還親自為其做飯菜。受人之託的王貴妃,也是處處幫助太子。這樣太子才未被廢。
而漢王高煦則更加放肆了,竟要發動兵變篡奪皇位。他暗地裡糾集了3000人,偷偷製造兵器,收養許多亡命之徒,任意屠殺大臣,騷擾京師,還演習水戰。成祖發現後大怒,在朝堂上治了他的罪,把他關在了西華門,貶為平民。
太子知道後還去為高煦說情。成祖怒火中燒:「我是因為你才忍痛割愛,你反而養虎為患,想害了自己不成?」太子哭著請求赦免高煦。於是成祖最後改讓數名王府親信抵罪,把高煦調去山東樂安州,讓他立刻離開京城。
高熾做了皇上,重用賢能之人,減輕勞役和賦稅,因此深得百姓擁護,全國太平無事。仁宗整天忙於國家大事,建造弘文館,還常與文人們討論經史。他絲毫不戀女色,僅有譚妃一人。可惜好人不長命,只做了一年皇帝就去世了,死時48歲。
宣德元年,朱高熾的朱瞻基做了皇帝,他就是明宣宗。皇后張氏成了皇太后,跟隨朱高熾自盡的譚妃被迫封為「昭容恭禧順妃」。宣宗十分孝順,軍國大事總與其母后商討。當時天下很安定,宣宗為母后辦了個遊晏會,地方官員進貢的雖然不是珍玉奇寶,只是一些蔬果野味,宣宗還是要先給太后品嘗,然後自己才享用。
宣德三年,張太后過生日。文武百官前往慶祝,宣宗跟隨太后遊西宛,還有皇后、貴妃陪伴在一旁。萬歲山上,宣宗為母后祝壽敬酒,太后很高興,飲完酒說:「天下太平,我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了。你做皇帝的如果能保證百姓安居樂業、沒有饑寒之苦,我母子就可以經常這樣了。」
宣宗點頭受命。大臣們也為太后祝賀,直到太陽下山才盡興面歸。
第二年,宣宗又陪著太后祭拜先祖。宣宗騎馬走在前面,到了清沙橋時,他下馬親手扶著太后的車向前走。百姓們沿著山陵兩邊,跪在地上迎接皇帝、皇太后,歡呼萬歲。太后見此情景對宣宗說:「百姓這麼愛戴你,是因為你讓他們生活富裕、太平。你一定要愛民如子,千萬不要辜負他們對你的期望!」宣宗點頭聽命。
他們拜祭完畢,路過農舍時,太后下車,詢問農婦生活得怎麼樣,還賞了錢幣和食物給她們。村婦們很感動,獻給太后自家種的蔬食果品,太后十分高興地接受了,還親口嘗了一下,並且說:「農家風味,一定得嘗一嘗。」
回宮時,他們見有農夫正在農田耕地,宣宗下馬拿著農具推了三次土,說:「我才推了三次就不勝勞累,更何況長期勞作的百姓呢?」於是又賞給農夫許多鈔幣。一路上只要見到農民,都會給賞賜。
宣宗做了十年皇帝,於宣德九年得病去世,當時三十八歲。他的大兒子是朱祁鎮,九歲的時候被立為皇太子,二兒子是朱祁鈺。大臣們認為,皇太后會因自己的利益而改立自己的兒子;也有人懷疑,太子年幼,做不了皇帝;還有人說,皇太后已取金符要朱瞻善入皇宮做皇帝。內閣輔臣楊士奇擔心地對楊榮說:「我們都受到過先後的厚恩,理應盡心保護小皇子,扶助他治國。」
這時,景陽鐘響起,皇太后在乾清宮命文武百官入殿覲見新皇帝。張太后鳳冠霞帔,正坐上方,女官們佩刀執劍護衛太后兩旁,新皇帝出來,眾人下拜。太后說:「這就是新皇帝,才九歲,希望大家盡心扶持。」眾臣抬頭一看,見是太子朱祁鎮,都由衷的興奮,三呼萬歲,聲聲震天,朱祁鎮即位,正統元年開始,史稱明英宗。張太后成了太皇太后,孫皇后成了皇太后,弟弟朱祁鈺被封郕王。
大臣們見皇上年幼,便要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張太后拒絕了,她委任了五名大臣一起輔佐皇上。
太后十分嚴於律己。彭城伯張泉、都督張升是她的兄長,太后禁止他們幹預國政,只能在每月初一、十五兩次入朝。張升賢能,楊士奇希望太后能重用他,但被太后否決了。
宮中有一太監名叫王振,奸詐狡猾,權欲很重。朱高熾當太子時他就當差,朱瞻基做了皇帝,他掌權東宮,英宗則由他帶大,故英宗尊稱他為先生。英宗做了皇帝後封他去司禮監,對他寵信有加。王振憑著英宗的權威幹預國事,責罰大臣。太皇太后對此十分惱火,並將王振好一頓斥責,決定以太祖時幹預朝政的內奸須處死的法令將王振處死。在英宗的一番求情之下,才保住了王振的命。以後幾年,王振也老實了一些。
正統七年,太皇太后知道自己的病是不治之症,便將楊士奇、楊溥二人召進宮,問兩人:「國家還有什麼大事沒有辦妥?」楊士奇寫了三道奏章,分三次遞上。一是建文帝下落不明,但不可去其年號,而應撰寫建文帝實錄;二是成祖曾下令將收藏建文舊臣方孝孺等人的遺書的人,判為死罪。這一條應該取消;而三道奏疏尚未送進宮中,太皇太后已經去世。
張太后被追封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昭聖昭皇后」,與仁宗一起葬於獻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