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全繞地球一周,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如果按照每年12個月來計算,每年只有約354天左右,比如2018年、2019年,所以這兩年我們的春節間隔時間,與陽曆一年相比差距11天左右。
2.陽曆又稱為太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曆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然而這兩種曆法都存在缺陷,比如,根據月球的運行規律而制定的曆法,能夠確保每個月出現朔望月的日子是固定的,比如中國傳統的曆法,每個月的初一看不見月亮,而每個月的十五月亮則是圓的。但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12周的時間,並不完全等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12個朔望月是355天左右,而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則是365天左右,也就是說12個朔望月並不等於一個回歸年。這樣一來,根據月亮的變化而制定的曆法,運行時間長了,可以確保每一個月出現圓月的日子是固定的,但是卻不能確保每年出現夏季的時間固定在某個月,甚至有時候會出現六月在冬季的現象。
3.陰陽合曆(農曆,民間也稱陰曆),為了改良以上兩種曆法的缺陷,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完全反映了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變化,所以這方面應屬於陽曆範疇),並且依據陰曆年與陽曆年的10天左右的差距,通過增加閏月的方式,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農曆的每個月必須對應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如果一個月的節氣在月初,但中氣卻落在了下一個月,則必須再置一個閏月,使得這個月同時擁有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這樣一來,才能確保曆法既反映月球的運動變化,又反映太陽的運動變化。
這樣來看,也有可能閏正月,不過非常罕見,那是因為在冬季時候,地球的公轉速度比較快,農曆的十一月、臘月與正月,很少會出現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現象,而在夏季的時候,地球的公轉速度比較慢,二十四節氣中,每兩個節氣的間隔時間比較長,在夏季出現閏月的情況就比較多。
經過計算,最近一次閏正月出現在2262年,那屆時就會過兩個春節,大家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