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田玉並不只出產於和田。從俄羅斯經過中國新疆西天山、崑崙山一直延伸到青海境內,有一條礦帶,這就是玉礦。礦帶最厚的地方有十多米,最薄的地方只有十來公分。這一條礦帶所出產的玉,基本都是和田玉。除此之外,凡是組成成分和和田玉相同的透閃石,都叫和田玉。和田玉是一種玉的品牌名稱,品牌的來歷還是新疆和田所產的這種玉最多。
遠古的人們,他們是從河裡獲得和田玉的。玉礦在半山腰,遠古的人們還沒有能力突破重重荊棘與野獸的阻擋到達那裡。半山腰的玉礦在經年累月的日曬雨淋中,出現裂縫,並在後來的長年累月中逐漸增大,最終因為地震或者上頭山石的掉落而脫落,墜落下來。墜落下來的玉石中,一部分掉進了河裡。掉進河裡的玉石中,一部分隨著夏漲冬縮的水流往下遊移動。被衝走的玉石中,百年千年 ,千年萬年,有一部分最終被衝到了人類能夠涉足的地方。這時候,玉石已經被浸泡了難以計數的年頭,在水中物質的作用下,它們的表面上生出了一層皮,多數是紅色的、褐色的,就像鮮血一樣。這層皮保護著玉石,同時又能讓水穿過這層皮,浸潤玉石。
從河裡得到的玉石,業內人士叫它們籽料,古書上叫璞玉。外面那一層血色的保護層,那歷經長年累月在水中生長出來的皮,障住了不知多少人的眼睛。血色的皮是不透明的,人們無法看清楚皮的裡面到底是什麼樣子,外行人往往看到皮的顏色好看,就買了,殊不知很多人剖開之後,才發現裡面玉質很差,或者有很多裂縫,根本就無法雕刻。當然,也有的外表好看,內質也是精品。
內行的人,是不會受到外表的迷惑的,他們根據敲打的聲音、拿著的手感、光照的反映,以及這些手段的綜合來判斷,一塊璞玉裡面到底隱藏著價值連城的美玉,還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當然,不管經驗多豐富,也會有走眼的時候。我的一個朋友,從小就跟和田玉打交道,到現在四十多年了,開了一家玉店,家財上百萬。幾年前,他在洛浦縣買回來一塊璞玉,準備雕刻成一尊襁褓中的佛像,誰知道剖開表皮之後,裡面全是碎粒,根本不成形。購買璞玉的二十多萬就此打了水漂。
資料中最為貴重稀罕的是羊脂玉,玉質和羊油一樣油膩。
2
和田是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一座小城,是新疆維吾爾族聚居的三大城市之一。和田玉就是以這座城市命名的。在和田市,到處都可以看到和田玉的痕跡,路面,街頭裝飾,還有形形色色的玉店,附近的人從河裡採來的玉石在街頭到處賣。很多時候,這些零散的賣家自動組成了一條臨時的玉石專賣街。當然,還有一個號稱國內最大的和田玉市場。這一座並不富裕、並不發達的城市,因為和田玉而顯得有些虛幻,就像傳說中的玉宮。
和田玉市場在和田市東邊,中間隔著一條河。這裡既有剛採到的溼淋淋的璞玉,也有經過加工的各種玉器。這些是我們能看得到的。在店鋪的後面,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按分析應該每一家店鋪都還有一個加工作坊。在這和田玉的原產地,商家把璞玉加工成器,賣給遠道而來的客人這裡。是的,是遠道而來的客人,而不是就近的客人,生活在和田玉的氛圍下的人們,從小耳聞目染,對和田玉的了解比我們許多自詡為專家的愛好者還深,他們知道,在這個市場的和田玉品質都不高,其中大部分其實是從俄羅斯、青海甚至巴基斯坦弄過來的,放在和田玉的原產地,讓遠來的人誤認為是和田玉。那些真正做和田玉生意的人,都有自己的門道,和固定的人聯絡,而不是在市場上購買。
在和田城和中國最大的和田玉市場之間,是一條河流,這便是那條出產和田美玉的喀什玉龍河了。在國道的公路橋下面,寬寬的河床,流水不多,只能用涓涓來形容。因為河床很寬,裡面很多鵝卵石,水流被分成好幾股,一會兒匯合,一會兒分流,一會兒其中幾條支流又合到了一起。此外,河裡還有許許多多的坑,這便是採玉的人挖出來的。地表上的石頭早就被不知道多少人檢看過多少次了,幾乎是絕對沒有了和田玉石,只能夠挖出地下的石頭,在其中尋找。但事實上,一定深度的地下,都已經被檢看過成千上萬次了,人們只能期望,萬一有人眼花了,上好的和田玉也沒有發現呢。或者,寄希望於以前翻看的人都沒有自己內行,一些表皮很普通的璞玉沒有被發現。但是以上的情況都少之又少,時至今日,能夠通過挖坑的方式採到拇指大的和田玉,在人群中都是轟動的事情。於是,有錢的人僱來了挖掘機。在鄰近城市的河道裡,到處都是挖掘機在工作,把很深的地下的石頭、泥土挖出來,經過機械篩選之後,再進行人工篩選。不過,就算用這種方法,近年來也沒有出現品質特別好的和田玉。
幾乎是每一個到和田的人,都要到這一條河裡來走走,看看,沒有其他目的,就是要看看自己有沒有運氣撿到一塊上品和田玉,賣個大價錢,發個橫財。因此,河床上的人總是絡繹不絕,但事實上,每一個最終上岸的人,都是一臉失望。因為,人們對這條河裡的和田玉的攫取是有歷史深度的。有文字記載的,是《漢書·西域傳》,講述當時的于闐王國有一條河產白玉;存在於傳說之中的,則更早幾千年,最早的,恐怕是西王母向黃帝敬獻白環這個故事了,距今5500年以上。和田玉籽料的形成如滄海桑田一般的緩慢,對和田玉的攫取,則要快上成千上萬倍。
喀什玉龍河,源頭是崑崙雪山融化的冰雪,形成河流之後從崑崙山下來,沿著山脈,流向綠洲,最後流向並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匯入塔裡木河。喀什玉龍河可以說舉國聞名,因為它是和田玉的原產河流,也正因為是原產河流,所以被一遍又一遍挖掘,一層又一層翻起來,而且不斷地拓寬,最終形成今天這種並沒有多少水量卻有上百米寬的的畸形河床。
我們所描述的,是喀什玉龍河的臨近和田這一段。再往北,就進入了塔克拉瑪幹沙漠。沙漠並沒有影響到採玉的人們的挖掘,河床依然病態地寬廣。距離和田城市大約60公裡的地方,是熱瓦克佛寺遺址,距離喀什玉龍河不到一公裡,但已經深深掩埋在沙漠中了。據考證,熱瓦克佛寺建造於南北朝時期,那時候這裡是于闐王國的地盤。于闐王國是西域著名的三大佛教王國之一,境內修建了很多佛寺,大多數都不存在了,熱瓦克佛寺現在也只剩下了一座佛塔。佛塔因為風沙的侵蝕和日曬雨淋,現在也只留下了三四米高的一個石堆,石頭上到處刻畫了佛教人物、佛教故事。這一座正在消亡中的佛寺,默默見證了千年來不遠處玉龍喀什河中滿腔熱情的人們,帶著興家立業夢想翻找著,狂歡或者鬱悶著,演繹著一段段人間財富的故事。如果只是狂歡或者鬱悶,那還不足以說明和田玉的魅力,我們經常在電視裡或者小說裡看到這樣的情節:某人苦心積慮,多方謀劃甚至喪盡天良,目的就是要把一塊自己看上的和田玉弄到手,轉手變成富翁或者束之高閣,成為傳家之寶。又或者,每人苦心積慮,竭盡口舌之能事,就是為了把一塊和田玉高價賣給另外的人,至於別人買去之後要賠多少錢或者賺多少錢,從來不在他的計算之內。這些只是交易上的,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經營,無商不奸,我們無權評價誰對誰錯。更有甚者,出現在和田玉本身。在和田玉的原產地出售的並不一定真的是出產於本地的玉石,有可能是從其他地方運來的,這些都是小事一樁,商業法則,更主要的是,和田玉巨大的價值讓多少人眼睛血紅,巧取豪奪的,殺人越貨的,這類故事已經數不勝數。有一句諺語說的是「黃金有價玉無價」,把玉和黃金並列,而且玉的價值還超過黃金。黃金,給這個世界造成了多少人頭落地、多少家破人亡、多少血流成河,玉,同樣如此。
3
從和田城市往南,則進入崑崙深處,是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的行程,越往南走,地勢越陡峭,不可預知的危機也就越多。這些危機主要是狼蟲虎豹。狼蟲虎豹是有他們自己的圈子的,他們的活動地盤遠離人類,和人類形成一定意義上的互不相擾的局面。但是,有時候也會交集,比如,有時候人走進了它們的勢力範圍。
第二種危機就是路。因為是沿著河流行走,迷路是不存在的,但是河兩岸草莽叢生,怪石嶙峋,地勢高低起伏,有時候一腳踏空,滾落三五十米,跌落在石頭上,頭破血流,甚至一命嗚呼。
第三種危機是水。喀什玉龍河的水源自崑崙雪山融化,沿途接納的支流同樣如此。幹流的河水因為流淌的距離遠,溫度逐漸升高到氣溫的高度,那並不可怕。支流河流短,水溫和幹流相差很大,流入幹流之後冷熱交錯,水流和水溫都跟平時的水不一樣,經常會讓人無所適從,因而驚慌失措,最終失去了意志,也失去了生命。還有一種深潭,表面上的水溫和氣溫一樣,水底冷徹筋骨,只要一掉進去,人就會被凍個關節僵硬,想爬也爬不出來。
重重危機,不知道奪去過多少人的生命。然而千百年來,自然最終在人的前僕後繼中低頭,從和田市往上遊,喀什玉龍河裡面的和田玉基本被採了個精光,層層白骨疊起了少數人發財致富的美夢。
在新疆的歷史上,有過許多大大小小的王國,有時候三五十戶人家就可以組成一個王國,所以他們對王的概念遠遠不如中國人那麼廣闊,一根直徑兩尺的樹就可以叫樹王,一個幾十年來沒有見過的大西瓜,就可以叫瓜王。有一塊300多公斤的和田玉就被叫做玉王。
玉王是十多年前一個當地人在喀什玉龍河的上遊發現的。他一個人無法搬動,於是回到家裡,僱了二三十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帶了幾百個饢,花了十多天時間從山上運下來的。當時非常轟動,烏魯木齊各家報紙都有報導。
至於這塊玉最終賣到了哪裡,則不得而知。這一塊玉也像一首曲子的高潮,激蕩到了最高的音符,然後就降落下來,緩慢下來了,餘音繞梁了。
4
其實內行人都知道,現在的喀什玉龍河並不是產和田玉最豐富質量最好的地方。在清朝的時候,喀什玉龍河經歷了一次改道,才從今天的和田市城郊流過的。兩三百年的時間沉澱不了多少有品質的和田玉,真正的撼世寶物在喀什玉龍河的老河床裡。
喀什玉龍河的老河床從和田市東邊20多公裡的洛浦縣境內穿過,並流入大沙漠。具體位置是恰爾巴格鄉。清朝的時候,這條老河床被劃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御礦,只有皇家才能開採,另外一部分是民礦,那些希望發財致富的冒險家從全國各地湧來,只能在民礦開採。
老河床經過成千上萬年的沉澱,埋藏了大量的珍貴的和田玉。因為建國以前生產工具的限制,採玉無法到達埋藏和田玉的最深處。在地下10米甚至20米30米的深度,還有非常珍貴的和田玉,其中有大量的稀世珍寶。現在老河床的所有河段都被政府保護起來了,任何人不能開採。
2013年,我在洛浦縣考察,剛好在這段時間裡,政府開放了100米河段進行挖掘,為期兩天。據說挖出了部分轟動行業的珍品,但是也只是據說而已,一般人看不到我就更看不到了。
在洛浦縣賓館裡,常年住著一些和田的商人,他們帶著大量的現金。當地人只要得到了一塊玉,就去找他們出售,一番看起來很親密的討價還價之後,現金交易,然後在各自滿足中分別。
因為和田玉,洛浦縣也崛起了一部分土豪,並不大的縣城裡面經常可以遇到開奔馳寶馬的人。很多時候一塊玉就可以奠定他們富足的一生。
因為籽料越來越少,無限地接近神話和傳說,人們轉而去採山料,就是把崑崙山上玉礦帶裡面的玉石挖出來。現在烏魯木齊大大小小的玉器店裡所賣的和田玉產品基本都來自山料。一個小小的玉佩就可以賣上萬元,一件以公斤論重量的玉器,那就是幾百萬幾千萬的天價了。
開採山料的地方在巴州的且末縣境內。據說是因為這裡最容易開採。地方我沒有去過,聽去過的朋友說,其實也是要走幾十公裡崎嶇而又陡峭的山路才能到達玉礦,開採起來也並不容易。
那種帶血色表皮的和田玉逐漸地遠離了人們的視線,但其實和田玉的血色屬性從來就沒有改變過。我聽一個搞地質勘探的朋友說起過一個故事。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他們勘探隊在哈密搞地質勘探。有一次他走進了一戶人家,那是一幢古色古香的房子,但是已經很破敗了,房子只住著一個老婦人。老夫人和他聊了一會兒,就走到裡屋去,拿出一個玉珠子來,想賣給他。這位地質隊的朋友問要多少錢,老夫人說這東西本來是不能賣的,但是他現在身有重病,沒錢醫治,為了活下去只能賣掉。他問這位弟子隊員要500塊錢。這位朋友說最多給300塊錢。老夫人猶豫了半天,把玉珠包好,拿回裡屋去了,出來站了一會兒,她又去拿了出來,遞給我這位朋友,接過了他的300塊錢。
這位地質隊員在工作之餘就經常拿出這個玉珠來把玩。有一天他忽然發現,珠子上刻著一個筆畫非常淺的「洛」字,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幾個月後他又經過那個老婦人的家,聽鄰近的人說,老婦人最終也沒有治好自己的病,帶著重病從醫院回家,不幾天就死了。
冬天地質隊回到烏魯木齊,我這位朋友把玉珠拿到玉店裡去,賣了2000元錢。他興奮不已,叫上自己地質隊的同事,在南門的一家飯店裡大吃大喝了一頓。
又過了四五年,有一次我的這位地欣隊朋友到一家玉器店,偶然發現自己曾經的那一顆玉珠正在這家店裡出售。他經過店家的同意,把珠子拿了出來,確認了刻在上面的筆畫淺淺的「洛」字,這正是自己從老婆手裡這正是自己從老婆手裡買到的那顆珠子。他問店家這顆珠子賣多少錢。
店家告訴他,這種玉目前已經很少了,熟人賣50萬,生人賣1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