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內蒙古社會科學》2020年第1期
作者:王建疆
【內容提要】針對有學者提出的別現代「何去何從」的問題,要清理概念,走出歧義的迷霧,在「複數現代性」「後真相時代」堅持區別真偽現代性,建立真正的現代性;要堅持和發展道家的本真主義,走出闡釋學真理主觀化的迷途;從生命股權裡尋找人類幸福感和美感的源泉,將美學問題和文藝創作與人的生命股權緊密相連;將「別」作為思想方法論和建立思想市場的前提,堅持真理,一別到底。
2018年,在上海舉行的「跨越時空的創造——別現代理論探索與藝術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復旦大學的謝金良教授做了題為「別現代:何去何從」(以下簡稱「謝文」)的主旨演講,引起學界關注。「何去何從」是一個容易打撈記憶的話語,但細讀全文,發現謝文對別現代理論充滿了肯定和期許,只是對別現代理論的「主觀的界定」很不滿意,從而將別現代理論如何發展的問題擺到了桌面,讓我們一起討論。其實,別現代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帶有一定的客觀偶然性而非主觀預設性。2014年,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辦的上海市美學會議和上海交通大學與俄羅斯文化部、中央編譯局聯合舉辦的中俄高層文化論壇上,筆者首先以中文和英文的方式提到了「別現代」一詞,認為中國的美學問題和中國的文化問題不屬於後現代問題,而是別現代問題。未曾想,「別現代」一詞立刻引起反響,不僅中國的青年學者深以為然,而且國際學者也在那裡翹大拇指,也有學者因聽了「別現代」一詞而忍俊不禁,笑得肚子疼。在中俄高層文化論壇結束時,主持人認為「別現代」這一術語是本次會議最大的收穫。與別現代理論的誕生一樣,別現代理論的發展也有出人意料之處,不僅國外兩個著名刊物發表了題為「別現代主義」的專欄文章,而且,2017年美國喬治亞州西南州立大學自發自主成立了「中國別現代研究中心」(CCBMS),歐盟成員國斯洛維尼亞普利莫斯卡大學也於2019年自發自主成立了「別現代研究中心」(CBMS)。這兩個中心在成立前都反覆徵求過筆者的意見,都用「Bie-modern」這一「別現代」英譯為他們的別現代研究機構冠名,「別現代」不僅走向了世界,而且來到了國際學術舞臺的前臺。回顧別現代理論的形成史和發展史可以看出,別現代理論是自然形成的,它的發展和國際影響也是自然而然的,並沒有任何主觀的強求和設計。謝金良先生「別現代何去何從」的問題也就是別現代要往哪裡別、往哪裡發展的問題,屬於共享話語。本文將從清理概念、堅守本真和踐行生命股權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謝金良先生在«「別現代」何去何從——王建疆「別現代」理論初探»一文中作了一個總結:「綜上所述,王建疆提出的『別現代』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別現代』根植於中國的現實問題和學術土壤,但卻始終以外學、西學話語、思維、理論等為參照,熱衷於在國際學術平臺上交流與對話,致力於指導人文和社會學科的研究與提升,有助於學術界改變思維定勢,尤其是對美學與藝術的方法、理論研究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如果『別現代』主義過於局限在主觀的範疇之內,非但無法解決不斷衍生的實際問題,反而會因盲目誇大而遮蔽本身的創新性,最後在另一片喧囂的爭吵聲中壽終正寢。因此,我期待學界能夠儘早對『別現代』形成共識,不斷加以更新和完善,讓中國學者原創的學術主義理論真正造福於全人類!」[1]這裡有問題、有看法、有期待、有建議,是一篇善意與學術智慧並舉的文章。但他對別現代理論「過於局限在主觀的範疇之內」的說法,筆者至今還是不太明白。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別現代「Bie-modern」是漢語「別」的拼音與英文modern的組合。漢語中的「別」有區別、不要、告別、另外、特別、其他、彆扭等七種意思,但都始於漢字「別」的原始意義。«易經»之「別卦」、«莊子»之「別墨」、禪宗之「別傳」、詩歌之「別裁」,形成了一種有別於他者的思維方式和分類標準,屬於本土的原創性思想。中國文化是儒家和道家、佛禪並存的文化,以儒為正統文化,以道和佛禪為別樣文化,經先秦到明代,從紛爭到儒道釋合一。歷史上,不僅道家的莊子斥責「儒以詩禮發冢」,而且「袈裟其表,老莊其裡」的禪宗也公開主張「教外別傳」,旗幟鮮明地打出了別文化的旗幟。因此,來自中國傳統別文化的「別」(Bie)與來自西方文化的「現代」(modern)的碰撞與組合產生了全新的意義。「別現代」在內涵上已經不再是分屬於某一國,更不是某一家,而是一個中西古今的統合,並無顧此失彼、厚此薄彼之虞。但謝金良先生好像並不關注對別現代的「別」的內涵考證,而是認為別現代主義作為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學術觀點忽略了對中國本土已有文化成就的介紹。他說:「從全球的視野來看,並不存在一個客觀固定的世界性學術舞臺,甚至可以說世界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從這個角度看,獨具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古已有之,早就在這個學術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了,沒必要再重新命名一個自以為是的新的理論體系,才能證明它的真實存在。同樣的道理,自從美學學科進入中國並逐漸衍生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也是自然而然地具有獨立於世界學術舞臺的合法性,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別現代』的出現,不應停留在主觀的界定,而應該是客觀的描述,更真實地描述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獨特,讓更多國外學者理解中國的學術思維和模式。」[1]顯然,這裡所批評的別現代的「主觀界定」而非「客觀的描述」,是說別現代理論尚未「更真實地描述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獨特,讓更多國外學者理解中國的學術思維和模式」。對於這一點筆者是理解的。別現代理論在提出伊始還來不及向國外學者介紹中國的學術成就,相反,其理論依據首先是因為「學術思想欠發達」[2](PP.56~57)現狀倒逼不得不「別」、不得不新。其次是對「古已有之」的謹慎,而且必須謹慎。原因在於既然「古已有之」,為什麼在人文學科領域還存在「是中國美學還是美學在中國」「是中國哲學還是哲學在中國」的普遍現狀和持久的國際性詰難?因此,別現代理論目前是、將來還是集中於自身理論的構建,尤其是理論的內涵建設,而不是忙於向世界介紹中國如何如何的「古已有之」。但是,這樣做並不等於沒有向西方介紹中國的思想和文化,相反,正是由於「別現代」(Bie-modern)一詞的吸引力,才使得西方學者真正關注並研究當代中國的理論,而且建立了「中國別現代研究中心」(CCBMS)和「別現代研究中心」(CBMS),走了一條「曲線救國」的道路,達到了宣傳介紹所達不到的目的,從而與金良兄殊途同歸、不謀而合。美學家阿列西·艾爾雅維茨認為,由於別現代理論的產生,中國當代哲學有可能改變「西方哲學三帝國」的格局,形成一個「世界哲學四邊形」,中國成為一邊。[3]羅可·本茨也認為,阿蘭·巴迪烏所說的世界哲學少有的「哲學時刻」理論非常接近別現代理論。[4]「哲學四邊形」「哲學時刻」都是改變世界哲學格局的大詞,雖然還需要更多的材料加以佐證,但對於宣傳本土的「古已有之」而言,別現代不失為當代理論對古已有之的補充和張揚。如果這裡暫時不以如何弘揚中華文化為焦點,而以別現代理論自身的內涵建設為主題,那麼源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別」字,其豐富的內涵在與現代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會產生哪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呢?首先,「別」的多義性容易使人產生誤讀,因此,必須確立其意向。別現代理論包括對別現代社會現狀的描述和對這種現狀的看法、主張的別現代主義兩大部分,因而別現代理論是一個既認識世界又改造世界的思想結構。如同「別在一起」就有疊合在一起和分手兩種完全相反的意思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有一種嚴格的界定說明自己、證實自己。因此,別現代主義應運而生。別現代主義就是要在雜糅的社會形態中尋求未來發展的方向,減少人類在前進道路上的誤判和失誤。因此,區別真偽、求真務實就是別現代主義的第一要務。別現代主義與「複數現代性」的區別在於它首先區別真偽現代性,而不是不加區分地將研究對象肯定為現代性的一種。目前,在歐洲和美國有很多種關於現代性的說法。在中國關於現代性的說法也有多種,如「複雜現代性」①、「混合現代性」②、「另類現代性」③、「新現代性」④等,但這些理論並不符合中國的現實。中國的現實在於現代、前現代、後現代的雜糅,並不具足現代性,相反,前現代性還有很大佔比。如數千萬人等待脫貧,兩千多年前的戶口制還在影響著城鄉差別和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封建宗法思想、封建迷信思想、封建威權思想仍很盛行。因此,不是現代性有多複雜,而是社會形態很複雜,將社會形態的複雜性用於界定現代性的複雜性就是用錯了地方。實際上,現代性無非是來自啟蒙時期的社會契約、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制的理念以及後來的社會福利制度,一點也不複雜。別現代主義追求的是真實的現代性,而非偽現代,因此,堅持本體首要、特殊次要和特殊不能代替本體的原則,首先區分真偽,建立真正的現代性,然後才有特殊與普遍的區分。如果本體和本質上都不屬於現代性,那麼,將其納入特殊的現代性除了本末倒置之外,還有欺騙之嫌。因為「不是現代性」的界定已經摒棄了「有什麼特殊性」的描述,消解了修辭的偽飾,會彰顯事物的本來面目。別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區別也很明顯。首先,是對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表徵。西方的現代建立在現代性基礎上,是工業文明階段的產物,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性的反思,是人類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與現代和後現代不同,別現代還拖著前現代的尾巴,是現代、前現代、後現代的雜糅體,尚未進入真正的現代社會,尚未實現現代化。按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的報告,直到2035年中國才能實現基本的現代化。按照別現代理論,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歷和諧共謀期、對立衝突期、和諧共謀與對立衝突交織期、自我更新超越期。[2](PP.103~107)這些發展時期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現代和後現代面臨和關心的問題。其次,理論的結構形態不同。現代是脫離了前現代的歷史發展階段,後現代是在現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的文明形態,因而都是在現代框架下展開的線性的組織結構,是歷時形態。而別現代卻是現代性、前現代性、後現代性等幾種元素的雜糅,表現為時間的空間化特徵,即共時形態,無法進行前現代、現代、後現代的斷代分類,因而其組織結構是複雜的。最後,理論的問題域和理論指向不同。現代主義關心的是人如何從神的統治下自由解放的問題,後現代主義關心的是如何擺脫工具理性對人的制約的問題,而別現代主義在關心人的問題的前提下,首先關心的是發展中的欠發達問題,是在欠發達問題中區別真偽現代性的問題。因為藉助現代化工具,在全球化背景下盛行的侵犯智慧財產權和制假販假不僅導致社會道德淪喪,信譽危機,發明者利益受損,影響發明創造,而且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和健康。當今世界,偽現代無所不在,尤其是在現代物質財富包裝下的前現代觀念和制度,在宗教經典面前的違約和欺騙,無所不用其極,真假問題正在成為一切問題的焦點。因此,別現代的「別」就是一個十分清晰的概念,其要義在於區別真偽。對特色的彰顯,對傳統的弘揚,等等,首先必須建立在區別真偽現代性的基礎上,而不是盲目崇古,也不是刻意炫耀,相反,是在去偽存真、存優汰劣的基礎上向世界介紹一個可信的中國、一種真實的文化.別現代主義區別真偽的思想主張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問題,是一個傳統的問題,是一個本體的問題,是一個本體優先於特殊的問題,是第一要義。前述本體先於特殊的觀點,其直接的思想來源於中國道家的本真主義。中國道家的始祖老子說「道法自然」,即「道」這一最高本體是自己本身,是本然,是沒有任何修飾的本真,因此,他主張「返璞歸真」。道家莊子學派«漁父»一篇說:「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主張「法天貴真」,並對當時的儒家思想展開批判。儒家思想的要義在於將道德倫理原則凌駕於事物本真的基礎之上。與道家的返璞歸真不同,儒家要求「克己復禮」,從而導致「儒以詩禮發冢」的偽善,並影響到中國社會幾千年的虛禮成風、等級森嚴。老莊之後,每當社會變革之時,道家的本真主義就會悄然興起。魏晉玄學之風、明中葉以來的思想解放等都有老莊本真主義的復興,而這些實質上是人的本性的復活,也是人性的自覺。道家講本真主義,原因就在於道家能夠跳出人類社會和眼前利益看問題,因而能夠純粹地、不受利益羈絆地審視人類社會的處境、現狀、歷史和發展前景。相反,儒家過多地考慮「修齊治平」,要為眼下的政治服務,因而將「善」置於「真」之上。儒道兩家的不同可以說是善與真的區別。當今社會,人們往往把求真當成科學事業,但忽視了求真的本體論意義。也就是說,真是決定社會存在品質的第一關鍵。世界上的種種欺詐、蒙蔽以及偽藝術、假冒偽劣商品盛行,都離不開科技手段的支撐,都與人類對於本真的本體追求的喪失有關。因此,把求真的問題局限於科學事業,就會忽視真的社會道德價值,導致社會道德的淪喪。「真」是一個涵蓋性範疇,包括真理、真實、真誠,真理屬於關係範疇而非主觀範疇或單一的客觀範疇,是主觀認識與客觀存在和規律的符合一致。「真實」與「虛假」相對,包括自然本真和未經修飾、遮蔽、篡改、偽裝的客觀存在。「真誠」則指誠實無妄,表裡如一。但是,全球化以來,真理和真實包括真誠的哲學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就真理而言,在西方闡釋學和接受美學的影響下,真理已經失去了本真性、原初性,變成了主觀理解中的存在,是主觀「前見」的產物,是闡釋的結果,從而使得真理不再具有本真的意義,也不再具有絕對的意義,導致任意闡釋、偽飾和謊言的肆無忌憚。而作為客觀存在的、與虛假相對的真實也由於技術進步和商業利益的驅動被虛飾、遮蔽、篡改和偽裝所改造,成為稀有物。真誠連帶著社會誠信也隨著真理的式微和真實的稀缺而日漸危矣。與現實中真的淪喪相連,後真相理論認為,隨著傳播媒體技術的發達不僅真理是難以確定的,而且就連真相也是不存在的。無疑,後真相理論對於偽飾和謊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得真相、真理變得奢侈而不可求,甚至從根本上就不必求,從而導致偽現代乘機大行其道。與闡釋學和後真相理論相區別,別現代主義主張區別真偽現代性,回歸本真,建立真正的現代性。這些思想來源於中國道家思想,但同時也是對人類社會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需要擺脫謊言和欺詐的困擾;根絕假冒偽劣商品,還得回到老子的「返璞歸真」和莊子的「法天貴真」上去,而不是在毫無本體規範的科技發展中走向自我毀滅。老子的「道法自然」和莊子的「法天貴真」不僅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精華,而且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和藝術的基本精神。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文藝理論家不僅熱愛自然、謳歌自然,而且將自然、真誠看成是創作的前提,缺乏自然和真誠的藝術歷來被認為不是好的藝術。劉勰說:「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文心雕龍·原道»)李白提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後天思流夜郎憶舊遊書懷江夏韋太守良宰»)無不體現出崇尚自然本真即「法天」的思想。而「貴真」就是真誠無妄,反對矯情和偽飾。王充在«論衡»中說「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人深」(«論衡·超奇篇»),主張作文要「黜其偽以存其真」(«論衡·自紀篇»)。劉勰提倡「為情造文」,反對「為文造情」(«文心雕龍·情採»)。明代李贄更是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童心說」,認為「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者也」(«童心說»)。此後的公安派、竟陵派和獨抒性靈派都體現了中國古代文論提倡寫真實的優良傳統。追求藝術的真實也是西方文學和藝術的傳統。雖然西方沒有「法天貴真」的說法,但肖像畫手法的傳統、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無不主張真實地反映現實,表達真情實感。即使是浪漫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也無不強調情感的真誠。因此,以美為識別標誌的文學和藝術都離不開對本真的訴求,包括對真實和真誠的堅守。別現代主義的本真觀就是要激活傳統文化中那些具有本真價值的優良傳統,在各個領域,尤其是在文學和藝術領域保持本真,尊重原創,反對贗品和偽飾,表達人們真誠自然的情感,給虛假社會一個本真的昭示和矯正。返璞歸真、法天貴真,在人的生存和發展中不僅要求本真的存在和自然的發展,而且要求有權利的因而是有價值尊嚴的存在和發展。這種有價值尊嚴的存在和發展就依賴於每個人生來平等的生命股權⑤。生命股權是引起學界熱烈討論的概念,也是別現代主義的新觀點,其實質在於每個公民從國民經濟總收入中平等地分紅分利的自然權利。生命股權不同於財富股權,它不可以轉讓、不可以買賣,與生俱來、與死俱往,與身體共在、與生命共存,是一種自然法權。生命股權是一個人的權利在國家整體財富中的不可動搖的佔比,涉及醫療、保險、教育、住房、養老、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最大特點是生來就有,終身伴隨。因此,生命股權是每個個體與生俱來的權利,無授受——生而有之、無轉讓——無法轉讓、無代管——不可代管、無繼承——不屬於他人接續範圍,始終於個體的一生。生命股權以不勞而獲為識別標誌,就如家庭中的一員,雖然不勞動或不能勞動或沒有勞動機會,但生來具有平等的生存權、對物質的享有權、對財產的繼承權。生命股權理論是對西方古典天賦人權理論中的道德局限的突破。它突破了不勞不得的法則對於人的權利的限制,認為不勞而獲的非道德行為是保障人的根本權利的底線,如無此底線,人的權利便會在道德的譴責中喪失。有鑑於此,生命股權理論在權利與道德的兩難困境中,將天賦人權與人在社會中不勞而獲但又理所當然地享有的終身相伴的股權相結合,使得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權利具體化、合法化、數據化、技術化,能夠落實到人,而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從而使人的生命本質得以彰顯。生命股權是一種本真的存在,是一種原始的權利,不曾受後天觀念的影響,最具有生命的尊嚴和價值的不可替代性。徐崢導演的«我不是藥神»就是一個由於生命股權在醫療體系中的缺失所導致的白血病人的悲劇故事。這個故事以「販假」「售假」和「打假」為線索展開,但這裡「假」的問題卻是由於免費醫療缺失造成的生命股權的無法兌現這一真實問題所造成的。由於奇高的藥價使得想要存活下來的白血病人只能以有損生命尊嚴的、逃避警察的行為買賣「假藥」。但是,如果要以一個國家十數億人的生命股權為基數的國家採購為基礎,再貴的特效藥也都會很便宜。原因在於分母大而分子小,其得數必然小。但問題恰恰就出在當時沒有這種以生命股權為基數的採購機制上,沒有出現大分母和小分子,相反,卻出現了大分子和小分母。本來屬於打假的正義行為卻被無視生命的強制行為扭曲為人的生命權的對立面,劇情出現了反轉,打假變成了「索命」,販假和購假變成了神聖的捍衛生命的壯舉,一種由強烈的荒誕感所引起的震撼、憤怒和同情油然而生。這部電影的轟動效應就在於觸及生命股權和本真主義的敏感神經,引起觀眾的思考。生命股權在本真人或原初生命體與人造生命體的博弈中逾顯重要.隨著虛擬技術的進步,仿真世界、模擬世界與真實世界間的距離越來越小,區別真偽的問題日漸明顯.隨著AI技術的發展,不僅機器人——別人類——正在部分代替人的工作,成為人的生命的延伸,而且,機器人正在與創造了他們的本真人或原初生命體爭奪生存權、繁殖權、延續權。儘管科幻電影目前還只是銀幕上的藝術,但AI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機器遠遠超越人類本身的學習能力與控制能力,人被機器所統治的擔憂已不再是天方夜譚。三體小說愈來愈引起讀者的興趣無不與此有關。但是,機器人是否可以具有生命股權?是否可以與原初生命體具有同等的地位?正在拷問著人類的現在和未來。除了人與機器的糾葛,還有就是基因修復技術、生命延續技術等正在將人類以身體為「本錢」的生命股權的平等推到了失去準星的天平上。因為借著高科技正在形成的所謂「生命經濟學」揭示了當某些個體的壽數數倍於普通人類時所帶來的社會秩序、社會倫理、社會價值、社會心理的巨大危機。因此,確立人的生命股權,有助於維護人的本真以及與之相隨的尊嚴、平等和價值,而且也有可能深化科幻大片和三體小說的思想。生命股權與人的幸福感和美感休戚相關,成為人類幸福感和美感的來源。人類的幸福來自客觀世界的物質保障和主觀世界的安貧樂道。同樣,人類的不幸除了物質的匱乏導致生命難以為繼外,還有主觀欲望的永遠無法滿足之苦。因此,生命股權是人生幸福和美感的物質源泉,舍此,將失去幸福感和美感的前提。儘管人生境界的超越論甚囂塵上,但如果沒有生命股權的保障,僅靠心靈雞湯和畫餅充飢的精神勝利法,人類的幸福感和美感最終會因為「活著」的問題無法解決而喪失。別現代主義提倡和維護生命股權就是為了每個個體能夠得到充分的屬於自己的權利,有尊嚴地活在世上,從而維繫每個人的幸福感和美感。文學、藝術、審美教育都應該自覺維護個體的生命股權,自覺地實現人的本真性存在,去偽存真,展示人的幸福感和美感的來源,揭示人類苦難的根源,喚醒人們的真誠和良知,捍衛人類的尊嚴和價值。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的歷史是被觀念和理論主導的歷史。符合社會歷史規律、具有人類正價值的理論會給人類以正確的引導,給人類帶來福音,而違背社會歷史規律、有違人類正價值的理論則給人類帶來破壞和災難。因此,別現代主義之「別」的第一要義就是要對人類思想史進行甄別,區分真偽,拎清利弊,消除那些表面光炫而實際有害的思想,使人類永遠處於清醒之中,不為某種時髦的理論所迷惑;處於思辨和爭議之中,讓各種思想相互砥礪,在思想市場上自由競爭。別現代主義主張自我更新,而且別現代主義本身也處於開放的狀態,允許甚至鼓勵批判和自我批判,其目的在於自我調節、自我超越,棄舊圖新。思想的合理性和價值是在思想市場上體現出來的。只有思想市場才有思想的平等交換,才不可能被某一種思想所迷惑、所奴役,從而使人類的思想處於自我組織、自我更新的常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和大戰中的法西斯主義之所以猖獗一時,席捲全球,就在於他們消滅了思想市場,用一個主義來迷惑人們,統治世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人類共同的災難和抹不去的傷痕。因此,別現代主義的「別」就是要在世界範圍內對各種思想進行區別,進行拷問和研究。因此,別現代主義之「別」既是一種方法論,也是一種本體論,主張別到底、別到根子上去,在根子上發現真理和謬誤,在根子上捍衛真理和價值。別現代主義的跨越式停頓理論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切割理論最能體現其一別到底的思想。該理論主張,在事物發展的高級、高速階段突然中止、停頓,用以消解慣性,改弦易轍。跨越式停頓是對跨越式發展的矯正,讓人們迷途知返,而非一個勁地為增長而增長。跨越式停頓符合老子「功成名隱身退天之道」的思想,符合禪宗「頓悟成佛」的理念,也符合中國古人「急流勇退」的行為方式,還符合當今國際流行的「無水日」「無菸日」「無車日」等全球性預演。從有到突然的無就是跨越式停頓,為的是更安全、更高效地發展。跨越式停頓理論認為,不同於科技、經濟、軍事上的可跨越式發展,生態、文化、社會制度等無法進行跨越式發展,相反,需要跨越式停頓中止由於發展經濟而造成的對於生態的破壞;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進行與繼承對象和借鑑對象之間的切割,從而實現真正的創新;在社會制度方面,堅決果斷地中止那些過時的、不合理的制度,實現社會的自我更新,以防走向不歸路。別現代思想產生於一個混雜的現實和思想的迷亂中,因此,要求清理思想、區別真偽,讓本真再次光臨人間。目前,美國和歐洲的學者已經意識到別現代理論雖然產生於中國,但它屬於全球,並且紛紛建立了別現代研究機構。這對於我們展開全球性的學術對話,建立歐洲學術傳統意義上的「文人共和國」⑥至關重要,它能夠及時地克服來自狹隘民族主義的學術偏見,使我們的見識和境界更上一層樓。別現代要往哪裡別?目前,已經「別」到了美國和歐盟,成為中國近代以來空前的學術事件。中國近代以來的科學家、思想家、作家、藝術家、學者被國外研究的不少,被西方國家聘為外籍院士已有幾位,諾貝爾獎得主也從無到有,在國際性學會中擔任重要職務的學者越來越多,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國外就中國學者提出的某個理論觀點而建立專門研究機構的,別現代尚屬首例。美國、斯洛維尼亞的別現代研究機構說明別現代理論已經在美歐國家安營紮寨,開始了薩義德所說的「理論的全球旅遊」,別現代以後還要別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當然,別現代作為一種思潮,到底往哪裡別卻並不局限於研究別現代的機構在哪裡,而在於它的思想路線、價值傾向,在於時代的籲求,在於更多的參與者的共同拓展。行文至此,筆者仍然不明白謝金良先生所說的別現代理論的「主觀化」是什麼。筆者看來,主張、觀點、思想、理論、主義這些都離不開主觀的判斷,也離不開主觀的表達,如果沒有主觀性,何以彰顯理論本身。當然,缺乏論證,缺乏數據,就不僅僅是主觀化了,而是言之無據、任意而為。總之,別現代主義的未來發展將集中於返本歸真和生命股權的落實,是一種自詡的「兌現主義」。返本歸真和生命股權這兩個問題既是人類目前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也是人類根絕有害思想、保障健康發展的前提。在一個虛假瞞騙的社會,在一個生命權利沒有保障的國度,人類的存在和發展都將遭遇巨大的阻力。但是,別現代主義的「別」究竟有多少種,還有哪些領域和市場,這就要靠全體關心和研究別現代理論的同行一起來探討了。⑤生命股權,英譯lifeequity/lifestock.關於「生命股權」的討論一文最早發表於歐盟«哲學通報»(Filozofskivestnik)2018年第3期,又在全國性的哲學、美學、社會學大會上宣讀過。參見WANGJianjiang,IsitPossibleforChinatoGoAheadofthe Worldin Philosophyand Aesthetics?——Responseto Aleš Erjavec’s,Ernestženko’s,andRokBenˇcin’sCommentson ZhuyiandBie-ModernTheories.⑥「文人共和國」,英語為publicofletters,指17、18世紀的歐洲一些不同國籍、不同民族的學者相聚在一起自由地探討問題,形成的並非學派的文人群體現象。[1]謝金良.「別現代」何去何從——王建疆「別現代」理論初探[J].貴州社會科學,2019,(2).[2]王建疆.別現代:空間遭遇與時代跨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3]AlešErjavec.Zhuyi:From AbsencetoBustle?Some CommentstoJianjiang Wang'sArticle』TheBustleor theAbsenceofZhuyi『[J].JournalofArt+MediaStudGies,2017,(13).[4]羅可·本茨.論哲學的「時刻」、解放美學及賈樟柯電影中的「別現代」[J].貴州社會科學,2019,(2).
精彩連結:
別現代:在「意識形態」與「烏託邦」之間
別現代主義:一種理解現實的角度
別現代:主義與本體——兼回應國內的別現代問題討論
中西匯通中的當代意識與學術創新——2017年文藝學學科概況及其發展態勢
在自信與對話中構建當代中國文論——2016年文藝理論研究前沿問題撮要
論新世紀文學批評中的本土話語再造
別現代理論:「後焦慮時期」本土話語再造的新維度
繼往開來 別具一格——王建疆教授美學思想評述
從自調節審美論到別現代主義美學——我的學術跋涉之路
論「哲學時刻」、解放美學和賈樟柯電影中的「別現代」
「別現代」何去何從——王建疆「別現代」理論初探
別現代:如何面對西方哲學和美學的四道坎
別現代理論對中國哲學的傳承與創新
別現代「真別論」對莊子本真論思想的繼承與超越
「不出版就淘汰」——基於西方學術出版機構或者大學出版社採稿過程的觀察
重回現代性的發生期與建設「別現代性」的中國文論
別現代:未定與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