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文來源:新華網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
農曆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
農曆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可以說是佛教、道教與世俗的融合。它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
古時由於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諸侯的事,然後自上而下影響到民間。
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
祭 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與祈禱。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面 塑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
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
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的乾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麵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
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著秋收稻穀豐登。
中元節習俗,剔除掉一些迷信色彩,會發現其中蘊藏的東西。那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對祖先的尊敬,對家庭和親情的珍視,對傳統美德「孝」的執著,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