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個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讀懂了受益匪淺

2021-01-09 雨巷詩社2014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字數不多,言簡意賅。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植物或者其他事物。該詞最早見於《莊子》,在春秋戰國時代興起,當時,一些辯論家把寓言當成辯論的手段,後來成為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在先秦諸子百家的作品中《列子》《莊子》《韓非子》收錄的寓言故事最多。很多成語也是來源於這些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南轅北轍、揠苗助長等等。

1.按圖索驥

孫陽,春秋時期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相馬專家,因此人們都管孫陽叫「伯樂」。孫陽根據自己的經驗寫了一本《相馬經》,供人們參考。孫陽有個兒子,智力較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後,也很想出去找千裡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裡馬的主要特點是高腦門、大眼睛、大蹄子」,便拿著書,往外走,試試自己的眼力。走了不遠,他看見一隻癩蛤蟆,忙抓了回去告訴他父親說:「自己找了匹好馬,和你《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就是蹄子小了點」。伯樂看見了以後,哭笑不得,幽默的說:「你這馬愛跳,沒法騎啊」。

寓意:「按圖索驥」這個成語一般既用來表示做事死板,機械,廣泛用於貶義詞,也比喻按照線索來尋找,這一種解釋不含貶義。

2.掩耳盜鈴

出自《呂氏春秋》原為「掩耳盜鐘」,範氏滅亡了,有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背著它逃跑,又背不動,於是用錘子把鍾砸碎,剛一砸,鍾就發出了很大的聲響,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把鍾搶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他以為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就聽不到了。最終也被別人抓獲了。

寓意:如果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採取閉目塞聽的態度的話,最終便會自食其果。

3.杞人憂天

出自《列子 天瑞》刻畫了一個「杞國人」的形象,他頭頂藍天,腳踩大地,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大地會陷落下去,以致於睡不著覺,吃不下飯。他還擔心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會掉下來,惶惶不可終日。在別人的勸導之下,他又放下心,開心極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了。另外一個人物,開導杞人的熱心人,他的解釋雖然不科學,但是他關心他人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

寓意:該故事辛辣的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比喻不必要的或者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4.夜郎自大

出自《史記 西南夷列傳》滇王同漢朝的使者說道:「漢朝和我國相比,哪個更大?」漢朝使者到達夜郎,夜郎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是因為道路不通的緣故,各自以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漢朝的廣大。

寓意: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的行為。

5.揠苗助長

出自《孟子 公孫丑上》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一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到地裡一看,禾苗都已經死了。

寓意: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6.邯鄲學步

出自《莊子 秋水》戰國時期,一個燕國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很漂亮,便來到趙國學習邯鄲人走路。沒有學會,反而忘記了自己是怎麼走路的,最後爬著回了燕國。

寓意: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還把自己原來的本事弄丟了。

7.刻舟求劍

出自《呂氏春秋》楚國有個人過江,不小心把劍掉在了水裡,他在船幫上劍落水的地方刻上記號,等船停下,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寶劍,結果自然是找不到。

寓意:比喻拘泥於成例,不知道跟著情勢的變化而改變看法或者辦法。

8.杯弓蛇影

出自《晉書 樂廣傳》樂廣在河南做官,曾經有一個特別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也沒來看他,樂廣就問朋友為什麼不來的原因。朋友回答說:「前些日子到你家做客,承蒙你給我喝酒,但我端起酒杯,看見杯中有一條蛇,心裡十分噁心,不喝吧,對朋友不尊敬,喝了以後,就得了重病。」樂廣想到可能是牆上掛著的那隻弓,弓上有一條用漆畫的蛇。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於是樂廣再次邀請朋友喝酒,還是在原來的地方。樂廣問朋友「看見了什麼?」朋友回答:「跟上次一樣,有一條蛇」。於是樂廣就告訴了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開朗,病也就好了。

寓意: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9.鄭人買履

出自《韓非子》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就事先量了自己腳的尺寸,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卻忘了帶上尺碼。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他再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早已經散了,最終也沒有買到鞋子。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一試鞋子?」他回答到:「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寓意: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知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10.守株待兔

出自《韓非子 五蠹》傳說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樁子上死了,他便放下手中的農具在那裡等待,希望能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導致兔子也沒有得到,莊稼也荒蕪了。

寓意:比喻不主動的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倖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穫。

11.濫竽充數

出自《韓非子》齊宣王命令人們吹竽的時候,必三百人,有一位南郭先生不會吹竽,卻混在吹竽隊裡充數。齊宣王死了以後,齊緡王繼位,喜歡聽人單獨演奏,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寓意:比喻沒有本領的人冒充有本領,佔著位置,或者指拿次的東西混在好的裡面充數。有時候也用於自謙。

12.亡羊補牢

出自《戰國策》從前,有一個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上,他發現少了一隻羊,原來羊圈有個窟窿,夜間,狼就把羊叼走了。鄰居勸告說:「趕緊修一修羊圈吧。」他說:「羊都丟了,修羊圈有什麼用?」第二天,他去放羊的時候,發現羊又少了一隻。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緊把羊圈修好了。從此,再也沒有發生過羊被狼叼走的事情了。

寓意: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到損失。

13.南轅北轍

出自《戰國策》講述了一個人想要乘車去楚國,由於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別人的勸告,最後,只能是離楚國越來越遠了。

寓意: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的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14.畫蛇添足

出自《戰國策》楚國有一個人請人喝酒,酒少人多,大家約定:在地上畫蛇,誰先畫好,誰喝酒。一個人最先畫好了,左手拿過酒準備喝,同時用右手為蛇畫腳,並說:「我還能給蛇畫腳呢!」腳還沒有畫完,另一個人已經把蛇畫好,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給他添上腳了呢?」於是,拿過酒,一飲而盡。

寓意:比喻做多餘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15.自相矛盾

出自《韓非子》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有一天,他來到集市上,準備賣他的矛和盾。於是,他舉起了他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他。」緊接著,又誇起了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鋒利,沒有東西穿不透的。」這時候,有位老人走了過來問道:「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麼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

寓意:比喻說話辦事前後牴觸,不能自圓其說。

16.葉公好龍

出自《新序》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居室裡的裝飾都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的家裡,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已經伸到了廳堂裡。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驚恐萬狀。

寓意:比喻自稱愛好某些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喜歡,甚至是害怕。辛辣的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作風。

17.買櫝還珠

出自《韓非子》有一個在鄭國賣珠寶的楚國人。他用名貴的木頭雕刻了一隻裝珍珠用的匣子,有個鄭國人把匣子買了去,卻把裡面的珍珠還給了他。

寓意:買了放珍珠用的盒子,卻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光,取捨不當。

18.智子疑鄰

出自《韓非子 說難》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牆坍塌下來。他的兒子說:「如果不去修築它,一定會有盜賊進來。」他們鄰居的老人也這麼說。這天晚上,富人的家裡果然丟失了很多財物,這家人認為自己的兒子很聰明。卻懷疑是鄰居家的老人偷的。

寓意:這則寓言通常拿來做交淺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訓。告訴我們,聽別人的意見要選擇正確的,而不要看提意見的人跟自己的關係,對人不可以持偏見。

19.截竿入城

出自《笑林》魯國有個人,拿著長竿子準備進城,起初,豎著拿,不能進城;橫著拿,也不能進城。他實在想不出什麼辦法了。不久,有個老人到這裡說:「我雖然不是什麼聖賢,只不過見到的事情多了,你為什麼不把長竿從中間截斷後再進城呢?」於是那個魯國人就按照老者的說法把長竿截斷了。

寓意:做事不會思考,死板的循規蹈矩,不知變通。自作聰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

20.東施效顰

出自《莊子》從前西施因心口疼而皺著眉頭在鄰裡之間行走,鄰居一個醜女叫東施看見了,認為皺著眉頭很美,回去以後也在鄰裡之間皺著眉頭,捂著胸口。鄰裡的有錢人看見了,緊閉家門而不出;貧窮的人看見了,遠遠的跑開了。東施只知道皺著眉頭好看,卻不知道皺著眉頭好看的原因。

寓意: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表示自己的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

相關焦點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 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年會在溫召開!這些你熟悉的寓言故事都出自溫州...
    寓言文學的「溫州現象」溫州是一座愛講故事的城市,在全國已建成的兩個寓言大市中,溫州瑞安就是其中之一。在溫州人創作的寓言故事中,也能讀懂溫州人的獨特智慧,通過寓言的方式,向全世界傳遞溫州人精神,這些都是文化溫州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 成語故事: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說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概要一隻河蚌張開蚌殼,露出白白的蚌肉,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yù)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鷸鳥用盡力氣,怎麼也拔不出嘴來。
  • 博士買驢的寓言故事
    成語「博士買驢」諷刺的是?這是螞蟻莊園9月22號今日莊園小課堂的問題,很多用戶還不知道答案,本文小編會為大家詳細介紹9月22日今天螞蟻莊園課堂小雞飼料答案。  今天的問題是:  成語「博士買驢」諷刺的是?
  • 成語「朝三暮四」出自哪裡?2000年前的古人給我們講個有趣的故事
    我國的古人是很會講故事的,而且講得好的,到最後還能演化成一個個成語。據統計我國共有5萬多條成語,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等。其中最短的成語是:莫須有,出自《宋史·嶽飛傳》,指的是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嶽飛。最長的成語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出自《晏子春秋》。
  • 成語故事《與虎謀皮》
    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太平御覽》卷208《符子》向羊要他的肉吃,像向狐狸要它的皮做衣服穿,這怎麼可能呢?這個人也真是太糊塗了,難怪羊和狐狸嚇得都逃跑了。故事的意思是說所謀求的事與鎖所謀求的對象有根本的利害衝突,便一定不能成功。成語「與狐謀皮」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但人們習慣上卻說成了「與虎謀皮」,意思是一樣的。
  • 成語故事:富弼「詬如不聞」
    小時候的富弼,不僅努力上進、學習優秀、滿腹才華,還是個寬宏大量、心胸開闊、富有涵養的好少年。有一次,一個小肚雞腸(反義詞)的人,十分嫉妒他人才學,在路上偶然看到富弼後,馬上不分青紅皂白地辱罵他,但富弼好像沒聽見一般,仍然走自己的路。旁邊有人都聽不下去了,就主動跟富弼說有人在罵他。富弼說,他沒有惹那個人,那個人為什麼要罵他呢?一定是聽錯了。
  • 意境唯美成語:中國四字古典好聽古風成語及解釋出處
    人人都該了解的20個唯美文學典故  傾國傾城:李延年一曲「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成就了受寵的李夫人。  破鏡重圓:徐德言與樂昌公主憑國破前各執的半面銅鏡終重逢。  凌波微步:曹植描寫洛神步態「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每個唇齒含香的成語,都有段動人心扉的故事!
  • 超能蛋 | 成語技能升級!花式查成語,了解一下?
    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中的一種特殊的詞彙,是語言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很多模糊的觀念、複雜的話,用幾個字的成語一下就表達清楚
  • 【成語故事】源自《三遂平妖傳》的四個成語
    【成語故事】源自《三遂平妖傳》的四個成語 2021-01-14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莊子寓言故事3則,小故事大道理,悟透了受用不盡!
    今天分享給大家3則出自《莊子》的寓言故事,小故事大道理,讀透了、悟透了,受用不盡!莊子寓言故事一·鵬程萬裡原文:《莊子·逍遙遊》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搏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安鳥笑之曰:「彼且奚適也!
  • 小學語文閱讀專項十——總結寓言故事的道理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樣式之一,也是小學閱讀理解中重要的一部分。「寓」是寄託,「言」是語言文字。寓言通常用虛構的隱喻性小故事來說明一定的道理,給人啟發和教育。所以因其篇幅短小,故事性強,寓意深刻等特點,出現在閱讀理解中往往是讓學生理解寓言故事的諷刺和勸誡作用,因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寓言故事的道理,針對文章總結、歸納寓意。有以下幾個步驟:一、理解內容。
  • 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11月12日螞蟻莊園今日答題答案
    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古時僧人不沾葷腥葷最初指的是?今天的螞蟻莊園小課堂問題有3個,下面一起來看看正確答案吧。1、大雪過後為什麼會覺得格外寂靜?聲音大多被雪吸收2、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匡衡
  • 觸鬥蠻爭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莊子》寓言中蝸牛角上兩個小國。見《莊子·則陽》。後因以「觸鬥蠻爭」喻為私利而爭鬥。出自:清·尤侗《注云飛·十空曲》:「豎子英雄,觸鬥蠻爭蝸角中。」近義詞有:蠻觸相爭,觸鬥蠻爭是貶義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爭權奪利等。觸鬥蠻爭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觸鬥蠻爭(chù dòu mán zhēng)成語釋義:觸和蠻。《莊子》寓言中蝸牛角上兩個小國。見《莊子·則陽》。後因以「觸鬥蠻爭」喻為私利而爭鬥。
  • 帶娃嘻嘻哈哈就把成語學會了…看我乘風破浪、笑傲江湖...
    學成語,真的很苦、很難嗎? 當然不是,死記硬背才導致學成語很苦、很難! 紅日不是那種只挖坑不填坑的人~必須和你們一起,升級打怪 不信,咱們先看幾個超好玩的成語漫畫,看孩子是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還能記住!
  • 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孟子》作為儒家的一部經典之作,內容豐富,文字優美,其中大量的語言轉化為今天的成語、格言、俗語。今天收集其中常見的三十個成語,與大家共享。一,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釋義:比喻自己具有和別人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比別人輕一點,就毫無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別人。
  • 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螞蟻莊園答題答案匯總11月12日
    那麼今天的問題有三個,今天的答案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正確答案吧!螞蟻莊園11月12日今日答案:題目一:成語「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的苦學故事?答案:匡衡答案解析:成語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成語「撲朔迷離」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成語「撲朔迷離」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時間:2015-04-07 15:35   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成語「撲朔迷離」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 請問成語「撲朔迷離」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有哪些使用誤區?
  • 這20個智慧成語,原來都來自《出師表》
    《出師表》只有741個字,卻成為千古傳頌的表文。其中包含了許多成語,詩詞君總結了其中的20個成語,一起來了解一下諸葛亮的智慧與對國家的情感吧!【妄自菲薄】【原句】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釋義】意思是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引喻失義】【來源】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 三國成語故事:睚眥之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華陽國志劉先主傳》,故事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相關人物為法正、諸葛亮和劉備。原文如下:正既臨郡,睚眥之怨、一餐之惠無不報復。或謂諸葛亮曰:「法正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