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一位公民都有一張獨一無二的身份證明,也就是我們所持的身份證。如今的身份證可以說是匯聚了高科技,它的作用不單單是出示給別人看以示身份,我們乘坐火車、飛機,辦理酒店入住時都可以通過刷身份證的方式來進行信息錄入。
不過身份證並不是近現代才有的東西,早在戰國的商鞅變法時期,就給秦國的子民頒發了照身帖。所謂照身帖也就是在一塊竹板上篆刻了持有人的信息和面貌圖案,它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身份證」。
隋唐之後,朝廷會給官員頒發「魚符」,上面有官員的名字和品級,宋代的「魚袋」也是同樣作用的防偽物件。直到明清之後,才有了類似於現代的身份證,據陸容在《菽園雜記》中的記載,「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他們佩戴的叫「牙牌」,是每個人都有的身份證明,而不是限於官員。
可見,從古至今,身份證都是一個人持有一張。如果有個人身上攜帶了多張身份證,那麼一定會被人認為他是進行了身份造假。不過,我國還真的有一個人合法擁有了兩張身份證,一張身份證上的名字無人不曉,另一張卻鮮有人知,他是誰呢?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影視演員,六小齡童老師。他出演的86版《西遊記》可以說每個人都看過,他在劇中飾演的孫悟空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至今無人能超越。許多人只知道那個孫悟空的飾演者叫六小齡童,卻不知他的本名叫章金萊。
六小齡童出生在一個「猴王世家」,他的家裡自從曾祖父一輩就開始學猴戲、演猴子。六小齡童的父親藝名為六齡童,因為他從6歲開始接觸猴戲。於是在1982年兒子要去拍《西遊記》時給他取了「六小齡童」這麼一個藝名。沒想到因為他在劇中的表現實在太過生動,導致所有觀眾都只記住了六小齡童這個名字,以為這就是他的真名。
雖然這對於一個演員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肯定,但也因此給他帶來了不少麻煩和困擾。比如,他曾在做客《魯豫有約》節目時談到,自己去國外進行演出,因為在名牌上寫了本名「章金萊」而被主辦方詢問六小齡童為何不來,鬧出個大烏龍。
在出行時,每當做工作人員看到他的身份證上的信息不是自己熟悉的「六小齡童」,也會發出同樣的質疑,認為他的身份信息有誤,有人還直接問他:「老師,您的姓不是『六』嗎?」每每碰到這種情況他都覺得哭笑不得。
後來,實在是出於無奈的六小齡童,來到戶口所在的公安部門說明了自己的困擾。考慮到他的情況特殊,派出所破例給他辦理了一張名為「六小齡童」的身份證,不過證件號碼與本名的保持一致。至此,他的藝名和本名平起平坐,六小齡童也成為中國唯一一個擁有兩張合法身份證的人。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人想要驚呼:還有這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