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由江蘇省作家協會、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當代文學·南京論壇》在寧開幕。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新力,江蘇省作協主席、黨組書記範小青等人出席開幕式並致辭。韓少功、李敬澤、笛安、南帆、蘇童、葉兆言、黃蓓佳、畢飛宇、周桐淦、魯敏等作家、批評家也一同出席。《中國當代文學·南京論壇》兩年一屆,是江蘇省作協傾力打造的品牌活動,本屆論壇以「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現實與理想」為議題,各位文壇重量級大家對當代文學,尤其是二十一世紀的當代文學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探討與展望。
鐵凝:作家要「放慢腳步回望從前」
鐵凝主席在開幕式的致辭中對江蘇文學的成就和江蘇作協的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她說,江蘇人傑地靈,進入新時期,江蘇的文化建設也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雲集的高等學府、發達的資訊傳媒、開放的思維與視野,都使江蘇成為全國文化版圖上的重鎮。對於此次論壇的議題,鐵凝認為其深深植根於目前所處的社會語境和文化氛圍。「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總結十年中國文學,無疑會有許多生機勃勃的話題,有著廣闊的探討空間。就我個人而言,這一議題與其說是學術的,不如說是關乎文學關乎我們自身的。它提醒我們在埋首趕路的過程中停下來,回首來路眺望遠方。對於一位寫作者而言,他所面臨的文學現實是,而且一直是,他的創造,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在這個新的世紀,我們所面臨的是,信息的洪流奔湧而至,人們比任何別的時候都更容易將智慧與知識,知識與信息混淆起來,更傾向於用經濟學的方式來解決人生的問題,用娛樂的方式來對待精神的問題。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時也會長久地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彼此對立,又互相滲透,構成著我們內在的思想緊張。作為一個生活在今天的寫作的人,我認為我們應該有放慢腳步回望從前的勇氣,有回望心靈的能力,我們有必要再一次擦拭我們的文學理想。」範小青則致辭說:「就在論壇召開的前幾天,我們正在籌劃設立一個江蘇歷代作家作品館,藉此機會,將江蘇自先秦兩漢以來的文學狀況梳理了一遍,真是令人十分振奮,單說現當代文學史上,周瘦鵑、劉半農、葉聖陶、俞平伯、錢鍾書、錢仲聯、朱自清、卞之琳、瞿秋白、戈寶權、陳白塵、汪曾祺、陸文夫、高曉聲等等等等,許多年過去了,許多人許多事物早就煙消雲散了,但是文學大師文學前輩的人品作品卻如熠熠星光,永遠閃耀在一代又一代後來者的精神空間。」
韓少功:用金錢來衡量作家不合邏輯
作為中國文壇極具影響力的作家,韓少功首先對於文壇現狀進行了一番調侃:「現在中國的作家見面都不怎麼聊文學,而是聊體育、聊電影、聊古董。」他認為當代小說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而且一些所謂的作家財富榜,誤導了很多讀者,讓很多人認為錢最多的作家就是最成功的作家,讓文壇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拜金主義」。「照這樣發展,那以後是不是可以搞個哲學家富豪榜、批評家富豪榜呢?誰錢多就是誰最成功?顯然是不合邏輯的。」韓少功表示:「當代文學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去回應這個時代。以前作家寫小說主要是來講故事,可現在講故事有很多載體,新聞在講故事、電視劇、電影在講故事,網絡上也在講故事,新媒體與影視網絡的崛起衝擊了傳統的紙媒文學,以敘事為主的小說生存空間變小。」對於現在年輕一代的作家,韓少功也有過一些接觸:「曾經有個高中生希望我看看他的作品,我同意後,他拿出U盤插進電腦,我一看嚇壞了,7個長篇,第一篇寫唐朝,第二篇寫明朝,第三篇寫火星人。他們的作品不像我們以前的文學作品,時代感那麼強,可以描寫事物描寫的非常具象,他完全不受任何束縛。」這讓韓少功開始思考,「過去文學審美觀是不是畫上了句號?這些到底是革新還是投機?如今是不是當代中國文學的一個終點呢?我們是在堅守還是一種迂腐呢?這些都是值得大家去反思的。」
李敬澤:希望作家更有「主動精神」
就在一個月前,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倡導的「非虛構文學」行動者計劃啟動,一個多月過去了,來南京出席論壇的李敬澤告訴記者,「我臨出發來寧前,接到的數字是已經有500多人揭了我們的英雄帖,儘管在設立之初我們限定的是12個項目。回去之後,我們還將進行審查。」李敬澤認為,作家和那些有志向、有才能的寫作者,應該離開電視機、離開報紙,離開那些第二手的東西,走向民間,走向這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生活內部。他說:「通過《人民文學》行動者計劃,發現一批具有強大行動能力和認識能力的寫作者,發現一批身在特定生活現場的寫作者,希望推出一批角度獨特、理解深入、表達確切的書寫當下中國人生活的優秀作品。」今年初,《人民文學》雜誌開設「非虛構」專欄,刊發了一系列非虛構作品,引起廣泛關注。小說家慕容雪村隱姓埋名在傳銷團夥中臥底二十三天,寫出了《中國,少了一味藥》;在深圳長期打工的蕭相風寫出了《詞典:南方工業生活》,被認為是近些年來罕見的對工廠和工人生活深入的第一手的表達。
笛安: 富豪榜令我不舒服
儘管她的父母是國內文壇著名的作家伉儷李銳和蔣韻,儘管她的老闆是頗能引起話題的郭敬明,但她也依然是她自己,她是笛安。笛安原名李笛安,發表第一篇小說時,她就去掉了「李」字,以示獨立創作,和李銳沒有關係。「我平時從來不講自己是作家,我只是一個寫作的人。」笛安是標準的「文二代」,80後,曾經留學法國8年,她既在純文學刊物《收穫》上發表過作品《告別天堂》,又是郭敬明團隊的籤約作家,最關鍵的是她不屬於任何作協。說起當年處女作能夠發表在《收穫》上,笛安非常淡然:「我去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落選了,但是《收穫》願意用我的文章,就是這樣。」之後,笛安就選擇了去法國留學,這段經歷也給她很大收穫,「整個人都變了。不過我離開已經很久,現在也該回來了。」在今年的作家富豪榜上,笛安也有了一席之地,以240萬版稅排名第19位。對此笛安本人表示感覺有點不太舒服,「我覺得不太適合的地方就是,一個人怎麼可以去擅自窺探別人的隱私呢?」郭敬明曾經稱笛安是他團隊中最好的作者,笛安也並不掩飾她和郭敬明的私交很好。「可能大家對他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判斷,其實他是一個非常好的老闆。他經常跟我交流說,你的小說裡有個細節我很喜歡,這一點讓我很感動,因為有時候你用心的地方別人不一定能看出來,但是郭敬明就可以。這跟他自己也寫東西有關吧。」笛安自己也看郭敬明的作品,「不過他最新的《爵跡》我沒有看,我跟他說了,我不愛看玄幻類的,但是他的《小時代》1、2我都看了,他要繼續寫3,我也會繼續看。」至於外界評價郭敬明的讀者偏低齡化,笛安也透露,「公司在籌劃新的雜誌,會面向高端一點的人群。文學文藝類的,會邀請好的青年作者寫出更優秀的作品。」至於和《獨唱團》有什麼不一樣,笛安說:「我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對這個社會作出觀察。」童立 尤曉源
來源:揚子晚報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