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2月8日 陳天華在東京大森海灣跳海而死
》》》1905年12月8日,陳天華在東京大森海灣跳海而死
陳天華(1875~1905),原名顯宿,字星臺,又字過庭,號思黃,新化縣榮華鄉人。1896年入新化資江書院,1898年入新化實學堂(今新化縣一中)。1903年留學日本,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次年回國參與組織「華興會」,籌備發動長沙起義。1905年,在東京與宋教仁創辦《二十世紀支那》雜誌;輔佐孫中山籌組同盟會,擔任書記,起草《革命方略》;《民報》創刊後任編輯,參與對康、梁保皇派的論戰。同年12月8日,為抗議日本政府頒布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在日本東京大森海灣憤而投海殉國,時年31歲。1906年春,其靈柩運回長沙,公葬於嶽麓山。他一生救亡圖存,宣傳革命,是辛亥革命時期傑出的鼓動家和宣傳家。所著《猛回頭》和《警世鐘》兩書,成為當時宣傳革命的號角和警鐘。
》》》最早同盟會會員陳天華:書寫檄文喚醒國人抗敵
陳天華(1875—1905),湖南新化人,是近代留日學生中有名的筆桿子。他寫出了《猛回頭》、《警世鐘》、《獅子吼》等宣傳革命的小冊子,在海內外產生了深廣的影響。同盟會成立後,他被舉為會章起草員,參與了《革命方略》。的擬定工作。
書寫檄文喚醒國人反抗外敵入侵
陳天華自小生長於農村,深刻地了解民間疾苦,痛恨清廷腐敗。1895年,陳天華隨父親遷居新化縣城,他穿梭於街頭巷尾,以提籃叫賣為生。由於他求知若渴,經常提著籃子到縣裡的資江書院旁聽。族人陳御丞見其如此好學,便主動資助他人該院就讀。
1900年,陳天華來到長沙,入嶽麓書院就讀。他每次考試皆名列前茅,道德文章俱優。當時一位有名望的地方官員,非常器重陳天華的才華,欲將自己的愛女許配給天華為妻,陳天華卻以憂傷的心情回答說:「天下方多故,安能再以兒女情累我乎?國不安,吾不娶。」
1903年初,陳天華被省城師範館錄取,是年春,又被選為留日官費生。1903年3月27日陳天華到達東京,入宏文學院師範科學習。
不久,留日學生反對沙俄侵佔我國東北領土的拒俄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4月29日,陳天華參加了留日學生在東京神田錦輝館舉行的拒俄大會,並在會上發表演說;接著,他又報名參加了拒俄義勇隊,每日進行軍事訓練;因參加者均為留日學生,後改為學生軍。
在拒俄運動深入開展的時候,陳天華不忘家鄉,他在日本向湖南同胞發出《敬告湖南人》的公開信,宣揚拒俄和愛國救亡精神,讀者看了,無不流淚。
拒俄運動遭到清政府的殘酷鎮壓,陳天華痛苦不堪。他懷著滿腔悲憤,從1903年初夏開始,至仲秋結束,寫成通俗讀物《猛回頭》、《警世鐘》。通過這兩本書,他痛切地陳述民族危亡慘局,喚醒國人從迷夢中醒來,奮起反抗外敵入侵,實行反清的革命,字字血淚,感人肺腑。《猛回頭》初版印行5000部,不到數旬,銷罄無餘。
同年10月,沙俄增調大量兵力,侵入我國東北,亡國慘禍迫在眉睫,陳天華萬分震怒和悲痛,乃齧指作血書,寄示湖南各學堂,要求湘人預備死戰。
起草會章 成為最早的同盟會會員
1903年11月4日,黃興、宋教仁、劉揆一等人在長沙召開華興會籌備會議。陳天華聞訊,很受鼓舞,立刻束裝起程,於12月隻身返回湖南,襄助黃興等人開展革命活動。
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舉行正式成立大會,陳天華加人華興會,並參與了長沙起義的策劃。他擅長文字宣傳,在《俚語日報》上繼續發表反清革命的文字,湖南反動官紳藉故羅織罪名,意欲逮捕陳天華。在友人的勸說下,陳天華於同年4月再渡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
是年暑假,華興會長沙起義日期臨近,他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不辭勞瘁,於當年7月再次回國返湘。但長沙起義因叛徒劉佐楫告密而歸於流產,黃興等人避走上海,陳天華亦由江西吉安轉赴上海。11月7日,黃興、陳天華與在上海擔任華興會外圍組織愛國協會會長的楊毓麟等40餘人在新馬路餘慶裡召開大會,共同議定在鄂、寧發動一次新的起義,但又因受皖人萬福華刺王之春事件的牽連,造成黃興、蘇鵬、張繼等13人被捕入獄,鄂、寧起義計劃只好擱淺。對此,陳天華心情十分沉重,悲痛欲絕,拒絕出逃,正襟危坐待捕。他悲憤地說:「事不成,國滅種亡等死耳,何生為?」後經友人多方勸說,勉勵他等待時機,他才束裝航海東行,於是年底第三次抵達日本東京,復入法政大學學習。
1905年7月28日,經程家檉介紹,陳天華與孫中山在《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社會晤。陳天華回顧了華興會起事的簡要過程,孫中山則闡明了各革命團體聯合的必要性。次日,華興會領導人在黃興寓所聚會,商量華興會成員是否加入孫中山所倡議的團體聯合的問題,陳天華主張華興會作為一個團體與之聯合,有力地支持了孫中山的主張。30日,陳天華出席了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議,成為最早的同盟會會員,並在會上被推舉為同盟會起草會章的八個成員之一。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召開正式成立大會,由黃興宣讀並通過了會章草案。不久,陳天華在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創刊號上發表了《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今日豈分省界之日耶》、《中國革命史論》等文章。
走向大海 決定以死警醒國人
面對革命浪潮的洶湧澎湃,清政府惶惶不可終日,多次要求日本政府協助取締留學生的革命活動。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頒布了《關於許清國人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嚴厲禁止中國留學生的革命活動,強迫留學生遵守清政府的法令,剝奪留學生的集會、結社和言論、通信自由。留學生不堪其辱,於「取締規則」頒布次日,各校代表齊集留學生會館,要求日本政府取消規程,並提出全體留學生罷課歸國的建議。
11月7日,全體留日學生8000多人實行總罷課,以示抗議。面對這場尖銳的鬥爭,同盟會內部在認識上和鬥爭方法上出現了意見分歧,一派以秋瑾、宋教仁等人為代表,組成聯合會,主張全體罷學歸國;另一派以胡漢民、汪精衛等人為代表,組成維持會,主張忍辱負重,以便繼續在日本留學,這兩種觀點都有一批擁護者,兩派相持不下。
就在這關鍵時刻,中國留日學生總會負責人紛紛乘機引退,不肯負起領導責任。日本報界指責中國留學生是「烏合之眾」,日本《朝日新聞》公然醜詆留學生「放縱卑劣」。陳天華為祖國的前途憂愁惆悵,為留日學生的分歧激憤不已。他焦灼不安,無法解決內心的矛盾,決定以死警醒國人,激勵留學生「堅忍奉公,力學愛國」。他在極端痛苦的心情下,寫下《絕命辭》和《致留日學生總會諸幹事書》,於12月8日,在日本東京大森海灣投水自盡,時年30歲。他的死,果如巨石落水,激起萬丈波瀾。噩耗傳來,三湘震動,四海同悼。
哀歌動地 上萬名市民為英烈送行
陳天華投海的第二天,人們將他的遺體運回橫濱。留日學生雲集會館,即日舉行追悼大會。人人悲憤填膺,有的甚至願與先生同死。陳天華所寫的《絕命辭》,由一人宣讀,數百聽眾泣不成聲。香港革命志士鄭貫一在杏花樓為陳天華舉行了追悼大會,參加弔唁的群眾有1000餘人。
陳天華蹈海赴死的悲壯行動,迅速影響了全國。1906年3月27日,留日學生姚宏業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受到反動紳士阻撓,憤懣難平,也效法陳天華,投黃浦江自戕。5月20日,長沙各界近千人在左文襄公祠舉行了陳、姚二烈士追悼大會。禹之謨、寧調元等人當場決定公葬二烈士於長沙嶽麓山,獲得大家的一致贊同。5月23日陳天華和姚宏業的靈柩同抵長沙,當天便舉行了公葬儀式,1萬多人前往送葬,長沙全城學生出動,首尾綿延10多裡,哀歌動地,鞭炮震天。
1912年3月6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下文批准給陳天華、楊毓麟等烈士建立專祠,刻文褒揚。
1917年9月,周恩來東渡日本前夕,為歌頌陳天華這位為民主革命而獻身的革命先烈,曾寫過一首感人肺腑的詩: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來源:中國文化報)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