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行星」再迎新成員?事實證明它只是一顆矮行星

2021-01-08 天文在線

鬩神星(Eris)是太陽系中最大的矮行星,也是繞日軌道中的第九大天體,有時會被指稱為「第十大行星」。鬩神星的發現打破了太陽系中傳統的「九大行星」,也引出了一個新的天文學範疇。

矮行星Eris插畫

位於冥王星軌道之外的矮行星,是一顆海外天體(TNO),意指任何繞日運行、且運行距離大於海王星或30個天文單位(AU)的行星天體。由於距離和軌道偏心率的存在,它也是散盤型天體群(主要是彗星)中的一員。

鬩神星的發現非常重要。這顆比冥王星更大的天體,迫使天文學家首次思考「行星到底是什麼」。

鬩神星的發現

鬩神星的全名是136199 Eris(厄裡斯)。2003年在帕洛瑪天文臺的一次外太陽系觀測中,由加州理工學院行星天文學教授Mike Brown領導的小組首次觀測到鬩神星。2005年1月,這個研究小組對所獲取的照片進行了細緻的考察,最終證實了鬩神星的存在。

如何歸類?

鬩神星的發現,讓Brown和同事們都認為它是太陽系的第十顆行星——因為它是柯伊伯帶中第一顆比冥王星更大的天體,這也得到了一些天文學家的認同。同時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他們聲稱,鬩神星甚至算不上一個真正的行星。在當時,對於「行星」的定義並不明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也從未發布過官方的「行星」定義。

2006年的夏天,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出面解決了這一難題。聯合會將行星定義為繞日(或其他恆星)運行、大小足夠使自身呈球形的天體。此外,它必須有能力來清除軌道附近區域的其他物體——這意味著要有足夠的重力迫使任何大小相似或不受其重力控制的天體脫離其軌道。

在規定了行星的定義之外,聯合會又創建了一個新的天體類別:矮行星。行星和矮行星之間的唯一區別在於,矮行星不具有清空所在軌道上其他天體的能力。鬩神星即此被歸於這個新的類別,同時冥王星也失去了它作為行星的地位。其他天體,包括妊神星(Haumea)、穀神星(Ceres)和鳥神星(Makemake),都被歸類為矮行星。

鬩神星插畫,它在宇宙中顯得十分明亮

命名經過

鬩神星(Eris)之名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不和女神厄裡斯。2006年9月13日,在漫長的分類問題告一段落後,才來得及給它命名。在這段沒有名字的時間裡,這顆矮行星一直以研究小組最初起的名字——「齊娜」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裡。

研究小組一直在努力保留「齊娜」這個名字,它的靈感來源於電視劇《戰士公主齊娜》。當發現這個比冥王星更大的天體時,研究小組就決定用主角齊娜為它命名。選用齊娜(Xena)的另一個原因是它以字母X開頭(他稱之為「行星X」)。

據天文學家、科幻作家戈弗特席林(Govert Schilling)說,布朗最初想把矮行星叫作「莉拉」(Lila)。這個靈感來源於印度教神話,將宇宙歸結為梵天的造化。同時,也是因其與「莉拉」(Lilah,布朗女兒的名字)音近。

天體大小和運行軌道:

鬩神星的實際大小和質量一直飽受爭議,因為官方的估算數據隨著時間和後續觀察而不停改變。2005年,哈勃太空望遠鏡中的圖像顯示,鬩神星的直徑測量數據為2397±100公裡(1489英裡)。2007年,使用斯皮策空間望遠鏡對最大的跨海王星天體進行了一系列觀測後,進而估算出鬩神星的直徑在2600(+400/-200)公裡(1616英裡)之間。

太陽系軌道圖,圖中高度傾斜的鬩神星軌道標為紅色。

上一次觀測是在2010年11月,當時鬩神星是地球觀測到的最遙遠的星掩源之一。研究小組的發現於2011年10月公布,估算直徑為2326±12公裡(1445英裡),這與之前的數據相矛盾。

由於數據的差異,天文學家難以確切地證明鬩神星較冥王星更大。據最新估算數據,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直徑為2368公裡(1471英裡),這與鬩神星相當。評估行星大小的難題,部分就來自冥王星大氣層的幹擾。天文學家預計,2015年7月「新視野」號太空探測器抵達冥王星時,可以得到更準確的評估數據。

鬩神星的軌道周期為558年,它在遠日點的最大距離約為97.65 個天文單位,近日點則為37.91 個天文單位。這就意味著,除了長周期彗星和太空探測器外,鬩神星和它的衛星會是目前太陽系已知天體中距離最遠的。

鬩神星的軌道偏心率很大,使得它處於距離太陽37.9個天文單位的範圍內——那是典型的散盤天體近日點。這個近日距離已經小於冥王星,但仍然是安全的,不會與海王星(29.8-30.4個天文單位)發生直接的相互作用。與八大行星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軌道與地球大致處於同一平面上,而鬩神星的軌道則高度傾斜——與黃道的交角約為44°。

鬩衛的發現:

鬩神星的衛星叫Dysnomia(鬩衛)——即希臘神話中不和女神厄裡斯的女兒。第一次觀測到鬩衛是在2005年9月10日,也就是發現鬩神星的幾個月以後。夏威夷的一個觀測小組在凱克望遠鏡中發現了它。小組成員當時正忙於觀測四個最亮的海外天體——冥王星、妊神星、鳥神星和鬩神星。

有趣的發現:

鬩神星非常明亮,哪怕用小型望遠鏡都能觀測到。來自聖保羅大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和大氣科學研究所(IAG)的豪克·胡斯曼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從放射性衰變的內加熱模型他們發現,鬩神星或許可以維持自身核幔邊界的液態水海洋。

鬩神星(中)和鬩衛(左),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

布朗的探索小組在2005年1月25日進行了光譜觀測,隨後對鬩神星進行了初步鑑定。天體發出的紅外光證實了甲烷冰的存在,這表明鬩神星的表面可能與冥王星和海衛一的表面相似。

由於鬩神星的大偏心軌道,它的表面溫度估計在30到56 K(-243.2 and -217.2 °C)之間變化。這與冥王星的表面溫度相當,範圍是33至55 K(-240.15至-218.15°C)。

這篇科普太陽系「十大行星」的文章發表於《天文在線》,雜誌同樣刊載了很多其他關於行星的趣味科普文章。

如果你想獲得更多有關鬩神星的信息,可以去了解美國宇航局(NASA)的太陽系探測項目。

資料來源:美國宇航局,加州理工學院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translate: 咖喱略

author:Matt Williams - Universe Toda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冥王星為什麼被踢出了九大行星?
    郭鑫鵬如果你了解太陽系,也許能夠熟練地說出包括地球在內八大行星的名字。但是不久前,太陽系還有「九大行星」,多出的一個就是原本處於末位的冥王星,但在2006年,科學家卻把冥王星踢出了行星之列。冥王星位於太陽系的外圈,非常黯淡,直到1930年才被人們發現。
  • 太陽系的行星, 八大行星還是九大行星?
    (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第5號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 ,自行星之列中除名。)[1]  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而天王星是在軌道上橫滾的。而曾經被認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於2006年8月24日被定義為「矮行星」。
  • 太陽系或發現第九大行星(組圖)
    一個比冥王星大5000倍的行星,自然更有資格成為第九大行星。把冥王星趕出行星圈後, 布朗幾乎成了「全民公敵」。最「恨」他的,竟是他現年11歲的喜歡冥王星的女兒萊拉·布朗。最近5年,布朗的新發現和研究成果不斷,每當新華社記者去採訪他時,他都會提到,為了讓女兒原諒自己,他要再去找一顆新行星。得知知這一消息後,新華社記者立刻打電話給布朗,問他女兒原諒他沒有。他說:「萊拉現在只是原諒了我一半。」
  • 太陽系真的有第九大行星?(組圖)
    新行星運行軌道示意圖(右邊)。  曾經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說法,隨著2006年冥王星被降格為「矮行星」後而只剩八大行星。不過,美國科學家、「冥王星殺手」麥可·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20日宣布,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在太陽系邊緣可能「潛藏」著遙遠而巨大的第九大行星。  第九行星?
  • 被踢出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咋了?它長這樣,有點「可怕」!
    眾所周知太陽系上有八大行星,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不過在很早以前,太陽系是有九大行星的,這第九大行星就是冥王星,只是它在後來被踢出九大行星行列,於是太陽系從此只有八大行星。
  • 太陽系是否存在第九大行星?如果存在,它是如何形成的?
    在人類走出地球之後,首先看到的就是廣闊的太陽系,過去科學家對太陽系行星的認知是九大行星,可是後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發現冥王星太小了,如果它也能稱之為行星的話,太陽系還會存在第十顆行星,第十一顆行星。於是,後來科學家通過研究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踢出了行星之列,從此太陽系由原來的九大行星變為八大行星。
  • 第九大行星在哪裡?它是否存在?
    今夜,讓獵戶座來為你指明夜空中那顆理論上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的大概位置。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看到過這顆太陽系行星,有時也被稱之為X行星。如果它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它應該很大很遙遠。但是——依舊是理論上來說——有它存在的依據(也有它不存在的依據),對於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來說,對它的搜尋已經持續了幾年。兩名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聲稱已掌握堅實的理論依據,證明第九大行星沿著一個奇異的、極其狹長的軌道運行。然而,最近一些天文學家根據他們的數據做出了其他解釋,認為並不一定是第九大行星存在的證明。
  • 第九大行星在哪裡?
    布朗坐在帕薩迪納市加州理工學院的辦公室裡,沐浴在陽光下的他開玩笑說,那個2006年被重新歸類為矮行星的冥王星是自找的。2005年,布朗發現了鬩神星,這是一顆處於外太陽系、泛著冷光的矮行星,比冥王星要大得多,並以希臘神話中鬥爭女神厄裡斯的名字命名(譯者註:鬩神星的英文名為Eris)。
  • 第九大行星
    畢竟在最近20年的時間裡,利用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大約2000顆新行星。但是,當加州理工學院宣布他們發現了一顆新行星時,還是引起了轟動,因為新發現的這顆行星就在太陽系中,是太陽系的一部分。對於太陽系,之前你或許認為我們已經對它觀測得十分詳盡了。很明顯,事實並非如此。
  • 巴西天文學家:太陽系中第九大行星或再次出現
    人類尋找太陽系家族其他成員的腳步一直未停。  巴西天文學家羅德尼·戈梅斯日前在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指出,在海王星以外運行的小型冰塊軌道出現攝動,表明太陽系邊緣存在一顆未知的、體積相當於四個地球大小的行星。這是戈梅斯通過計算得出的,也是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暫時被稱為「X星」。
  • 被踢出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到底有多可怕
    冥王星——一顆以死神命名的行星,英文名叫Pluto(普魯託),羅馬神話裡掌管地獄之神,也就是死神。對應就是希臘神話裡的冥王哈迪斯。我們來認識一下這顆詭異的矮行星。
  • 第九大行星是一種特殊黑洞?體積是地球30倍,它比行星恐怖多了
    筆者:三體-小遙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太陽系中存在八大行星,還有無數大大小小的天體,地球只是其中一部分,由於生命的存在而變得與眾不同。然而在十幾年前,關於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說法深入人心,通過嚴謹的科學探討才將冥王星排除出去。直到冥王星被劃分為矮行星,人們才漸漸接受這個概念。
  • 「X行星」是真實存在的嗎?它才是太陽系真正的第九大行星
    筆者:三體-小遙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就是其中之一,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冥王星被確立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相關概念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漸漸認識到其他行星與冥王星存在一定的差異,由此推出行星的劃分標準,於是冥王星被歸為矮行星。
  • 「矮行星」是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天體,太陽系已知七顆矮行星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分布著許多不同類型的天體,主要的天體類型包括恆星、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衛星。太陽系唯一的恆星就是太陽,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可以說就是太陽系的老大,而其他天體就可以看成是太陽的跟班。太陽系中有很多天體圍繞著太陽公轉,包括行星,也就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八大行星。
  • 神秘冰冷天體對發現第九大行星提供重要線索
    天文學家最新發現太陽系外側一顆小型冰冷星體,它環繞太陽運行一周需要2萬年,這項發現很可能為搜尋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提供重要線索。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伴隨著近年來在太陽系最外側發現更多的小型冰冷星體,將有助於研究人員發現神秘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最近發現的小型冰冷星體叫做「L91」,它的公轉周期很可能是2萬年,沿著一個巨大橢圓軌道環繞太陽運行。  研究人員首次發現L91是2013年,但是最新觀測的奇特軌道表明,這顆星體受到太陽系一顆神秘氣體巨行星引力牽引。
  • 我們能給黑洞拍照,卻找不到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這是為什麼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原本是有九大行星的存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冥王星被剔除出行星的行列。冥王星已經降級為矮行星了,於是,現在太陽系只剩下八大行星了。但是,科學家們依舊相信太陽系存在著第九大行星,並且正在努力地尋找它的存在。不過,到目前為止仍然一無所獲。
  • 冥王星被除名,誰將繼任第九大行星?這個太陽系最大行星或有資格
    當冥王星被發現之後,就正式命名其為太陽系的「第9顆行星」,但是隨著太空科學的進步,科學家們發現它應該是屬於柯伊伯帶冰質天體中的一員,是一顆矮行星才對,周圍還有很多與它相似的行星,於是就正式從教科書上划去了它的名字。現如今,那個多餘出來的曾經的「第九大行星」雖然已經徹底被降級,但是科學家發現可能有另一個極具潛力的行星,而且這個行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比木星還大幾倍。
  • 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科學家:不排除是行星級別的黑洞!
    冥王星當初被當作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被除名了,目前只有八大行星;但是有研究表明,太陽系中有可能還潛伏著一顆還未被發現的大行星,軌道半徑300~600個天文單位,質量超過五倍地球質量。
  • 系外超級行星確認!離奇的運行軌道或暗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
    1992年後在柯伊伯帶發現的一些質量與冥王星相若的冰制天體使人們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產生疑問。 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 此後,人們就一直希望找到真正的第九行星。
  • 太陽系成員新盤點:是否有第十大行星存在?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我們已經成年的這代人的心目中,太陽系內有九大行星已經根深蒂固。小時候,我們都會記憶九大行星的名稱: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2005年時,Mike Brown發現了鬩神星(Eris),這是一顆和冥王星體積差不多的冰冷天體,運行於冥王星軌道之外。這使得太陽系內行星的總數增加到10顆。  為了平息爭論,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召開會議,質疑冥王星的大行星地位。最終,天文學家重新對行星的定義進行了修正,非常不幸的是,冥王星被排除出行星之列,被重新界定為「矮行星」(dwarf 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