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最後時刻,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充滿不確定性的2020年,中歐投資協定達成體現了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和信心,為全球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注入了新動力。
中歐投資協定體現了互利共贏精神
應看到,中歐投資協定得到了歐洲方面的廣泛支持。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稱,這一協定將「為歐洲投資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中國市場準入,使我們的企業得以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Hildegard Müll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中歐投資協定將「顯著改善歐洲企業在中國的競爭環境」,「將為建立基於規則的全球貿易和投資框架提供新的動力。」
值得強調的是,中歐投資協定帶來的益處實際上超越了經濟領域。近年,英國「脫歐」等事件給歐盟和歐洲一體化進程帶來衝擊,布魯塞爾(歐盟總部所在地)的權威也受到質疑。與中國達成這一重要協定,可以對外彰顯「歐盟的力量」,提升歐洲各國以一致方式處理對外關係的信心。此外,中歐投資協定還將進一步推動國際多邊治理的完善,尤其是促進《巴黎協定》的落實。該協定包含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等方面內容,力圖促進綠色、可持續的跨國投資,這將使中歐拓展經貿關係的基礎更加牢固。
美國「酸溜溜」的感覺溢於言表
然而,對於這樣一份對中歐有利、對世界有利的協定,美國方面卻表達了不滿,一股「酸溜溜」的感覺溢於言表。川普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博明(Matthew Pottinger)公開喊話稱,對於歐洲方面與中國達成這一協定,美方感到「困惑和震驚」。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尤利奧特(John Ullyot)表示,「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執行和核查機制」,中國的任何承諾「都只是一次宣傳上的勝利」。
「極端反華鷹派」、白宮高級顧問皮特·納瓦羅(Peter Navarro)也在這個問題上跳了出來。他在接受福克斯新聞臺採訪時誣稱,這一協定是歐盟拿在涉及新疆、香港等問題上的妥協換來的。他還直言不諱地說,德國和義大利等很多歐盟國家過於倚重中國市場,從地緣政治角度而言,這對美國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除了川普政府官員,即將在1月20日上臺執政的拜登團隊也對中歐投資協定「說三道四」。拜登過渡團隊發言人12月30日就此事稱:「拜登-哈裡斯政府期待與歐盟進行磋商,以協調一致的方式應對中國『不公平』的經濟行為和其他重要挑戰。」 此前,拜登任命的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推特上發文表示:「拜登-哈裡斯政府希望儘早與歐洲夥伴磋商,討論我們對中國經濟行為的共同擔憂。」這些表態暗示,拜登團隊對中歐達成投資協定也感到不滿。
美、歐關係正在發生微妙變化
毋庸置疑,在近年美國不斷深化對華戰略競爭的背景下,歐洲成為美國加大拉攏的首要對象,在美方人士看來,美歐聯手制華是應對所謂「中國挑戰」的重中之重。近年川普政府一直在推動歐洲盟友儘可能減少與中國的經濟和技術聯繫,包括全面封禁華為、強化對華技術出口管制、加大中國對歐投資審查。拜登則是一位「跨大西洋主義者」,他批評川普疏遠了歐洲盟友,稱美國在國際領導力方面存在「巨大真空」,他上臺後將與歐洲盟友構建更加緊密的「統一陣線」,聯手對華施壓。
然而,歐洲方面對美國的信任感卻在下降,歐洲更不願意陷入與中國的對抗。過去幾年川普政府在貿易、氣候變化、伊朗核協議等問題上採取單邊主義、霸凌主義做法,令歐洲極為不滿。在經濟上,歐洲尋求繞開美國,直接與日本、越南和澳大利亞等國達成貿易協定。歐洲領導人還強調「數字主權」的重要性,提出應減少對美國科技巨頭的依賴。此外,歐洲也在採取舉措增強維護自身安全的能力。面對大國競爭日益加劇的現實挑戰,面對美國日益「內顧」的長期趨勢,歐洲追求「戰略自主」意識已經顯著上升。
正如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何塞普·博雷利(Josep Borrell Fontelles)所言,「展開反華的十字軍東徵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任何好處」,中歐投資協定的達成表明歐洲仍然希望與中國加大協調、擴展合作,這對那些試圖「拉歐抗中」的美國鷹派來說無異於「一記重擊」,對於破解美國拉攏他國搞遏制中國的「經貿陣營」可謂關鍵一招。
除了中歐投資協定,近期中國與日本、韓國、東協等達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中國還表示「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CPTPP)。中國在大國博弈中打出的「經濟牌」已受到廣泛關注和肯定。要看到,打「經濟牌」的底氣源自中國推動高水平開放、高標準改革的堅定意志,美方一些人士的「酸溜溜」阻擋不了中國進一步擴展國際經濟合作、實現更好發展的步伐。
(看看新聞編輯 趙歆 郝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