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已過,早在民間就有傳聞:「閏月年」不宜掃墓。這到底是迷信說法還是有科學依據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
據廈門民俗專家、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黃錫源表示,歷史上並沒有這樣的習俗,大家可以按照計劃前往掃墓。黃錫源說:農曆有閏月的年份是很常見的,「五年裡就有兩年存在閏月」,而農曆三、四、五、六、七月,閏月設置較多。最罕見的應為閏正月、閏臘月———這可是幾百年才遇上一次的稀罕事,會出現兩次正月初一或兩次除夕,本世紀大家都無緣遇到這樣的「奇觀」。
民間傳言:「閏月年」不宜下葬?
專家稱迷信說法無科學依據。中國有句古話:人死為大,入土為安。指的是舊時土葬,埋入泥土之中,逝者方得其所,家屬方覺心安。時至今日,雖早已不再流行土葬,但是及早將逝去親友下葬,亦是對逝者最大的尊敬。近年來社會上開始流行這樣一種說法:閏月年,不下葬。究竟此種說法是空穴來風還是真的有其科學道理,是以訛傳訛還是真的有其歷史依據?民俗、社會學專家李泮成為大家一一解答。
什麼是「閏月年」?
我國傳統曆法陰曆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安排大月和小月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天或355天,同陽曆一年365天相差10天或11天,三年就相差約三十天。為了與節氣同步,從而滿足指導農業生產的需要,每二到三年就要增加一個月,這個額外增加的月份就叫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就叫閏月年。由此可見,閏月年只是為方便指導農耕而設的一種時序調整手段。
「閏月年,不下葬」說法從何而來?
很久以前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有五十多戶人家的村莊裡,有一位人稱「百事通」的人,誰家有個紅白喜事他都跑前跑後張羅著,久而久之,十裡八村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都去找他,事情辦完之後給幾個賞錢。
有一年閏四月,該村有一家一位92歲的老人去世了,卻從很遠的地方找了個先生。事也湊巧,喪事辦完並安葬後沒多久,這位老人的三個兒子因分家產大打出手,老三的妻子被老大的妻子打死了。
這位「百事通」正因老人死的時候沒找他來主持心裡不痛快,看到他家又死了人,正是出氣的機會,於是對村裡人說:「先生不是誰都能當的,他不會看,今年是閏月年,不能下葬,他們家犯『重喪』了,能不繼續死人嗎?你們看著吧,還不能就死一個呢?」
這件事傳開以後,凡是閏月年,這個村子再也沒有人敢挪墳下葬了。久而久之「閏月年,不下葬」在民間訛傳開來。一旦誰家在閏月年需要下葬或挪墳,就需要請教這些「陰陽先生」或「出黑先生」,他們會告訴你非要入土的話得「破」啊,拿660元錢(或其他數額不等貌似有說法的錢數),就給「破」了。結果一部分愚昧無知的人就上當受騙,受騙之後還覺得心裡大為寬慰,好像免去一「劫」。
可見,閏月年不能動土和下葬純屬一種無稽之談,是一種誤導行為。
民間傳言:清明「忌動土」是否代表不能修整飛墳墓?
清明有關的閏月,只有閏三月。遇上閏三月,就會出現兩個清明節,祭掃應放在非閏月的清明進行。今年的清明正日黃曆上寫:「宜祭祀、解除、入殮、移柩、啟攢,忌動土、破土」這是不是代表不適合修整墳頭?
黃錫源解釋,「動土」是開挖陽宅,「破土」則是開挖陰宅,就是指修建墳墓的啟動工作。而清明在墳頭清土、鋤草,叫作「修葺」,照樣可以進行。清明前後十日,閩南還有一種習俗叫『偷修』或『盜葬』,就是趁著神煞不在該方位,偷偷修建。這段時期,可以自選時間下葬,沒有什麼機會。
不管「閏月年不掃墓」是習俗還是迷信,今年清明節都不適宜到現場去掃墓祭祀。關注世紀祭祀文化網,小編帶你看奇聞怪趣,品國學精粹,學易經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