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密林深處山村裡 53歲老漢自稱「小孩子」

2020-11-28 山東新聞網

  青山環繞、林木蔥蘢、小河蜿蜒、泉水甘甜……青州市王墳鎮西股村,就處在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中,多年來,關於村裡老人長壽的話題也越來越被當地人津津樂道。記者從濰坊市統計局了解到,目前濰坊市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共107.01萬人,其中青州市的老年撫養比(指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中老年部分對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達17.4%,位居各縣市區榜首。為了探究老年人長壽的秘訣,8月18日,記者來到西股村,發現在這個僅有千人的長壽村裡,有70歲以上老人百餘位,90歲以上老人7位,其中年齡最大的老人已經113歲高齡。

  記者探訪

  西股村依山而建,70歲以上老人有百餘人

  8月18日上午,記者來到青州市王墳鎮,沿著西股路向西南而行,剛開始走的是兩側樓房林立的水泥道路,走了十幾公裡後,路兩旁的樹木逐漸多了起來,遠處青山隱現,空氣也變得清新和溼潤。

  幾分鐘後,記者乘坐的汽車開始顛簸在樹木蔥鬱的山路上,同行的嚮導告訴記者,西股村到了,幾隻家狗在小石子鋪成的村中道路上你追我趕到處撒歡。望眼坡上,不少由整齊石塊砌好的院牆為這個村莊平添了幾分古意。村子緊挨著綠樹叢布的深山,大部分村戶依山而居,從村東到村西不足一公裡的路程,蜿蜒地分散了幾十戶民居。

  「俺姥姥活到了90多歲,俺娘今年76歲。」西股村村支部書記李作文告訴記者,他們村可是名副其實的長壽村,「比起其他村莊的村民和城裡人,俺們村長壽的老人太多了。」

  「俺們村現在有357戶,一共1054人,七八十歲的百餘人,90歲以上的有7人,其中年齡最大的113歲。」李作文說,60歲以上的老人佔了全村總人口的40%左右,「俺今年53歲,在村裡還算『小孩子』。」

  西股村已經有數百年歷史了,如今,就連村裡的老人們,也很難講清楚村子的詳細歷史,但是「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就住在這」卻成為好幾代人沿承下來的說法。

  唐元花今年113歲,仍清晰記得兒時趣事

  在這個長壽村裡,記者找到了年齡最大的一位老人,今年113歲的唐元花。

  遠遠望見唐元花,滿頭白髮的她正從屋裡推門走出來,雖然已經113歲了,但她看起來精神很不錯。見記者一行到來,唐元花熱情地邀請記者坐下。

  「還記得小時候,經常自己上山剝榆樹皮,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總是忘了回家。」老人高興地回憶起年輕時的歲月,「年輕那會兒生活不好,家家沒飯吃,我有一個兒子四個閨女,餓了擼一把樹葉子就這麼填嘴裡,有時煮些地瓜蔓。」

  唐元花時不時咧開嘴笑笑,記者發現她的牙齒已經差不多掉光了。「現在生活好啊,能吃飽就很滿足。」老人說道。

  「我媽年紀大了,現在最喜歡的就是在小院裡溜達溜達,曬曬太陽。雖然我們這裡比較原生態,不如城裡精彩,但是大家都挺知足的!」坐在一旁的大女兒李作貞已經70歲了,她時不時幫母親捋一捋頭髮,「村裡的老一輩人都經歷過飢腸轆轆的年代,我媽常說有飯吃、能吃飽就是好生活,可能這也是我們村老人特別長壽的秘訣之一吧。」

  雖然沒什麼大病,但由於年紀太大,唐元花從今年開始,也有些犯糊塗了。「前兩年身體還算好,今年情況就差一些了,腦筋也不清楚,有時候明明是白天卻問我半夜三更在搗鼓什麼。」李作貞希望不論母親多老,以後每天都能像現在這樣樂呵呵的,「最好能再活三十年!」

  90歲吉寶先談長壽,啥事兒都別往心裡去

  「沒在屋裡啊,肯定又出去遛彎了。」隨後,記者跟隨李作文來到另一位高齡老人吉寶先家中,正說著,只見一位身材瘦高、精神矍鑠的老人從門外大步邁進來。「這就是吉寶先,今年90歲了,你看,身體多硬朗!」李作文對記者說。

  當記者提出要給他拍照時,老人有些激動,接著認真地做出了自己認為最標準的姿勢,直到拍完照,才放鬆下來招呼大家進屋坐。「這麼個年紀了,眼睛還很好使,大老遠就能認出人來,不過耳朵是有些背了。」吉寶先70歲的大兒子「老吉」成了老人的「發言人」,只要跟老人聊天,老人總是不好意思地指指身旁的兒子。

  「老爹前兩年還上山掰香椿,這兩年不乾重活了,早上吃了飯遛彎,中午吃了飯休息一會再遛彎,晚上吃了飯也得出去遛一趟。」「老吉」說,父親什麼愁事都不放在心上,「可能剛開始還有點怨氣,但吃完飯,自己出去走一圈,跟大家聊聊天,誰家需要幫忙的上前幫幫忙,回來就什麼事都沒了。俺爹心寬,這麼多年,一直都樂呵呵的。」

  「沒跟別人吵過架,沒啥好計較的,山裡人,本本分分幹好自己的活就行了。」聊到這,吉寶先禁不住插了話,「心裡不裝事兒才能長壽啊,鄉裡鄉親的這麼多年了,關係好,別人開心自己也不生氣。」

  十幾歲開始擔水,65歲李作玉仍然在堅持

  臨近中午,家住村中的李作玉正在西股老井打水。扁擔的一頭勾住水桶在老井裡左一蕩再右一蕩,一桶水就打滿了。兩隻白色的塑料桶沉甸甸地壓在扁擔兩頭,李作玉挑著往家走。從十幾歲開始擔水,今年已經65歲的李作玉依舊是家中擔水的「主力軍」。

  身材瘦削、頭髮短有些發白,怎麼看擔水這活也不像60多歲的老人該幹的,不過,李作玉卻不以為然。「這算什麼,俺村裡70歲的都能擔水,80歲的老人還能穿針引線。」李作玉一臉自豪地掰扯著村中人的輝煌「戰績」。

  「俺爺今年83歲了,整天往山上跑,現在抓的金蟬比我都多。」「俺們村村北有一家,今年97歲的老爺子前兩年還要下地幹活呢,不過今年幹不了了。」聽李作玉開了話頭,正在擔水的其餘幾位村民也紛紛嘮了起來。記者採訪得知,這些擔水的村民中年齡最小的50多歲,最大的今年已經68歲了。

  村民故事

  談及秘訣,遠離汙染心態很好

  李作文告訴記者,村裡出過多名百歲老人,在他記憶中,從小到大認識的90歲以上老人就有近百名。一直以來,長壽村的秘密為當地許多人津津樂道,更有千奇百怪的傳聞流傳開來,比如西股村的水營養成分特別高,村民遺傳了能夠長壽的基因等等。

  據了解,村中有泉名「母豬泉」,有水源豐富、綿延不絕之意。李作文說,「母豬泉」是村民飲水的主要來源,像「香水泉」、「西股古井」等都是其餘脈。記者沿著西股村村前的石子路一路爬坡西行,山腳下「香水泉」初現眼底。「這邊只有10戶人家,都從這個泉子打水喝,東邊山下的村民靠的是『西股古井』,其實都是一個脈。」順著李作文指的方向看去,這處泉眼已經被人為改造過,用一根管將泉水通出來,下方放著一個水桶,一邊的高石上還有幾位坐等接水的村民。

  「俺們村又叫『燕子窩』,說得是水好;村民們整天上山勞作身體好;這邊沒有什麼工業汙染,環境好;沒事的時候,村民們打牌、遛彎、嘮家常,心情好。」李作文指著遠處的群山告訴記者,只有東面通往市區的方向沒有山脈,他們村是一個遠離繁華的村落,村民們繼續著各自的快樂,滿足著各自的收入,就靠著樂觀和勤勞,生活了一年又一年。

  抓「唔嚶哇」,一斤能賣百餘元

  耕地少,糧食蔬菜大部分僅能自足,這個村子的經濟來源是什麼?

  村中央的小商鋪前,記者遇到了手提綠色網兜的李輝。網兜裡時不時傳出類似「唔嚶哇」的聲音,走近一看是類似於蟬一樣的生物,不過個頭比蟬稍小,身體呈現墨黑色。「這是『唔嚶哇』,俺們賺錢的門道。」李輝樂呵呵地說。

  村中近2000畝的香椿給村民們帶來了無盡的寶藏。「天氣轉暖時樹底下的香椿芽可以採,四五月份的時候掰樹上的香椿芽賣,現在這個時候就到香椿樹上抓『唔嚶哇』,一斤能賣一百多元。」李輝說,他們一家三口每天晚上都會打著手電筒上山抓「唔嚶哇」,一個小時左右時間,一家三口就能抓一袋子。20天下來,能收入一萬多元。

  問起家裡一年的收入,李輝笑呵呵地說「沒數」,「夠吃夠喝」是這裡村民的最大滿足。

  靠山吃山絕對是西股村村民生存的真實寫照,除了香椿樹,村民們閒來無事還要進山刨藥、抓蠍子;山楂熟了,要忙著收山楂、曬山楂幹;柿子熟了的時候,要忙著摘柿子、曬柿餅……一年到頭總也閒不著。

  「老婆子,趕緊吃吧」讓人羨慕

  山裡的生活總是與山外格格不入,王墳鎮西股村的生活更是如此。中午已至,記者來到一對老夫婦家中「蹭飯」。

  「這是去山裡採的木耳,黃瓜是自家種的;這個絲瓜剛從院裡摘的,你多吃點啊……」熱情好客,是西股村村民最大的特點。本來準備吃水餃的老夫婦,聽聞記者到訪,趕緊拌黃瓜、摘絲瓜,忙活起來。不一會,簡單的四菜就端上桌了。「你嘗嘗這個水餃,純韭菜餡兒的,沒有肉也不知道你吃得慣嗎?」「孩子啊,你咋吃這麼點兒,快快,這還有吶!」老兩口熱情招呼著。

  菜雖簡單,但是味道卻很獨到。少了重油重鹽的北方特色,多了幾分青澀的味道。「這邊也有煤氣,但是做飯不好吃,我們都到山上去背木柴,木柴飯最香了。」李老太對自己做飯的講究和手藝很是自豪。「現在日子真是太好了,能吃飽還能吃好,這就是最好的。」

  李老夫婦同歲,今年76歲,從十幾歲成家到現在已經攜手走過了近60個年頭。「老婆子,你別忙活了,趕緊吃吧,這一碗是你的。」雖是老兩口間一句簡單的話語,外人聽起來卻是溫馨得很,讓人羨慕得很。

  ◎花絮

  西股村給了患癌症畫家創作靈感

  西股村藉助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往。當天,記者遇到了畫家張淑卉。「前兩年得了癌症,這兩年每到暑假我就找小村子來窩著,養生、寫生。」開著摩託車轉遍了沂山、五蓮山後,張淑卉決定在西股村暫居。「有些地方的水不行,喝了腸胃不舒服,西股村的水好哇,每天我都出門提兩桶,甘甜甘甜的。」談起暫居西股村的感受,張淑卉關不上話匣子,除了對山好水好的感慨,更多的是對當地淳樸民風的欣賞。「這邊的老農太好了,蒸了饅頭給我送來,院裡的菜讓我自己摘著吃,真是一個讓人舒服的村子。」

  房間的桌子上擺了一張大大的山水畫《空山新雨後》,張淑卉說,這是西股村給她的創作靈感。畫上有山有水,還有色彩豔麗的人。

  ◎連結

  中國百歲老人去年突破五萬大關

  2013年10月16日,中國老年學學會在海南省萬寧市公布最新的百歲老人統計數據,截至2013年7月1日,中國31個省區市健在的百歲老人達到54166人,這是中國百歲老人數量首次突破5萬人大關。

  其中,十大壽星平均年齡119.2歲,主要分布在新疆、湖南、雲南、山東、廣西、四川等6個省區。來自新疆疏勒縣、生於1886年6月25日的維吾爾族女壽星阿麗米罕·色依提位居十大壽星榜首。

  中國老年學學會會長李本公介紹說,此次統計發現,百歲老人中女性數量明顯多於男性,健在的百歲老人中,男性有11307人,佔總數的20.87%;而女性有42859人,佔總數的79.13%。從城鄉比例看,城鎮健在的百歲老人有13983人,佔總數的25.82%;而鄉村健在的百歲老人有40183人,佔74.18%。

  中國老年學學會副秘書長王峰表示,連續幾屆的百歲老人調查發現,長壽老人普遍具有心態平和、飲食節制、終身勞作、家庭和諧、居住地生態環境良好的共同特徵,這是值得所有老年人借鑑的「長壽密碼」。記者 賈慧 魏慧敏

相關焦點

  • 冰雪奇緣相思谷,密林深處有樹屋
    冰雪奇緣相思谷,密林深處有樹屋 2020-12-29 2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驚豔敦煌的秋天】密林深處有佳色,百年胡楊等你來
    【驚豔敦煌的秋天】密林深處有佳色,百年胡楊等你來 2020-10-12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密林深處有「鴞」家
    在大興安嶺的密林中,生活著長相酷似山神爺爺,極其珍稀罕見的鳥兒——烏林鴞。它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早上六點,我來到樹林深處烏林鴞的家。首先見到的是鴞媽媽,她安靜而警覺地站在距離鳥巢十幾米遠的一棵落葉松上。鴞媽媽主要負責孵化和守護孩子,所以總是落在距離鳥巢不遠的樹上,對孩子們寸步不離。鴞爸爸(圖①)解決一家子的吃飯問題,非常辛苦。孩子們出世後,鴞媽媽也可以離開鳥巢捕食了,這才給鴞爸爸減輕了一點生活壓力。
  • 8旬老漢稱為尋子棲身橋洞 被指系被兒子趕出
    晶報訊(記者肖宇/文、圖) 「老漢自稱來深圳找兒子,可他電話和地址都沒有,而且電視臺也幫他找過,至今沒有結果。」最近在微博上,一條78歲老漢住在新洲路立交橋靠深南路的橋洞尋子的微博引起眾人的關注。後經過記者採訪得知,該老漢曾住在松崗天橋橋洞,還因自稱居所為「活人墓」、「死人居」被媒體報導,而其尋子一事似另有隱情。
  • 55歲老漢囚禁女大學生17年,每天和豬睡,父親找到時崩潰大哭
    在四川的一個偏遠山村裡,突然出現了一位年輕貌美的梳著麻花辮的女孩子,她的出現很突然,她的行為也更是與這裡的村民格格不入。買食品的時候,會看保質期,寫了一手漂亮的字,還會說英語,村民都猜測她一定是位大學生。
  • Minecraft:神秘的密林深處,有什麼在等著玩家?機遇和危險並存
    這些小淘氣們都藏在叢林的深處,就像隔壁亨利嬸嬸家的八個小鬼一樣。他們又調皮又搗蛋,神殿和他們一樣。哦該死,神殿中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機關,你可一定要小心。想要得到它的寶物可比沙漠難多了。森林神殿是用原石蓋出來的房子,一共有三層。最下層有一個機關室,裡面有一個機關。
  • 南陽西峽五朵山村:修通出村路 土裡能生金
    從重陽鎮政府驅車到五朵山村,最近的路也要56公裡。山路蜿蜒,儘管車行在新修的柏油路上,仍需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達。「交通不便和耕地少,制約了五朵山村的發展。」村委會主任伊豐選告訴記者,五朵山村是重陽鎮位置最偏遠的行政村,「村子裡破屋土路,大男人娶不住媳婦」是長期以來的真實寫照。「一條土路橫在中央,村民們想出出不來,外面人想進進不去。」伊豐選回憶說。
  • 68歲老漢找失足女進行「交易」,怕失足女為其他人服務,老漢自首並...
    賣淫嫖娼是我們抵制的事情,因為這種行為不僅敗壞社會風氣而且還容易患性病,近日1月7號有記者就了解到江蘇泰州一68歲老漢去洗浴中心內找失足女進行「交易」,怕失足女給其他人做服務去派出所自首並舉報。
  • 新疆喀納斯:密林深處有一支「森警騎兵」
    8月12日,在新疆阿勒泰,喀納斯密林深處遊弋著一支特殊的「騎兵」,人稱「小橘紅」,他們不配馬刀,沒有沙場作戰的奔騰氣勢,但他們翻山嶺、趟密林、穿溪流,一路前行,一路巡護,保護著景區的生態平衡和防火安全,他們就是武警新疆森林總隊阿勒泰喀納斯景區森林大隊官兵。山高、坡陡、林密、水深,是阿勒泰地區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很多地方,人是很難到達的,於是,馬就派上了用場。
  • 密林深處竟藏著如此秘境
    密林只有一條狹窄逼仄的砂石路,旁邊是一條小溪流。林木茂密、遮天蔽日,只覺得光線昏暗。除了我們一車4人,再不見其他行人蹤影,更襯得流水聲潺潺不絕,縈繞耳間。車行一公裡後,砂石路到了盡頭,便無法繼續駕車前行了。於是四人停車,開始了秦嶺徒步之旅。此時,也到了松樹林的盡頭。即將走出松樹林時,一處近水平地上,有一個長長的木桌和幾十個木頭凳子,整整齊齊地排列著。
  • 新疆喀納斯:密林深處有一支"森警騎兵"(組圖)
    8月12日,在新疆阿勒泰,喀納斯密林深處遊弋著一支特殊的「騎兵」,人稱「小橘紅」,他們不配馬刀,沒有沙場作戰的奔騰氣勢,但他們翻山嶺、趟密林、穿溪流,一路前行,一路巡護,保護著景區的生態平衡和防火安全,他們就是武警新疆森林總隊阿勒泰喀納斯景區森林大隊官兵。   山高、坡陡、林密、水深,是阿勒泰地區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很多地方,人是很難到達的,於是,馬就派上了用場。
  • 三旬老漢生日當晚湖人14分輕取馬刺,老漢狂砍26分
    三旬老漢怎能容忍別人在他的生日宴會上放肆,隨著詹姆斯跳投跳投命中,湖人正式吹響反擊號角,隨著波普命中三分、濃眉戴維斯跳投得手湖人以一波11:成功將比分反超。隨後雙方打得是你來我往比分交替上升,而三旬老漢迎著珀爾特爾強突上籃的手成功掀起一波高潮。而隨著馬修斯、庫茲馬接連三分命中湖人成功將比分擴大。首屆戰罷湖人以35:27領先馬刺8分。
  • 雪後千米山巔成仙境,山民石頭房裡御風寒,城裡人露營山野賞風景
    大雪紛飛,氣溫驟降,這位80多歲的老漢把木頭送進鍋臺裡燒木炭,用於室內取暖。大雪中,柳樹上稀疏的葉子顯得更美,寥寥幾筆,意境無窮。 水洪池村地處豫晉兩省交界處,過去山高村民下山難,這裡的人們用10年時間修通了下山的路,去年這條道路又得到了改造與擴寬。
  • 黃國孫:山村深處秋山紅|散文
    高峰山始於唐興於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初為何家村,住何姓人氏,何姓人煙稀少時遂改為高峰山村。此後,村莊起落無序,盛衰無常,延至今日,人口只有二至三百左右。李姓居多,並無何姓。該自然村四面環山,中間一條小港清粼粼的泉水緩緩流淌。靠山兩旁房屋依山勢而建,錯落有秩。村莊依山傍水,風景自然秀美,像一個行走在窮鄉僻壤的可愛村姑,清純素白,婉約嫵媚。
  • 她18歲嫁給大8歲男人,上山生活60年,看現今8旬大娘過得啥日子
    走進一條巷道遇到了一位大娘站在巷道裡,看上去老人身體很好,似乎只有60多歲的年齡,不料搭上話讓我們大吃一驚,老人家說今年虛歲80了,高門大戶的建築就是她的家,老人家性格開朗很熱情,幾句話過後我們便走進了她的家。
  • 故事:張老漢臨終前拒絕了三姥姥為他「添糧」延壽
    去三姥姥村的路很難走,遠遠就看見她的老人房裡冒著炊煙。「三姥」,我插死摩託車,往屋裡喊了一聲。「堂屋裡坐吧」,三姥姥在鍋屋裡應了一聲。走進堂屋,地八仙桌子上已經擺上了滿滿一桌子菜。三姥姥今年73歲了,寡居多年,自己也不會用手機,她的老人房裡,連個電視機都沒有,我來之前,並沒有提前給三姥姥說來看她,看來三姥姥是知道今天有人來看她。
  • 遷西大山深處的慈善家劉文福:心甘情願做起山溝裡的「孺子牛」
    他是大山溝裡的慈善家,皮膚黝黑、弓腰駝背,是家裡人眼中最「摳門兒」的老頭子,卻為慈善慷慨解囊8200多萬家財。他是年近七旬的老人,身患股骨頭、帕金森、心臟病等多種疾病,卻頂住壓力,放下企業的一切事務,凡事親力親為,心甘情願做起落後山村的掌舵人、「孺子牛」。這樣的劉文福,完全顛覆著常人對有所成就的民營企業家的固有印象。
  • 八十歲的老漢看見已故四十年的兒子,嚇得轉身離開
    劉老漢像往常一樣,吃完早飯,把碗往院子裡的石桌上一擱,掏出別在腰上的旱菸袋,嫻熟的裝上菸葉,劃著一根火柴,點上 。他眯起眼睛,狠狠的吸了一口,絲絲縷縷的煙霧便冒了出來。劉老漢起身,打開大門,走出院子。初冬的早晨,村子裡空無一人。他嘴裡叼著菸袋,背著手,準備溜達一圈。突然,走過來一個男子,由遠及近,劉老漢感覺似曾相識。
  • 布朗山密林深處一個最樸實的拉祜族村寨,有幸得喝一口霸氣自烤酒
    陡坡上的幹欄式房屋已算老舊的房屋從村東頭順著路往裡走,發現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就是越往裡走的話房屋越發顯得樸素(老舊)些。看來城市裡大路兩邊屬於黃金地段的模式在壩卡龍村裡是依舊行得通的。村西頭的狗子出了村子,少幫主被一股濃濃的酒香吸引住了,四處找尋後,在密林間的小溪旁圍坐著一群本村人,談話間不時笑聲朗朗。定睛一看,原來他們在品飲剛剛出鍋的自烤玉米酒,甑子還在熱浪滾滾的鍋裡煮著。一開始以為他們全部都是一家人,細問後才知不是,他們只是同一個村的,幹活0回來剛好有酒,就做過了喝兩杯解解乏。
  • 南陽68歲老漢牙床上長腫塊竟是牙齦癌
    但是前不久,68歲的王老漢牙齦有點腫,吃飯說話都不利索,最後檢查發現,竟然是牙齦癌!  王老漢1月前偶然發現右側後牙區牙齦上有一個扁平的腫塊,不疼不癢,去附近診所就診,醫生給他開了些消炎藥。服藥後,感覺輕了一點,但是牙齦上的白色斑塊一直下不去,王老漢很煩惱!隨後去縣裡醫院就診,經過化驗檢查,初步診斷為牙齦角化鱗癌,考慮到風險比較大,醫生建議轉診到南陽市口腔醫院進一步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