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朋友說起他的爺爺,患有較為嚴重的骨科類疾病,一盒藥就要700多元,也就吃個三四天,但是他的爺爺可以說是一個十足的釣魚愛好者。老人家退休在家,隔三差五的就要背上工具去過過釣魚的癮,出門前還得大把大把的吃藥,才能出門,他的奶奶更是次次勸次次哭,他爺爺說了一句讓我十分動容的話「我都這麼大的年紀了,有病咋了,我的生活就這麼點愛好啦。」是啊,相信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有類似情況的釣魚愛好者,會被身邊的人或多或少的質疑和不理解。
釣魚慢慢的不再只是一項簡單的戶外運動了,更是釣魚者們的情感、精神上的一種寄託。他們是真的愛上了釣魚,自己搭配餌料,自己配線,自己去研究、學習釣魚的技能和技巧,是生活中一個自我宣洩和放鬆的一個港灣口。但是也不乏有某些只在意每次釣魚的收成如何的釣魚愛好者,他們習慣使用小藥,他們尋求的似乎只是釣上來的魚有多少,夠不夠多、夠不夠大,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而卻忘記了品味這釣魚的趣味和「獨釣寒江雪」的一種意境。既然生活都如此讓人倍感壓力,釣魚為何還要如此看重結果呢?
今天小編我就告訴那些真正熱愛釣魚的朋友們,關於搭配餌料的三大進階技巧,擁有堪比「小藥」的效果。不再是魚鉤入水之後,還要經歷漫長的等待,還不知道魚兒們到底能不能上鉤。學會此種技巧,連竿不在話下,爆護也不再只是他人的事情。自己動手去研究、搭配餌料的樂趣,是小藥不能代替的。關於餌料搭配的三大進階技巧,小編我簡稱為「色、味、形」。下面就由我為大家詳細地解釋其中奧秘。
一:色
即餌料的顏色。大部分的釣友都是基本不會在意餌料的顏色問題,但是細心的釣友們就會在平時的垂釣中不難發現,我們在看那些冬釣大爺釣魚時用的餌料幾乎都是紅色的腥味餌料,例如:紅蟲或者蚯蚓餌料等等,這又是為何呢。其實,在科學的世界中,鯽魚一般是比較喜歡白色、紅色、黃色等三種顏色的東西,不過在冬釣的時候,最好還是用紅色的餌料較為科學,這是因為由於季節的原因,魚兒的活躍度以及進食度並不是太高,甚至可以說是很低。而紅色的餌料能夠更好的吸引到魚的注意和勾起魚的進食慾望。這樣就可以大大增加魚兒的上鉤機率了。
二:味
即餌料的味道。這裡要說到魚鉤上的餌料和打窩用的窩料兩種。首先味型過於單一的餌料,對於冬季的魚來說並不會有很明顯的吸引力。雖然鯽魚屬於雜食性的魚類,但是在不同的季節裡,鯽魚對於餌料的喜好也是有所不同的。主要是在冬季的時候,鯽魚生性膽小,加之水溫低,鯽魚們活躍度以及進食慾望都是很低的,一般也是不怎麼進食,只有在天氣穩定的幾天之後,才會開始慢慢進食,補充它們身體需要的蛋白質等。
所以,這是我們就要從「味」上刺激它們進食慾望,吸引他們進入我們的「埋伏圈」。因此「味」需要容易擴散、腥味較大,且擴散較深遠,才能有效的引誘鯽魚前來進食,從而咬鉤。那又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很簡單,魚鉤上的餌料可以用紅蟲或者蚯蚓,並搭配一些腥味較為中的商業性餌料即可。而窩料中則可以加入適量的高度白酒,用以擴大增加氣味的擴散範圍。
三:形
即餌料的形狀。這其中自然也是包括餌料和窩料兩種料的形狀。我們人在平時吃東西的時候,吃到不順口的東西,第一反應就是吐出來吧,魚也是一樣的反應。如果餌料的狀態不是很好,很有可能是魚在吸食餌料的時候,它會馬上的把它吐出來,從而導致了魚口沒有掛鈎上,造成空竿的結果。還有餌料不要切得太大了,因為在冬天,收到水溫的影響,魚兒們的開口不會太大,而太大的餌料是會影響到魚吃食時的進口情況。
在前面說了,我們用紅蟲或者蚯蚓掛鈎,所以我們在搭配餌料的時候切勿整條或者半條的紅蟲或者蚯蚓都掛在鉤上,我們可以把餌料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掛在勾上,讓魚更好的進口、咬鉤。下面就要說窩料了,窩料也是如此,顆粒狀的料不要太大,還要搭配上粉末餌料,可以讓窩料浸入水中時,形成霧化的氣味水域,增加擴散的範圍,吸引魚群,顆粒狀的餌料則是讓魚在窩點停留進食,從而有機會進食魚鉤上的餌料,咬鉤成功。
這就是冬釣鯽魚餌料搭配的三大進階技巧——色、味、形。不知道大家學會了沒有呢?掌握這些理論和技巧之後,冬釣效率趕超「小藥」也不是夢。雖說釣魚不需要太注重結果如何,但是如果我們在享受了釣魚的過程之後,還能有不錯的收穫,那不是更加的讓人滿意、開懷嗎?所以我們冬釣愛好者們,不僅僅要享受冬釣獨特的過程體驗,更應該擁有慢慢的收穫,以上便是我獻給大家的冬釣餌料的搭配技巧。歡迎各位釣魚愛好者,共同探討和賜教。最後祝大家生活開心,冬釣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