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籤署法案,將二戰結束日期由1945年的9月2日改為9月3日。
這是二戰結束日在俄羅斯(蘇聯)的第三次設定。其中原因十分複雜,從中不難看出近代俄羅斯的心態變遷。
蘇聯時期:冷戰催使9月3日淪為平常日
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同年,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擊潰了日本關東軍。1945年9月2日,日本和盟軍在東京灣的「密蘇裡」號戰列艦上舉行投降儀式。美國上將麥克阿瑟以盟軍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籤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後是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中國二級陸軍上將徐永昌、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等9個盟國代表分別代表本國依次籤字。
值得注意的是,受降時蘇聯排在美、中、英之後。
「密蘇裡」號戰列艦上的日本受降儀式。
此後,蘇聯宣布9月3日為二戰結束日並與5月9日蘇聯衛國戰爭勝利日一樣,成為蘇聯法定休息日。但這一節日僅保持了兩年。到了1948年,9月3日已不再是休息日,也不再慶祝活動,致使這一日子逐漸淪為平常日,不為蘇聯公民所知。造成這一結果除了蘇日戰爭不是蘇聯二戰主戰場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隨著冷戰氣氛的加重,蘇聯已不願提及在日本受降中屈居於美中英之後,以給人造成二戰貢獻排名第四的印象。
蘇聯解體後,1995年的俄羅斯法律中也未把9月3日定為節日。
梅德韋傑夫時期:重提二戰結束日震懾日本
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2010年。當年時任俄總統的梅德韋傑夫根據日本投降時間,將9月2日再次設定為二戰結束日。那麼為什麼2010年俄羅斯要重提二戰結束日?
因為2009年7月3日,日本國會通過了《促進北方領土等問題解決特別措施法》修正案,首次將日本與俄羅斯之間存在歸屬爭議的島嶼(俄羅斯稱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規定為日本「固有領土」。同年,俄羅斯聲明說,「日本的這種做法是對俄羅斯人民的侮辱」。從此,兩國關於解決領土的爭端,締結和平條約的談判又再次陷入僵局。
在這一背景下,重提二戰結束日,就是為了喚醒民眾戰勝日本的記憶,提醒日本正視二戰結果。因為根據二戰末期美、蘇、英公布的《雅爾達宣言》,蘇聯才佔領了南千島群島。此後,梅德韋傑夫又多次視察南千島群島,宣示主權。
時任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視察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
此外,為什麼梅德韋傑夫當時沒有延續蘇聯傳統,將9月3日設為二戰結束日呢?因為當時9月3日已經被佔用了。
2004年9月1日是全俄學校的開學日,當天車臣恐怖分子劫持了俄羅斯別斯蘭市一所學校的師生、家長1200多人。這一事件最終在9月3日俄特種部隊強攻下解決。但在這一過程中,330多名人質死亡,其中180多人為兒童。隨後,當時的俄總統普京把9月3日定為了「反恐團結日」。因此作為普京的過渡總統,梅德韋傑不好更改普京的決定。
別斯蘭事件中大量人質死亡。
普京:重定二戰結束日激發民眾愛國心
那麼現在為什麼要把9月2日再改為9月3日?因為首先是要遵循歷史和法理傳統。二戰結束日為9月3日是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規定的,當時約180萬人獲得的戰勝日本獎章背面顯示的日期也是1945年9月3日。因此改為9月3日更加尊重歷史。
另一方面,也是普京一貫的做法,就是希望借恢復蘇聯的傳統做法,來激發民眾的愛國心和民族凝聚力。2005年,普京就恢復了蘇聯時期於11月7日舉行閱兵,紀念1941年戰爭期間紅場大閱兵的傳統。
2005年以來俄羅斯每年11月7日都在紅場閱兵舉行閱兵,紀念1941年戰爭期間的紅場大閱兵。
專家:俄中應共同閱兵
今年由於疫情影響,俄羅斯推遲了5月9日的衛國戰爭勝利日閱兵,目前新的閱兵日期還不清楚。此前俄中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專家理事會俄方主席塔夫羅夫斯基已經提出,俄二戰結束日與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是同一天,兩國應該同時舉行閱兵。
他說,蘇聯曾有一段時間全然輕視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這段時期有關雙方互助的消息極少,歷史教科書中幾乎沒有提及。俄羅斯和中國的年輕人對於二戰期間兩國互助的事情知之甚少,而未來延續國家歷史記憶的任務正是擺在他們面前。聯合歷史研究將有助於扭轉年輕人教育中的這一消極趨勢。
塔夫羅夫斯基的建議還未獲得官方回應,但「近觀俄羅斯」認為,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兩國同日閱兵的確能向國際社會釋放出強烈信號,彰顯兩國關係水平。(完)
近觀俄羅斯已開通圈子,歡迎加入,讓我們以鄰為鑑,了解所處的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