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朋友發來信息:「2020年最後一天,這一年總算要過去了!」
是如釋重負的口氣。
我回覆:「但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年的節點只是個概念而已,今天和明天沒什麼不同。今天沒完成的項目明天還要繼續。新冠病毒不會在今晚12點瞬間消失,為了迎接明天新的一年。」
朋友說:「我剛失戀,希望把所有的不快和難過留在2020,既然2020這一年承載了這麼多的破事,那就再承載一件。我希望明天2021,我會開開心心的。」
我才發現自己所謂理性的回覆有多可笑。
雖然年只是個概念,但對大多數人意義非凡。哪怕僅僅是短暫的31號這天的如是重負、1號充滿希望的心情。
生活很累,我們需要一個個的時間點來卸下疲憊,灌滿希望。然後繼續面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破事。
這一年,無論是人類整體還是身邊具體的個人,都過得不盡人意。
如果要給自己的2020年一個總結,由以下幾個關鍵詞:
疫情
年初的疫情第一次讓我在一段時間內充滿對病毒和死亡的恐懼,每天起床看著日漸飆升的感染人數,窗外不遠處就是縣城隔離感染者的醫院,每一個街道小巷都用鐵皮圍起來。去超市買菜要過種種關卡,出示表格、測量體溫,到家之後洗澡換洗所有衣服。
對病毒沒有完全的認知和了解,鋪天蓋地的疫情信息,不知道什麼時候是盡頭。在未知中恐懼著。
時至今日如果這段經歷有什麼感悟或新的認知的話,那就是出生至今都生活在一個無戰爭無大災禍的環境裡是一種幸運。在幸運裡呆久了就以為安全的環境是理算當然和永久的。然而並不是。
人的一生自己能決定的事情少之又少,得不到的莫強求,我們能做的是把自己能決定的事情認真做好,比如努力工作、比如保持學習、比如從運動飲食睡眠方面保持健康。
親情
七天的春節假期被隔離延長到一個多月。這也是在大學畢業之後第一次和家人這麼久的生活在一起。
經歷了才明白和父母長久相處沒想像中那麼難。年齡的代溝、接觸的事物、思維方式……種種因素導致的想法不同,並不一定要去碰撞去彼此說服。
家是煙火氣的地方,比起那些道理,做什麼飯、晚餐喝什麼酒、是看電視還是打牌、聊聊鄰居的八卦……更重要!
學習(閱讀)
如果說有什麼事值得我們去堅持,那就是終生學習,保持閱讀的習慣。離開學校之後去學英語、學遊泳、學哲學、學茶道、學新媒體、學吉他……一些是工作需要,更多的是興趣所致。
學習和閱讀並不一定會帶來即時反饋和收益,但視野會被拓寬、感受力變豐富、為人處世更通透豁達,更重要的是整個人所散發的氣質。尤其是在今年各種動蕩和風雲變幻的外界環境下,守住自己的內心尤其重要。
旅行
曾經總是把日常生活之外的事情賦予意義,比如旅行。總想在旅行中有新的體驗、新的感悟,仿佛沒有被深刻觸動這趟躺旅行就算是浪費了。仿佛旅行回來之後就可以脫胎換骨。
或者旅行作為生活的避難所,賦予旅行逃離感。
年中辭職去大理生活一個多月,不給自己任何目標和計劃,只是生活在一個地方,甚至也不刻意去感受。
一切都自然而然。順著時間往前走,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都講如此生活著。
唯有這樣,存在著的自我才算是完完全全形成,境由心生而非心隨境轉。
工作
曾經的計劃是在一個公司裡努力奮鬥,職位和工資慢慢上升。即便是熬夜加班、壓力巨大也沒關係,只是變得更好的過程而已。我們從小看到的案例和被教導的都是這樣。
而今年開始不會再這麼想,工作久了,才發現大部分人只是在自己的崗位上隨著通脹工資緩慢增長。在一個城市紮根幾乎不可能,更別說財富自由。努力可以讓你衣食無憂,但賺大錢需要靠命。
所以我辭去了常常加班到深夜的工作,換了一個基本準時下班的工作,有時間去健身、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比起未知的未來,每一天的生活質量對我來說更重要。不再透支身體去換取工資少量的增長。
健身
終於在2020年接近尾聲的時候養成了跑步的習慣,並且享受跑步的樂趣。
在新的一年裡,希望自己不要因為忙碌而忽略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比如健康、比如學習、比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希望2021年自己各方面會更好,希望人類會更好!
所有的不好都留在2020吧。告別2020年,不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