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22日電 (史雅喬)近日,在北京召開的公益實踐研討會上,「一點公益」深度解讀了公益四化的戰略規劃,即通過創新公益理念與商業模式嵌入式發展,讓公益朝著全民化、痕跡化、持續化、系統化發展。
幾個月以前,「一點公益」橫空出世,在「網際網路+公益」領域掀起極大關注——短短數月已有數千萬元捐款收入,定向捐贈給「一點公益」基金。隨著時間推移,羽翼豐滿的「一點公益」逐漸發展壯大,並將這股公益浪潮席捲全國。
在國家層面多次強調「供給側改革」,以及「分享經濟」的新形勢下,勞動力、資本、創新、政府等多條主線成為推進戰略規劃的關鍵,從而有效化解產能過剩,降低企業成本。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而基於消費持續驅動公益行動的「一點公益」,也正通過在公益領域的不斷探索,為繁榮線下實體經濟、倒逼廠家轉型升級的「供給側改革」出力,為我國「網際網路+公益」事業打造出一個創新樣本。
站在「網際網路+」的風口上:公益可持續化發展成為「新形勢」
2015年3月,「網際網路+行動計劃」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4個月後,《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新華社就此評論認為,「此舉意味著中國全面開啟通往網際網路+時代的奇幻大門」。
推進近兩年,網際網路+業已成為中國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要素,在催生大量新業態的同時,其也對傳統業態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對於非營利性公益組織而言,目前的資源配置效率主流模式是,捐贈者信任公益組織能夠用好自己所捐贈的資源,從而把資源、時間委託給公益組織集中實施救助,公益組織採集資助效果信息反饋給捐贈者。
「去中心化、無邊界、跨時空的網際網路,正好可以提供公益資源投入效率的衡量解決方案——讓每一個捐贈人集中、深度參與到公益中,並由公益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在北京理工大學經濟系主任、經濟學博士鍾匯波看來,網際網路+行動計劃之下的公益將帶來無限想像。
利用網際網路+,公益還可以更好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鍾匯波以2014年的「冰桶挑戰」為例,一個小小的遊戲化改造,短短兩天募集了10萬美元善款。2013年,中國網路遊戲公司銷售收入871億元,比同年全國慈善貨幣捐款中總額651億元高出220億元,完成一項公益活動任務和完成一項遊戲場景中的任務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此,理論上遊戲化元素完全可以植入到公益,帶來了巨大的想像空間。
篤行「公益四化」理念 打造「網際網路+公益」創新樣本
設立「一點公益」的初衷到底是什麼?
「一點公益的誕生,首先基於移動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給公益帶來的全新發展空間。其次,公益與慈善不同,慈善更多是對弱勢群體捐贈,是給予,而公益則是人人都可參與,是自發自主的行為,其社會價值在於創造全民幸福感和參與感。」一點公益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在「一點公益」研究院院長黃建兵看來,一點公益區別於傳統公益行為,其主要創新在於提出了「大公益全民生」社會價值理念,以及首次系統性提出公益「四化」建設,即實現公益的全民化、痕跡化、系統化和持續化。
以往,很多人提到公益首先想到的都是明星、富商反饋社會,甚至離不開作秀的嫌疑,但「一點公益」提出了「消費就是做公益」理念,任何人只要消費就等於做公益。據了解,目前,「一點科技商業聯盟」覆蓋了全國數萬家商家,涵蓋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也就是說,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吃飯、購物、租房、加油、旅遊等項目,都實現了在正常消費同時也做了公益,讓公益真正做到全民化參與。
近些年,公益藉助網際網路朝著全民化發展開來——打開貼吧,及時發布一條信息就能捐贈舊衣,甚至每天走路的「步數」也可以用來做公益……
然而,日益紅火的網絡公益也因受助人信息造假、資金用途不透明等詬病而備受質疑, 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讓中國紅十字會至今仍未消弭這次「陰影」。有專家對此指出,第三方監督核查成本的高昂,讓很多公益行為缺乏有效的第三方核查認證,久而久之,也喪失了民眾的信任。
為了解決這個公益難題,「一點公益」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手段提倡實現公益的「痕跡化」,將每一筆捐款的出處、流向,全部向公眾透明公開,在消除捐贈者疑慮的同時,也可以贏得更多的公眾信任。以一點公益app為例,目前只要打開app,每個用戶的消費金額、上個捐贈日金額以及捐贈排行榜等數據均對外公開,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的捐贈款項。
以消費力量篤行「持續公益」 人人可參與捐贈全程有跡可循
扶貧濟困、樂善好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古代碰上災害、遇到弱勢者才進行的「長棚施粥」「賑濟施捨」不同,現代社會的公益越來越講究持續性和常態化,踐行公益、傳遞愛心已然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和社會正能量。
實際上,中國社會目前的很多公益行為都呈現一次性、片段性特點,每逢重陽節,企業輪番跑到敬老院打掃衛生;兒童節,愛心人士成群前往福利院送文具……公益行為能否滲透到生活的隨時隨地?這是傳統公益給世人留下的一大難題。
今年4月成立之初,「一點公益」通過創新公益理念與商業模式的有機結合,探索出以消費驅動公益的公益新模式,按照其運營章程,入駐一點公益平臺的商家每天將銷售額的一部分自動打入「一點公益」基金帳戶,只要消費者在入駐商家處消費,都將帶動背後的公益捐贈,點滴消費,匯聚成河,消費越多,捐贈金額越大。也正因為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在產生的消費驅動著公益行為,由此也真正實現了公益持續化,推動全社會的進步。
人人可參與的「全民化」、透明可監督的「痕跡化」、消費持續驅動的「持續化」,已然構成了一點公益項目的完整生態系統,而整套商業模式與公益模式的有機結合,也讓每位入駐商戶和消費者都在平臺上有規可循,持續推動著公益項目順利運轉,讓以往片段性、隨機性的公益行為越發朝著「系統化」規範發展。
據介紹,將公益模式與商業模式嵌入式發展,是「一點公益」實現公益四化的關鍵,其具體手段包括了三個升級,首先是消費升級,摒棄了傳統商業模式中的打折壓價吸引客流,商品合理利潤得到保證後,本質上反而可以讓消費者獲得高質量的產品。第二,工廠轉型升級,在全新商業模式下,以往的廣告、打折促銷手段不再是成敗關鍵,要想獲得消費者青睞,商家尤其是生產工廠必將轉型升級,以生產高品質產品為重心,由此誕生更多優秀的民族品牌。第三,通過對平臺系統的不斷更新迭代,完善了現有納稅體系,為國家稅收做出貢獻。
以變革精神進行公益布局:繁榮線下經濟為國家供給側改革出力
近幾年,全球掀起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熱潮,尤其以德國的 「工業4.0」為代表,而中國也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加快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工業4.0大概念包含了智能生產、生產服務化、雲工廠、跨界等諸多元素。
在工業4.0時代,數據成為企業最為寶貴的資產。由於可以採集每個消費者的數據,工業生產得以多品種、小批量、定製生產。也正因為掌握了眾多消費數據,淘寶除了賣貨還能賣保險;騰訊除了做社交還能拍電影,跨界融合無所不在。
其實,在短短4個月獲得數十萬公益信使的基礎上,「一點公益」戰略規劃也朝著「工業4.0」方向突圍,除了捐贈給「科技創新及節能環保」專項基金,其在住房+公益、養老+公益、教育+公益等諸多領域均有探索。
移動互聯時代,很多人想購物時第一時間不是出門去商場,而是掏出手機逛淘寶。但相比於線上經濟,線下經濟目前仍佔有社會總消費額的90%以上,但大部分線下商業零售舉步維艱。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多次提出供給側改革意見,「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成為改革重要方向。
近兩年,基於去產能需求誕生的「一帶一路」,也逐步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高度。8月17日,習近平在推進 「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就指出:「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本質上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
「作為公益組織,基金會在探索網際網路+公益項目之初,之所以選擇與深圳前海中盛一點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一點公益』項目,就是因為一點公益『通過消費讓人人參與公益』的創新模式,與基金會一直倡導的『公益促進商業,商業反哺公益』理念相吻合,公益模式與商業模式相嵌入,該平臺運營本質上將繁榮線下經濟,激活實體產業,符合國家發展戰略。」一點公益負責人表示,「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平臺方,還是商家或者消費者,都應不忘參與公益的初心,搭乘『網際網路+』東風,爭取發展成為中國創新公益力量的中堅力量。」
(責編:史雅喬、蔣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