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講座上有句話很經典:
今年貨幣大放水,窮人才是最大受害者。
近幾年,全球都在大規模發行貨幣,但沒有造成通貨膨脹。
主要原因就是錢都去了資產市場,並沒有推高實物和服務的價格。
有資產的,都是得益者,沒有多少錢能夠進入金融市場的這些人,他們是受害者。
雖然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最強,但他們沒有多少錢去買東西,跟收入分配差距擴大連在一起的。
錢在貶值,房子還在上漲,沒錢的朋友,實在太慘了!
放水,影響的其實不止是物價,還有貧富差距和收入差距。
1
為什麼放水利好有錢人?首先你要理解金融的邏輯。
一句話總結就是:
你越缺錢,就越借不到錢,越不缺錢,錢就越來找你。
最多最好的錢,往往流向最不需要它的人那裡。
銀行都是嫌貧愛富的,雪中送炭的事情,人家不會做,錦上添花才是金融風控的底層邏輯。
如果你站在銀行角度,就能很好理解,印出來的錢,如果不給這些優質企業,不給那些有錢人,那其實也沒什麼其他地方好去。
只有不缺錢,銀行才願意借錢給你。
哪怕你覺得自己生意很值錢,未來會很賺錢,但只要你沒有足夠的抵押物,比如股權或房產,你也很難從銀行獲得大額貸款。
這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印錢之後,富人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對此,奧派經濟學家哈耶克,有個比喻很形象:
超發貨幣不會像決堤的洪水,均勻地進入到每家每戶,而更應該像是蜂蜜一樣,先是聚集在一堆,然後逐漸蔓延到整個平面。
每一次貨幣超發,每一次放水降息,誰離錢更近,誰能優先獲得更多貸款,誰就能享受到最大的甜頭。
因為他們可以用更低成本,拿到更多「便宜」的錢,提前抄底去買優質資產。
等到資產整體價格上漲之後,他們早就已經賺得盤滿缽滿。
銀行都願意優先把錢借給有錢人,等他們拿到錢,第一時間就會去抄底股票或房產。
所以,為什麼全球經濟不太景氣,但股市樓市價格破新高,原因就在於此。
有人總結的特別好,股市和樓市,不是經濟的晴雨表,而是貨幣的晴雨表。
無他,錢印得太多了而已。
2
現在有個明趨勢是,貧富分化加劇,中間層在消失。
前段時間,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上市,在朋友圈刷屏。
單個盲盒不算貴,也不便宜,79塊一個,但很多粉絲一買就是上百個,開銷實屬不低。
泡泡瑪特剛開始躥紅時,不少券商的資深研究員很難理解,為什麼年輕人願意為這種東西大把花錢?
調研幾圈後,他們得出結論:市場已經發生分化。
家裡有房的年輕人發現,如果不需要還房貸,日子可以過得相當滋潤。
而家裡沒房的一批人想的是,反正一線城市的房子也買不起,有錢還不如用來取悅自己。
兩者,已經越來越像是平行世界的兩類人。
一方面是泡泡瑪特、拼多多和原神遊戲非常火爆,而另一方面是豪宅、學區房和奢侈品也非常火爆,誰都看不懂對面在想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科技,一個是因為貨幣。
科技很好理解,高科技提升了生產效率,原來的一些低中端工作崗位被科技給替代,能不能掌握高科技,使得增長和收入產生分化。
以前首富是房地產是資源,現在的首富是網際網路是科技,財富轉移就意味著有人被淘汰。
查理芒格有句話,科技是機會,也是殺手,創造了增量財富,也搶走了很多人機會。
能不能抓住科技的大趨勢,決定了你在未來財富分配中有沒有話語權。
如果說科技是做大蛋糕,那麼貨幣就是切蛋糕的那把刀。
現在全世界貧富分化都很嚴重,因為利率過低,而且貨幣寬鬆,資產回報遠超勞動帶來的回報。
富人由於資產價格提高,進入了「錢生錢」的正循環,而窮人沒有資產,有良好儲蓄習慣,反而成了被搶劫的對象。
從目前來看,印鈔還在繼續,有現金無資產的財富,正被轉移到有資產的富人手中。
這個過程並不明顯,但卻是每時每刻在發生。
大放水下,有錢人賺得盆滿缽滿,而沒錢人被通脹掏空了財富,兩者的差異越來越大,以後可能會更大。
到底怎麼辦?
普通人能做的,就是跟上大趨勢。
要麼想辦法靠近科技浪潮,獲得風口的收益。
要麼要儘可能善用負債,多去持有優質資產,只有這樣才有機會向上攀爬。
3
有個規律是,如果你發現自己錢越來越不值錢時,你要做的其實不是省吃儉用去存錢,而是應該想辦法負債去買房。
雖然有點反常識,但這才是普通人保值的唯一方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數據?
截止到今年年11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217.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
而今年年初1月末,這個數字是202.31萬億。
也就是說,短短10個月,社會上流通的錢,增加了15萬億。
大家仔細思考一下,2008年金融危機,我們都只是4萬億刺激救市,現在至少多了15萬億,這意味著什麼?
而且,前幾個月,國內GDP都是負的,但M2增速普遍在10%以上,這些錢去了哪裡?大家可以好好思考。
其實啊,房價上漲,哪有這麼複雜?
就是貨幣超發+宏觀TK=房價上漲。
貨幣超發不用多說,房價上漲,既然是財政現象,也是貨幣現象。
那為什麼說,宏觀調控也會拉高房價?
因為tk只是壓制需求,基本面並沒有改變,尤其是深圳這樣住宅供不應求的城市。
加稅限購等等只是短期壓制,最晚3年後樓市又會迎來報復性上漲。
這幾個月,深圳部分區域就開始惜售嚴重,偷偷在調價,房價拉升,只是遲早問題。
疫情期間,全球經濟都特別慘澹,很多有錢人終於意識到,國外月亮不一定圓,國內還是非常好。
外資也好,內資也罷,都覺得中國經濟還會發力,都在提前布局抄底優質資產。
以前大家可能還會考慮國外,現在內循環後,買國內的優質資產才是王道。
所以,全國的購買力,其實都在盯著一線城市。
哪怕它們很貴,但相比於其他投資品,還是能保值增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