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在手機社交軟體中的「測前世」(圖片來源:資料圖)
人真的有前世嗎?如何證明?(圖片來源:資料圖)
近日,一個「測測你前世是什麼人?」的連結火爆在手機社交朋友圈,只要輸入真實姓名,點擊確定後就能立刻告知你的前世是什麼,4月10日,國內某著名殺毒軟體公司警告說,這個測試所指向的連結是帶有木馬病毒的地址,極可能會盜竊你手機中的密碼等各種重要信息。
小編看到這個報導之後很是感慨,我們的社會歷經幾十年的無神論洗腦,佛教文化早已被邊緣化,所以正信的佛教信仰者實際上並不多,但是更多沒有信仰的人們卻又對輪迴轉世、鬼神等等問題充滿了神秘與好奇,拋開這種「既不相信又感好奇」的現象產生的心理和社會因素,僅就「人是否有前世」,「如果有前世又如何證明」等問題,我們今天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曾幾何時,一位網友不斷追問我:你相信前世嗎?前世真的存在嗎?你有什麼證據證明前世真的存在?如果前世真的存在為什麼我什麼都不記得……於是我反問他:那你又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前世真的不存在?如果僅僅因為不記得而否認,那麼,我們兒時發生的事情許多都已完全無法記起,那是不是說明它真的沒有存在過?甚至只是在昨天或者只是上一個鐘頭,我們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產生的某些念頭,此刻也忘得一乾二淨了,但這能說明昨天與上一個鐘頭沒有存在過嗎?發生意外喪失記憶的患者,是不是代表他根本沒有過去的歷史,他幾十年的生命根本不存在?
想要記起過去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鏡子蒙了灰塵如何顯現萬物,水不澄清如何映現明月,同樣道理,心不清淨如何能憶起前世。有一個故事:一位打豆腐的老人到禪堂坐禪。由於將心完全靜定下來,竟然憶起幾十年前在他手上買了豆腐卻沒付錢的人。對於心猿意馬的凡夫眾生而言,每分每秒都會產生無數念頭,繁雜不淨,像烏雲遮擋陽光無法穿透黑暗,我們深重的業力覆蓋了心性的光芒,就無法透視過去與未來。
曾有弟子問師父:佛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麼能夠相信呢?
師父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牆角有一把錘子。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
師父點燃了一支蠟燭,牆角果然有一把錘子。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問題了。多年前的我也一樣困擾過這個問題,我甚至通過多種途徑試圖考證答案,包括催眠。最後,很諷刺的,答案並不是我求證得來的,它就像一種自然現象,自然地呈現在我面前,不可思議。固執與懷疑是現代人的通病,就算有一大堆證據擺在面前,(已經有很多了。各種因果輪迴的實例在東西方國家都已被大量證實)人們也不見得因此相信前世,他要求親身體驗,眼見為實,當然這並不為過。佛經上講:若人慾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這是佛陀教給我們體驗境界的辦法,只是空腹高心的眾生從來不懂實踐,以凡夫心臆測佛的境界。怎能因為自己做不到而加以否認呢?但是,能否憶起前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你不相信前世,學習佛法也對你有利無害,至少能夠令你獲得和諧美滿的此生。
我一直認為佛法無比深遂,體系龐大,包羅萬象,中間又有常人無法思及的境界,無法以語言文字徹底表達的奇妙所在。這也是世人易於接受儒家思想而難於理解佛法的原因,儒家提供的是常識,講的是人倫道德(仁義禮智信),佛教提供的除了常識之外更注重超越常識的智慧,極度實用主義的中國人當然會第一選擇儒家。但是如果我們能看到擁抱智慧的長遠利益,人們會再度擁抱佛教。
對佛法有過深入修證的佛教徒認為佛教雖然在要義上很簡單,(我們往往用一句話來概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卻不易很單純地解說。它幾乎是難以想像的複雜、廣大而且深遠。雖然它是一種依靠實修實證才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教化,既非完全意義上的宗教也非神學,卻又很難讓它聽起來不理論化或不宗教化。而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受到種種文化習俗的影響,更讓它變得複雜而難以破解。諸如香、鈴以及種種的宗教儀式,包括我們現在所談論的前世問題,固然可以引起人們的興趣,但同時也可能成為人們理解佛教的障礙。
擅長談玄說妙的人可以把佛法講得天花亂墜,然而聖者一直在強調: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我們必須以最淺顯的方式來表達佛法。
回到本文的開頭,小編要告訴你的是,佛教的信仰者或者對佛教真正有所了解的人,對於所謂的手機測試前世是不會相信也不會感興趣的,不僅是因為佛法教導我們要活在當下,以及知道前世實際上對於我們沒有意義。更重要的是根據佛教對六道輪迴的揭示,人更多是從其他五道中投生而來。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又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曠劫無休止的輪迴中,得到人身到底有多難,一如無邊大海中有一盲龜,每百年浮上海面一次,而海面上只有一塊浮木,生命在輪迴中轉世為人的次數,猶如盲龜在無數次的浮出海面時恰巧碰到浮木一樣,少之又少(《雜阿含經》)。所以今日地球上生活的絕大多數人其前(一)世都不是人而是其他眾生。而手機測試中那些各種標籤的所謂「前世身份」,就實在有點搞笑了。只是如此業餘的欺騙手段,卻依然很有市場,甚至被利用來進行木馬病毒的傳播。社會對佛教的了解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佛教文化的普及與傳播,任重道遠。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