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最大謠言:保險公司會不會倒閉?

2021-01-09 金融界

因一篇描述行業馬太效應的文章,《今日保》後臺引來諸多類似留言:

「門檻高,保險公司裡的『差等生』進不來」

「監管嚴,保險公司不敢亂來的,監管部門有人盯著呢」

「有補償,虧的是公司,你的保單再不濟也有政府給兜底」

「國內沒有一家保險公司倒閉」……

似乎皆在訴說一個保險行業的「共識」:保險公司不會倒閉,就算倒閉也有政府兜底。

這和大量朋友圈、第三方宣傳平臺、營銷話術中的「不會倒閉」異曲同工,也有源自《保險法》的論證,事實真的如此嗎?

為此,《今日保》查閱多方資料發現:「保險公司不會倒閉」的「行業共識」也許是國內保險業最大的謠言,或者說是對消費者、資本甚至保險人最大的毒藥。

關於保險公司能不能倒閉,拋開銷售層面——「喊話消費者,放開膽子去購買」的考慮,也是一個行業大問題,衡量市場是否健康的指標之一。

舉凡成熟、健康、發達之國內外市場,皆生死自然,有死有生,概莫如是。

下面《今日保》將所整理之資料梳理呈上,並以自問自答形式,走近這個「行業共識」。

保險公司不能倒閉的由來

《保險法》第八十九條

保險公司因分立、合併需要解散,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解散,或者公司章程規定的解散事由出現,經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准後解散。

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除因分立、合併或者被依法撤銷外,不得解散。

保險公司解散,應當依法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

這恐怕是大量營銷員引用的《保險法》論據,將第八十九條第二款理解(曲解)為「根據保險法,保險公司不允許倒閉」,有意無意忽視其中的條件。

爭議在於壽險公司是否可以倒閉。注意,這裡的是「解散」,非倒閉。期間區別,科普兩個詞。

公司解散,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願解散;一類是強制解散。

公司倒閉是破產,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無力繼續經營,由法院宣告停止營業,進行債權債務清理的狀態,屬強制性解散。

依法裁撤顯然屬於強制解散,一般出現這種原因多是經營性破產。對之《保險法》有進一步的要求條款:

《保險法》第九十二條

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被依法撤銷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其持有的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準備金,必須轉讓給其他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險公司達成轉讓協議的,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接受轉讓。

注意,這裡出現的「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被依法撤銷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解釋了,壽險公司是可以倒閉、破產的。

《保險法》九十二條的出現,主要是對消費者基本權益的保護,這也衍生出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保險公司不能倒閉的說法,即便倒閉也不會有損失。這個問題,下面將詳細闡述。

關於保險公司不能倒閉的另一個有力論據——查探保險行業歷史,1979年復業後,國內似乎沒有解散、倒閉的公司,也因此逐漸形成了「國內沒有倒閉的公司,以後也不會有」的現實輿論。

基於保險牌照的稀缺性和金融的高管制性,保險監管部門對設立保險公司有著嚴格規定:

《保險法》第六十八條第一款

主要股東具有持續盈利能力,信譽良好,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淨資產不低於人民幣二億元;

《保險法》第六十九條

設立保險公司,其註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二億元。

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根據保險公司的業務範圍、經營規模,可以調整其註冊資本的最低限額,但不得低於本條第一款規定的限額。

保險公司的註冊資本必須為實繳貨幣資本。

由此推導出保險公司股東皆是有實力者的「優等生」,且經營業績良好,公司穩定型良好,倒閉可能性小。

「門檻高」,「資源稀缺」,「國內沒有一家保險公司倒」、《保險法》保護之類的說法日漸盛行,甚至成為大多數消費者眼中的共識。久而久之,三人成虎,人云亦云。

現實中,保險公司能否倒閉?

現實之下,保險公司能不能倒閉?

答案是肯定的。

《保險法》第八十九條

保險公司因分立、合併需要解散,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解散,或者公司章程規定的解散事由出現,經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准後解散。

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除因分立、合併或者被依法撤銷外,不得解散。

保險公司解散,應當依法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

《保險法》第九十條

保險公司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二條規定情形的,經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同意,保險公司或者其債權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重整、和解或者破產清算;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對該保險公司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

《保險法》第一百四十四條

保險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可以對其實行接管:

(一)公司的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的;

(二)違反本法規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可能嚴重危及或者已經嚴重危及公司的償付能力的。

被接管的保險公司的債權債務關係不因接管而變化。

據《保險法》第89條、90條、144條規定顯示,保險公司或主動、或被動的解散、破產、倒閉,都是可以根據相關法律流程進行申報。

另一方面,按照其他金融市場主體可以進行破產清算的案例看,保險公司同樣能夠進行破產清算。

前提是,保險公司在申請破產、清算過程中,必須由監管層介入,經監管同意後才可正式通過。

這是由於保險的特殊性,作為風險保障的金融產品,先消費、後享受的消費模式,本就讓消費者一改之前的消費習慣。

一旦保險公司破產,引發消費者恐慌,進而引起「退保潮「,影響的不僅是保險行業的穩定,更可能會引發普遍性的金融風險。

所以說,保險公司可以破產,但需在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情況下,進行相關業務的轉接。

真的沒有出現解散、倒閉的公司嗎?

東方人壽、國信人壽出現過;

被接管的公司出現過:永安被當時央行接管、新華保險因股東問題被保險保障基金接管、中華聯合因巨額虧損,資不抵債被保險保障基金救助;安邦因前董事長涉嫌集資詐騙等被保險保障基金接管;

還存在大量經營困難、甚至部分償付能力不達標的保險公司的現實;

雖說政府作為最後的「護航者」,以盡最大可能不使保險公司解散或倒閉。但試想一下,擁有千億資金的保險保障基金,為接盤安邦,動用約50%的資金餘額。

608億元已非前兩次27億、60億的體量,是超過半數的「家底」。這樣的「兜底」,保險保障基金還能接幾次,一目了然。

再聯想2005年2月成立,當年6月即解散的國信人壽,僅存在4個月,「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在中國保險史上更像是一位「過客」。

只能說,保險公司解散、倒閉的案例確實存在過,也確實在中國保險市場上發生過。只是,「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面對經營困境險企,監管的方子?

出現危機,怎麼辦?

警告、整頓、停止新業務、派駐小組、接管、清算……從主動到被動,是監管手段的一點點收緊,也是面對困境險企開出的「藥方「。

回顧2017年下半年至今,嚴厲表態、高頻發文、周末加班、巨額罰單......這些情形成為常態。監管忙碌之下,是強化制度建設、強化處罰力度、強調政治正確的信號釋放。

罰款增倍、接管整頓、反思不足、強化內控、行業檢查、彌補短板、規範銷售、出臺制度……多個風險屏障的設置,是防範未然的準備,更是擺正行業方向的標尺。

從「償二代「到股權規範,再到產品設置,精細化的要求,細分的行業規範,震懾之下,更見細微要求。

先是償付能力要求:

《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第 9號: 壓力測試》

第十九條 基本情景下,報告年度後未來一個會計年度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處於 100%至 150%之間的保險公司,應開展反向壓力測試。

保險公司應根據自身風險狀況,選擇一個最主要的風險因素,在維持基本情景下的其他風險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假設公司報告年度後下一個會計年度末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降低至 100%的水平時,計算該風險因素的變化水平,以評估保險公司對主要風險的承受能力。

保險公司可以選擇多個主要風險因素分別進行反向壓力測試。

第二十四條 基本情景下,預測期間任一會計年度末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於 100%或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低於50%的,保險公司應在壓力測試報告中詳細說明擬採取的管理措施及實施計劃,並提供管理措施實施後的償付能力預測果。

對出現上述情況的保險公司,保監會可採取監管談話、風險提示等措施,並可向保險公司了解管理措施的實施情況。

第二十五條必測壓力情景和自測壓力情景下,如果預測會計年度末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於 100%或者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低於 50%,保險公司應在壓力測試報告中說明擬採取的償付能力改善措施。

再看《保險法》舉措:

第一百三十八條對償付能力不足的保險公司,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將其列為重點監管對象,並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下列措施:

(一)責令增加資本金、辦理再保險;

(二)限制業務範圍;

(三)限制向股東分紅;

(四)限制固定資產購置或者經營費用規模;

(五)限制資金運用的形式、比例;

(六)限制增設分支機構;

(七)責令拍賣不良資產、轉讓保險業務;

(八)限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水平;

(九)限制商業性廣告;

(十)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

公司治理方面,加大對股東監管力度。將保險公司股東劃分為控制類、戰略類和財務Ⅱ類和財務Ⅰ類等四個類型,分別提出不同的監管要求。

對於控股股東則明確列出十大負面禁入行為:

(一)現金流量波動受經濟景氣影響較大;

(二)經營計劃不具有可行性;

(三)財務能力不足以支持保險公司持續經營;

(四)核心主業不突出且其經營範圍涉及行業過多;

(五)公司治理結構與機制存在明顯缺陷;

(六)關聯企業眾多、股權關係複雜且不透明、關聯交易頻繁且異常;

(七)在公開市場上有不良投資行為記錄;

(八)曾經有不誠信商業行為,造成惡劣影響;

(九)曾經被有關部門查實存在不正當行為;

(十)其他對保險公司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情況。

具有兜底功能的保險保障基金有多大?

如果保險公司真的「走投無路「,怎麼辦?

保險保障基金開始出手,也是兜底保險公司的第一選擇。

回到最初的疑問,為什麼是保險保障基金接盤?保險保障基金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保險法》第一百條

保險公司應當繳納保險保障基金。

保險保障基金應當集中管理,並在下列情形下統籌使用:

(一)在保險公司被撤銷或者被宣告破產時,向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提供救濟;

(二)在保險公司被撤銷或者被宣告破產時,向依法接受其人壽保險合同的保險公司提供救濟;

(三)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情形。

保險保障基金籌集、管理和使用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

《保險法》中規定,保險公司應當繳納保險保障基金。這麼說來,保險保障基金,源自保險,更用之於保險。

關於保險保障基金資金的來源,「每家保險公司都必須根據自身業務情況出資一部分錢給國家,因此,在每家保險公司繳納的錢匯集在一起,國家就成立了中國保險保障基金。「

根據相關法條要求,保險公司按當年保險費收入的1%提取保險保障基金,該項基金提取金額達到保險公司總資產的6%時(1997年之前為10%),停止提取該項基金。

而每家公司繳納的錢不同,該公司如果收到的保費越多,承保的風險則越高。為此,需要繳納的費用就越多。

保險保障基金由國家控股,由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對這筆基金做運作打理。

既然資金來自於保險,是不是所有保險公司一旦出問題,保險保障基金就會出手?

NO!

每一次出手都是很慎重的思考。

從新華保險到中華聯合保險再到安邦保險集團,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兩家大型保險集團,要麼是擁有不錯的保險底蘊,要麼是具有不錯的資產質量。

以新華保險為例,早已全國布局實現,保費上量的銀保渠道、高價值的個險營銷隊伍等先發優勢已建立。最重要的是,已經連續多年實現盈利,有據可查的2009年淨利潤近30億。此後的七年中更是累計實現近400億元的淨利潤,總資產突破7000億元。

接管安邦保險集團,雖消耗了保險保障基金608億元、52%的基金餘額,但從安邦保險集團超過6500億元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的家底看,可以說是殷實。

為此,保險保障基金的每一次出手必慎重,因為剛過千億體量的它,依舊難以承受住「多個安邦」。

國際上險企破產,善後工作怎麼做?

保險公司破產後,怎麼辦?

或許國際上已給出答案。

與國內保險市場不同,國外市場環境更為複雜,保險公司破產情況也多有案例可尋。

統計顯示,1978年至1994年,全世界共有648家保險公司破產,其中,1991年成為破產高峰,65家壽險公司破產,46家財產與意外險保險公司破產。

如美國最大的金融保險集團AIG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中也曾險些破產,因其「大而不能倒」的金融地位,美聯儲執行特別計劃救活AIG,但也引起頗多爭議。

另外,根據對美國已破產的財產和意外險保險公司的統計數據,解決一家破產保險公司的淨成本大約是該公司資產價值的100%(以破產前衡量),這意味著該破產保險公司的負債是破產時資產的2倍。

但就現實而言,破產對國家造成的損失遠大於保險公司本身價值。

最著名保險公司倒閉案例當屬九十年代日本出現的一波壽險公司倒閉潮:

90年代迎來保險公司倒閉高潮,日本互助保險、本東邦生命、第百生命、第一火災海上、千代田和協榮生命人壽等保險公司相繼倒閉。21世紀初的5年間,日本壽險公司一度從44家減到38家,幾乎每年倒閉一家。

有學者將之倒閉原因總結如下:

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保險公司銷售了大量的高利率保險產品,在泡沫經濟破滅後的低利率時代中產生了巨大的利差損。

日本泡沫經濟破滅所導致的房地產、債權及股票等保有資產的貶值。

破產的保險公司均為中小型保險公司,因其規模小、銷售效率低下等原因,使成本居高不下,導致了長期性費差損。

為了消除貼現率差額(利差損)和費差損,這些保險公司傾向於高風險、高回報的資金運用模式,其結局是導致了經營失敗。

值得關注的是,九十年代大量日本壽險公司倒閉潮中,「保險保障基金」僅偶有出手,原因資產規模不夠。更多的企業在出售、引資無果後,破產清算。

消費者權益真的不受損害嗎?

「保險公司破產倒閉了,我的保單怎麼辦?「

消費者的顧慮所在。

《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

被依法撤銷或者依法實施破產的保險公司的清算資產不足以償付人壽保險合同保單利益的,保險保障基金可以按照下列規則向保單受讓公司提供救助:

(一)保單持有人為個人的,救助金額以轉讓後保單利益不超過轉讓前保單利益的90%為限;

(二)保單持有人為機構的,救助金額以轉讓後保單利益不超過轉讓前保單利益的80%為限。

保險保障基金依照前款規定向保單受讓公司提供救助的,救助金額應以保護中小保單持有人權益以維護保險市場穩定,並根據保險保障基金資金狀況為原則確定。

根據《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第21條顯示,一旦保險公司破產,則需要有接手的保險公司來承接破產公司的客戶,並由保險保障基金協助。

也就是大家所說的,「保險公司可以破產,但保險不會打水漂「。

但現實情況則是,很少有險企願意接管破產險企的保單,因為既是成本問題,又是公司定位問題。所以,一般是由保險保障基金指定接管單位。

另外,《保險法》第一百條中也規定,「保險公司宣布破產時,保險保障基金需要發揮其救助作用。放在第一位的是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

從消費者角度看,保險公司破產,有損失是難免的。

畢竟「在保險公司清算資產不滿足償付壽險合同保單利益的,保單為個人的,保險保障基金救助金額為保單價值的90% ;為機構的,救助金額為保單價值的80%「。

相關焦點

  • 中國保險公司市場價值排行榜最新榜單出爐
    Model,動態非線性一般均衡定價模型),得到中國保險公司市場價值排行榜。具體而言,依影響程度不同,模型會根據經營、財務、市場、償付能力和服務等方面共40多個指標(含重要指標和參考指標)定價,並依市場情況動態調整,儘量做到最優。排行榜中保險公司的市場價值只作為學術探討,不作為商業用途。
  • 在忌諱談論死亡的中國,保險公司如何開拓市場?
    到了90年代末,中資的人壽保險公司也陸續登場。然而,儘管壽險公司繁多,在中國開闢人壽保險市場卻困難重重。一開始,中國民眾對人壽保險表現出明顯的抗拒。在90年代中期,你甚至可以在上海的商店和辦公室的門窗上,讀到這樣的告示:「謝絕壽險代理人!」
  • P2P與保險公司互踢皮球,保險「兜底」是否真的存在?
    2018年12月3日,安心網際網路保險對上述逾期事件作出公告稱,部分逾期保單理賠延緩是由於米缸金融提交的理賠申請資料不完整、保單受益人部分待確認、信息不對稱導致投資人對保障責任和理賠存在理解誤差。安心網際網路保險稱其一直在協調平臺方提供理賠所需資料及數據,並表示在收到相關資料和數據、並確認保險受益人清單後,會嚴格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對逾期資產承擔賠付責任。
  • 中國平安保險——你保誰的「平安」
    100萬,並且說平安保險公司是個大公司,實力強大不用擔心,就這樣我給我先生先後購買了兩份保險,並籤署平安保險「平安平安福終身壽險」保險合同,該份保險於2014年7月20日保險合同成立及生效,該份保險的保險費每年共計5778.45元;第二份保險「百萬任我行」於2015年9月29日籤署及生效,該份保險的保險費是1472元。
  • 南十字星健康保險公司和ACC的較量
    即使是年輕人也會因現有的身體狀況被ACC拒賠南十字星健康保險公司的一個頂尖專家組正在迫使ACC撤銷其拒絕外科手術的決定。南十字星保險公司的團隊幫助其會員收集證據並挑戰ACC的決策,有效擔任了相當於律師的職責,鼓勵客戶向ACC爭取應得的合法權益。但對於那些沒有健康保險的人士,如果被ACC拒絕治療,那這些人就不得不去公立醫院等待治療。Ogilvie表示,有時南十字星保險公司為保單持有人成功翻案不僅會讓他們的治療費用得到保障,而且還會讓他們得到ACC每周提供的收入賠償金。
  • 細數讓保險公司膽戰心驚的汽車名字
    中國保險公司飽受詬病,似乎是廣大投保人的共識。車險尤其如此,每年幾千塊的保費,換來幾張洗車券和幾瓶玻璃水。真到了理賠的時候,一般有兩項不賠:這也不賠和那也不賠。令無數車主大為惱火,其實大可不必,因為保險公司也不容易,就拿各大汽車廠商給車取的名字來說,就足夠讓保險公司膽戰心驚。
  • 生命人壽保險公司保險銷售暗藏甜蜜陷阱
    陷阱一  銀行VIP的理財專場會  被保險代理人誤導而購買了並不適合自己的保險,是目前消費者投訴較多的問題。近來,有讀者向本報反映,保險誤導銷售升級了「馬甲」,以一種貌似正規的方式召開銀行「VIP」會,並以存款的名義推銷保險。
  • 保險公司原版廣告月份牌畫鑑賞(上)
    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放棄對華鴉片貿易,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船務、銀行、保險等各行業,經營業務涉足諸多領域,擁有幾十家企業。   191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公司總部遷至上海,曾長期佔據中國規模最大洋行的寶座,號稱「洋行之王」。中國保險業的奠基人唐廷樞入輪船招商局之前,曾擔任怡和洋行買辦多年。
  • "海馬"咆哮浙江各保險公司從容應對
    浙江省沿海各地保險公司發揚團結一致救災,全心全意搶險的敢於勝利的精神,展開了一場「馴馬大戰」。    面對來勢洶洶的「海馬」,幾天前,浙江省各家保險公司紛紛作出部署,要求各分支公司要以確保老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為首要目標,嚴格按照大災理賠預案要求,全面落實各項防禦措施。
  • 慧擇保險COO蔣力:中介應該有比保險公司更嚴厲、更嚴苛的風控
    7月6日,《今日保》與LIMRA聯合舉辦的「2018中國首屆科技賦能保險中介大會」的圓桌一環節,慧擇保險COO蔣力以案例形式分享了科技如何賦能保險中介及對保險科技的深入思考。  以下為蔣力發言內容:
  • 為何放寬保險公司經營區域 保監會負責人細解
    中新網9月9日電 中國保監會近日發出通知,從2003年10月1日起進一步放寬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經營區域的限制。這項改革措施的實施,將有利於促進保險市場的繁榮,進一步加快保險業的發展。就此次放寬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經營區域限制問題,日前,中國保監會有關負責人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 2020中國保險年度排行榜發布
    原標題:2020中國保險年度排行榜發布   近日,2020中國保險
  • 保險機構要聞
    4、信利保險全面退出中國直保業務,下一個會是誰?  2020年1月至2月銀保監會公布的兩次數據中,僅信利保險一家財險公司出現原保費收入連續兩個月為0元。  從2019年年末的1219.35萬元,直降到如今保費「顆粒無收」的局面,信利保險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早在2017信利保險就宣布退出直保業務,從而轉向再保險業務和集團業務落地服務。
  • 銀保監會發布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
    《實施細則》第三條相關規定修改為「外國保險公司與中國的公司、企業合資在中國境內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其中外資比例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1%」並增加「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為2020年適時全面取消外方股比限制預留制度空間。
  • 財聯社保險周報
    具體來看,眾安在線、新華保險、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太平的股價年內漲幅分別為52.67%、35.17%、34.16%、-2.63%、-6.29%、-10.14%、-37.58%(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人保計算的是A股漲幅;中國太平和眾安在線計算的是港股漲幅) 6、上海保險業前
  • 保險公司是如何查病史的?有些病我不想如實說行不行
    過往病史一定要如實告知,保險公司會通過各種方法查到你的病史,如果你隱瞞了,到理賠的時候被保險公司查出來,就會被拒賠。那麼保險在理賠的時候到底都調查些什麼?怎麼查? 什麼樣的理賠案件會被查? 什麼樣的理賠案件會被保險公司查?肯定不會是每一個案子都要被調查,但是可以總結一些經驗。
  • 微信傳車被堵可打保險公司電話查詢車主信息?
    文中提到,當車被其他車堵在停車位時,可看對方車前擋風玻璃右上角的保險標誌是哪個保險公司的,然後給該公司的客服打電話,說不小心把對方車給蹭(撞)壞了,讓客服通知車主過來處理事故。為了確定此方法是否有效,記者找了在不同保險公司投保的3輛車進行試驗。第一輛車的投保公司為中國平安保險公司。記者撥通客服電話稱倒車時不小心蹭了一輛車,希望保險公司能聯繫車主前來處理。
  • 中信銀行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每日甘肅財經頻道 舉報   銀保攜手助力企業「走出去」  11月20日,中信銀行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成功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以眾安為首的網際網路保險:缺失保險經紀人的踢皮球遊戲
    牌照的加持猶如「黃袍馬褂」,這4家保險公司因為牌照稀缺性帶來的高溢價讓他們享受盡市場的紅利,以至於一路只顧蒙眼狂奔,來不及審視身後。2018年,中國銀保監會接收關於網際網路保險消費投訴共10531件,同比增長121.01%。其中,涉及財產保險公司8484件,同比增長128.25%;涉及人身保險公司2047件,同比增長95.32%。
  • 保險熱點 2019 08 14 星期三 農曆七月十四
    這一消息對於早想在保險領域有所布局的網際網路平臺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以往網際網路平臺花數千萬元求購專業保險代理牌照的時代或將終結。事實上,近幾年網際網路流量巨頭BATJ以今日頭條等網際網路平臺,或通過參股保險公司進軍保險業,或通過收購保險經紀及保險代理牌照,已經開始參與相關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