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晚上,一場由科技部主導的中國創客聯盟的籌備會在深圳召開,全國各大知名創客空間創始人悉數到場,菁芒作為湖南唯一受邀的創客空間參加了這次籌備會議並做了發言。
在會上,大家就聯盟組織的命名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看法:部分與會者認為應該命名為「中國創客聯盟」,其他人則認為應稱之為「中國創客空間聯盟」。對於如何理解創客與創客空間的定義,創客大佬們都十分清楚,但放眼國內,雖然創業創新已深入人心,然而能真正了解兩者的定義和關聯的人,卻並不多。
創客,最直觀的說,即指把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
「創客」一詞來源於英文單詞"Maker」,是指出於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是創新2.0模式在設計製造領域的典型表現:基於從個人通訊到個人計算,再到個人製造的社會技術發展脈絡,試圖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面向應用的融合從創意、設計到製造的用戶創新環境。
「創客空間」出自 Make Magazine,它是一個實體(相對於線上虛擬)空間,在這裡的人們有相同的興趣,一般是在科學、技術、數碼或電子藝術,人們在這裡聚會,活動與合作。
創客空間可以看作是開放交流的實驗室,工作室,機械加工室,這裡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經驗和技能,可以聚會來共享資料和知識,為了製作/創作他們想要的東西。
從發展趨勢看,創客空間必將成為技術創新活動開展和交流的場所,也是技術積累的場所,也必將成為創意產生和實現以及交易的場所,從而成為創業集散地。
創客的核心,是基於創新2.0模式下的個人創意產品製造。而當創意及其實現有成為商業模式的可能的時候,創業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一旦有創業的想法,就要去思考商業模式,搭建創業團隊。從創意到實現創意是一個質的飛躍,從創意產品到形成商業模式,又是一個飛躍。
在創意到創意實現階段,創客空間的作用是能為創客提供一個滿足動手需求、討論交流需求的物理場所;到了創意實現上升到形成商業模式,創客空間則又能通過整合有利創客的資源繼續為其服務,有條件的甚至能提供聯合辦公區域,協助創客成功孵化項目。
從這個角度來說,創客空間更像是創客文化的普及者、創客活動的組織者、創客資源的整合者和創業孵化的扶持者。因此,創客聯盟叫做「中國創客空間聯盟」要更貼切一些。
目前,國內創客空間屬於初創階段,創意來源也主要來自國外的開源網站,目前還沒有形成有顯著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除了個別創客空間屬於綜合性平臺之外,今後創客空間的專業化趨勢在所難免。創客空間本身的商業模式和運行模式也是值得探討和摸索的。
菁芒創客空間是由湖南公視、芒果V基金與絲路資本三方共同打造,在探索自身運營模式上,菁芒從誕生伊始,就具備了媒體宣傳優勢、項目資金扶持優勢以及項目挖掘、孵化優勢等優質基因,在探索更符合湖湘本土的創客空間模式上更具優勢,能更好地為湖湘創客服務。
文章來源:絲路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