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迷茫是因為你孤陋寡聞。
李笑來 在《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中闡述了一個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一件事情不會,不同的人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因為不會而不去做,有些人因為不會就要學會。很顯然,這兩類人最後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那個不做的人,最終會養成放棄的習慣,該學到的技能沒有學會,最終一事無成;而那個選擇完成的人,他學會了新的技能,更主要的是他掌握了學習的一般性方法,在學會後培養了自我的效能感,慢慢的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以後,遇到類似的難題,他第一反應不是要放棄,而是想應該做一些什麼來把它學會,來把它做完。
這一章的內容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在理解了這種思維後,每次我遇到難題我都會用這句話來激勵我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也慢慢的體會到徵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所帶來的那種收穫感。
迷茫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有的人迷茫,他選擇了安於現狀並且把迷茫當做逃避現實的一個藉口。而另外的一部分人面對迷茫,選擇了繼續前行。在阿何的新書《別再用你的勤奮掩飾你的懶惰》中,他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他清華大學同學的一個故事。阿何問學霸:你這麼努力的學習,並且取得這麼優秀的成績,你一定知道自己做什麼,你也一定不會迷茫。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學霸的回答是我比你更迷茫,更焦慮。但是我覺得我只有做好每一件事情,更加的努力,勤奮,這樣我才能在以後做出有利於我更好的一種選擇。看完這個故事,我愕然了,原來那些成功人士,那些學霸並不是不會迷茫,而是他們也會迷茫,但他們面對迷茫時所採取的方式方法與我們想的是截然不同,甚至是有本質的區別。
李笑來這本書我學會的是一種思維方式,而阿何這本書中我看到的是迷茫誰都會有,但應對迷茫的方式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這兩個事情看起來毫不相干,但是他們之間有一些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思維方式。事情是多種多樣的,但我們的思維有時是固定的,就好像上面的兩個例子,表面上看是例子,但實際上這兩個例子中都包含著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有問題,但不解決,放棄;一種是有問題,不會,沒有關係,我會努力解決。
回想我看過的那些人物傳記,聽過的演講,看過的視頻,那些成功人士也會有各種問題困擾著他們,扎克伯格也會迷茫,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想到自己能創立Facebook,俞敏洪在他年輕的時候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企業家,馬雲也沒有想到自己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因為迷茫,所以要用行動去解決迷茫, 也正是因為他們能夠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去認識問題,看待問題,所以他們才能夠逐步走出迷茫,發現自己的方向。
而那些失敗的人因為迷茫,所以迷茫,放棄用自己的去解決的想法。結合我自己的經歷,再看現在的學生。我當時的迷茫和他們現在的迷茫幾乎全部都是孤陋寡聞造成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你的迷茫還是因為自己知道的太少。
從這個角度來說解決迷茫的問題辦法,是那麼的簡單,那就是在迷茫中,不要停止腳步,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見識、提高自己的能力,當你走出迷霧的時候就已經找到了解決迷茫的方法。
與你相遇是最好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