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的概念
1.質量(quality)概念
狹義的質量指的是產品質量,廣義的質量除產品質量外,還包括過程質量和工作質量。因此,可以說質量就是產品、過程或服務滿足規定要求的優劣程度。
2.質量管理的概念
質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是對確定和達到質量所必需的全部職能和活動的管理。其中包括質量方針的制定及所有產品、過程或服務方面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的組織、實施。 3.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
質量控制(quality control)即對質量的管理。質量控制主要採用數理統計方法將各種統計資料匯總、加工、整理,得出有關統計指標、數據,來衡量工作進展情況和計劃完成情況,找出偏差及其發生的原因,採取措施達到控制的目的。
質量保證(quality assurance)是向顧客保證企業能夠提供鬲質量的產品。質量保證幫助企業建立質量信譽,同時也大大強化了內部質量管理。質量保證與質量管理、質量控制的區別是質量控制注重監測,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均側重內部,質量保證主要是讓外部相信質量管理是有效的。 TS/16949質量管理五大工具:
一、統計過程控制(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二、測量系統分析(MSA,Measure System Analyse);
三、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Failure Mode & Effect Analyse); 四、產品質量先期策劃(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 五、生產件批准程序(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 質量管理的八大原則: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領導作用、全員參與、過程方法、管理的系統方法、持續改進、基於事實的決策方法、互利的供方關係
一、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組織依存於他們的顧客,因而組織應理解顧客當前和未來的需求,滿足顧客需求並爭取超過顧客的期望。
二、領導作用
領導者建立本組織相互統一的宗旨和方向。他們應該創造並保持使員工能充分參與實現組織目標的內部環境。 三、全員參與
各級人員是組織之本,只有他們的充分參與,才能使他們的才幹為組織帶來受益。 四、過程方法
將相關的資源和活動作為過程來進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預期的效果。
五、管理的系統方法
識別、理解和管理作為體系的相互關聯的過程,有助於組織實現其目標的效率和有效性。 六、持續改進
組織總體業績的持續改進應是組織的一個永恆的目標。 七、基於事實的決策方法
有效決策是建立在數據和信息分析基礎上。 八、互利的供方關係
組織與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關係可增強雙方創造價值的能力。 質量管理八項原則是一個組織在質量管理方面的總體原則,這些原則需要通過具體的活動得到體現。其應用可分為質量保證和質量管理兩個層面。
就質量保證來說,主要目的是取得足夠的信任以表明組織能夠滿足質量要求。因而所開展的活動主要涉及:測定顧客的質量要求、設定質量方針和目標、建立並實施文件化的質量體系,最終確保質量目標的實現。 就質量管理來說,要考慮作為一個組織經營管理(這裡說的不是營銷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怎樣保證經營目標的實現。組織要生存、要發展、要提高效率和效益,當然離不開顧客,離不開質量。因而,從質量管理的角度,要開展的活動就其深度和廣度來說,要遠勝於質量保證所需開展的活動。
一、受入檢查流程圖
二、製程巡檢流程圖
三、出貨檢查流程圖
四、異常處理流程圖
五、客訴處理流程圖
來源:質量工程師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