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理和挑選素材才不是一個優秀剪輯師真正要做的事,做好剪輯只需要掌握一點:你知道什麼時候剪
首先你要知道,眼睛是剪輯的關鍵,眼睛比其他任何東西都能表達畫面的情感。優秀的演員懂得用眼神表達情緒而不是單純依靠肢體語言。
比如《鐵達尼號Titanic》當中,男主角沒有說話,但剪輯時把他的眼神與當時電影中的環境聯繫起來,無需語言便知道他在想什麼了。
需要給情緒一點時間
觀眾通常會感覺到跟影片中的人物有種聯繫,那是因為在他們開口之前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演員們的表情。剪輯師要把握需要給這個情緒多久的時間。《花樣年華》中,剪輯師張叔平給張曼玉一個開口前四秒的一鏡到底,以此來表達人物的內心複雜。
相比之下,《蟻人》中試圖去控制螞蟻的鏡頭只有短短30幀。這麼短的剪輯時間無法給觀眾帶來代入感。
導演所拍攝的一部電影大概7到10個小時,再把其剪成一部約一個半小時的電影。通常整個電影拍完以後導演就會和剪輯師一起看片子做討論。十個小時的電影可能會分成兩到三小時觀看,期間導演會和剪輯師提出他對各個鏡頭的看法。在這十個小時裡面,導演一面看一面講,剪輯師都要記著。
如果你的反應不夠快,記憶不夠好,可能就無法接任剪輯師的工作。同時因為剪輯時要全神貫注,如果貿然停止工作,整個戲劇情緒斷掉,可能會把那種感覺打斷掉,所以一般要保持長時間一直工作下去。要有耐性,能連續坐幾個小時都不動,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好的剪輯師。
簡單地說這是一種先天的才能。就好比畫家需要繪畫的天分,歌唱家需要一副好的歌喉,是自然的天分。
剪輯師的電影感就是對戲劇的感覺。在剪輯的時候,演員話講完了,後面的片段是要剪輯掉還是保留下來,保留下來又要保留的多長,這所有都是憑藉感覺去判斷。能把該結束都結束的同時,也讓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認同的時候,就可以做好一個剪輯師。
文學修養或者說是藝術上的修養,影視創作是一種綜合創作,包括美術、音樂、寫作都在其中。電影是用影像講故事,你如何把故事講清楚,呈現出來就會是一種文學上的修養,會影響你藝術上的表達。
音樂也是,你什麼時候要放音樂,要放哪種音樂,如果沒有對音樂的感覺也很難找到合適的配樂,所以剪輯師對音樂的修養也必須要有。
美術方面,如何去選擇鏡頭間的銜接,光影要怎麼接才比較漂亮,也是在考驗剪輯師的美術修養。單純的影像放到適當的位置,所有的故事就會很生動。當只有語言沒有影像的時候,我們可能無法理解也很難想像。而把影像放進來以後,整個故事才會變得生動。
主線的邏輯,其實即使是相鄰的兩個鏡頭的銜接甚至是聲音部分的調用都是有邏輯在裡面的。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剪完一個樣片交給你認為挺有邏輯性的朋友看看。若她有沒看懂的地方就是值得推敲修改的地方。如果只是由你自己看,由於先入為主,你很難發現邏輯問題。
故事的話,指的不是編故事的能力,這個不在剪輯範疇,而是指表達故事的能力。多看看電影學習一下敘事的手法,無論視頻長短專業與否,以最簡單直觀樸實的方法表達出主題感染到觀眾。切忌故弄玄虛。
請欣賞:超過3500公裡的土耳其旅程,變成3分半鐘視覺效果與人文氣息兼備的短片。來感受影片剪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