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龍醬跟一位正在準備12月考試的CMAer聊天,聊到CMA證書能帶給我們什麼?
她說自己報考CMA之前,已經做了5年的總帳會計。
報考的契機非常現實,因為拿到CMA證書後,公司會給加工資。
和很多還沒畢業的財會小可愛一樣,曾經的她也是以CFO為人生目標的。
我們都知道,CFO的晉升路徑有著許多的方向。
方向一:審計(審計員→項目經理)——金融(投行經理→高級經理)——財務總監
方向二:財務經理——總經理助理——財務總監
而作為一名普通的財會畢業生,她為自己規劃的是最常規的路線:
出納——普通會計——總帳會計——財務主管——財務總監
從初入職場的菜鳥到總帳會計,她走了5年。
眼看著,再向前走一步就步入管理層了,薪資也能漲個20%-50%,但是真的好難。
財務主管一職已經是公司中層管理職位,更多的是偏向於管理。
很多企業在招聘中都會明確指出需要有3~5年的工作經驗,需要較強的成本管理、風險控制和財務分析的能力,熟悉國家金融政策、企業財務制度及流程、會計電算化,精通相關財稅法律法規。
這恰好和CMA證書的培養方向一致。
她所在的公司就有明文規定,想要升職加薪,CMA等財經證書是硬性條件。
最開始,她是為了漲薪決定考一個財經證書,而選擇CMA的原因有兩個:
1、CMA比起CPA來說科目少,考取次數多,一年能考三次,取證效率較高,對於只能利用碎片化時間備考的自己來說,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個帶A的證書是相當有吸引力的,而且這個證書是美國IMA協會頒布的,B格看起來比較高。
2、全國多地發布的高端人才培養政策中,取得CMA證書可以享受百萬現金、住房等多方位的補貼。
但開始學習之後,她發現CMA對自己幫助最大的,是思維的改變和實戰水平的提升。
她說:
以前的自己是站在業務後端,去反應公司經營的結果。
而現在的自己會自覺的走到前端,參與制定公司發展方向,參與決策,然後通過一下方法使決策落地,通過財務數字去看這些決策帶來的影響。
業財融合是大趨勢,在未來只會做帳的會計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而大部分財會人員會面臨向管理會計的方向轉型的理念。
自己現在具備這種理念也不晚,但是如果能再早一些,人生可能會大不同。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龍醬希望,12月6日,她能順利通關CMA,以後的人生滾燙明亮!你們也是!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