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 免費關注本帳號!
GD&T系列標準大放送(15本)
5-Why分析法,又稱「五問」法,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打破沙鍋問到底,首創於豐田公司的大野耐一。5-Why方法的邏輯非常簡單,如下圖所示。
然而,在實際使用中,大家往往都會犯各種不同的錯誤,下面來為大家一一列舉,相信您看完後,對5-Why分析法的使用會更加有效。
錯誤一:將5-Why分析法等同於5 Whys(也就是連問5個為什麼),湊也要湊5個為什麼
解讀:5-Why是一種分析方法,通過不斷提問為什麼前一個事件會發生,來找到問題發生的根源,不一定就是5個Why,可能是1個Why就夠了,也可能是連問10個都沒有辦法找到根源。
錯誤二:只問為什麼會發生問題(Why happen),而不問為什麼問題會流出(Why escape)
解讀:客戶(包括內部與外部客戶)不僅僅關心為什麼會有問題發生,而且也非常關注為什麼你自身的控制流程無法防止問題流出。
*做得更細緻的人還可能會問:為什麼我的質量管理體系沒有防止這個問題的發生
錯誤三:用主觀推測(推論)代替客觀事實來描述問題/分析問題
錯誤地描述問題:
例子:剛才還在使用的手機,現在找不到了,如何描述這個問題?
錯誤的描述:手機掉了 —— 推測手機之所以找不到是因為掉了,沒有事實支撐
正確的描述:手機現在不在一直放手機的口袋裡 —— 客觀事實
錯誤地分析問題:
例子:生產現場發現鑽孔位置偏移
- 為什麼鑽孔偏移?
- 因為對位不準(推測)
錯誤的分析:工程師沒有第一時間去現場分析,而是基於個人的判斷與推測
事實可能是圖紙錯誤,對位再準確也會偏移。
解讀:堅持「三現原則」,現實(親自去了解客觀事實)、現場(親自到問題發生現場分析問題)和現物(親自查看實物)
錯誤四:每一個為什麼永遠只有一個原因與之對應,而實際上一個問題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多個原因的共同結果
解讀:若問題有一個以上的原因,則應該找到每個原因的根源。
錯誤五: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停止,或者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
解讀:5-Why分析法應該一直不斷地往下問,直到找到一個最成熟、最具解決問題的槓桿效應的根本性原因。
錯誤六:只對找到的根本原因採取改善措施,之前的Why找到的原因不採取任何措施
解讀:不同層級的Why找到的原因都需要採取措施,按照其層級的不同,其措施分別是防堵措施、改善措施和根本措施。
經典的豐田公司的例子:
錯誤七:針對每一層Why找到的原因,假定為正確,而不做反向的驗證
解讀:在每一層的分析完成後,可行時都應該進行反向的驗證,以確定找到的原因是否正確,假設檢驗能很好的解決這個驗證問題。
以上總結了5-Why分析法使用中常見的七類錯誤,除此之外,還有諸如不堅持解決問題導向等其他錯誤,歡迎您分享您的體會給我們,您可以在公眾號留言。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內容為原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商用,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