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盛到黑巖,斯坦福學長的金融成長建議

2021-02-21 北美留學生投資俱樂部

個人的實習面試經歷簡述:

2012年在高盛做Commodity Strats暑期實習,2013年在BlackRock做Research暑期實習。

找實習期間投遞簡歷上百份,面試數十次,拒信上百封,offer個位數。

這是我給朋友的startup(棕櫚大道)寫的一篇關於金融工程專業的就業分析,但內容完全適用於金融類(不局限於金融工程)找實習找工作的。

金融工程就業分析

從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金融行業的就業形勢嚴峻了很多,但隨著這幾年的牛市勢頭,也漸漸轉好,不過相比較熱門的IT行業,找到一份好工作還是來之不易的。

首先,金融工程可以就業的方向大致分為:

1)Sellside: Sales& Trading,Equity/FIresearch,IBD

對於中國人來說,S&T和IBD對語言的要求比較高,美國的大投行還比較喜歡招本科生做S&T。所以很多同學都回去亞洲,比如香港,新加坡,做S&T和IBD。相對來說亞洲機會比較多,對英語的要求也相對較低。

2)Quant類

由於語言上對大部分中國人是一個弱勢,所以如果想留在美國的話,quant類的工作對於中國人來說機會比較多,這裡的quant是比較廣義的quant,包括投行的deskquant,trading firm的quant/algotrading,hedge fund的quantresearch/trading,以及risk quant等對數學、概率統計和編程水平有一定要求的職位。

大部分金融工程的項目都是一到兩年的項目,不會涉及到很深很難的數理知識,所以有很多真正做model的純quant職位,尤其是知名hedgefund的quant research一般都會去招理科的phd還有那些數學/物理/計算機的金牌選手。對於大部分金融工程畢業的同學,如果是想找非常非常technical的quant職位,會面臨著與phd們的激烈競爭。

3)Buyside, Asset Management

大部分的buysidefirm一般不怎麼找沒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但是今年來也有一些公司開始漸漸的有analystprogram,開始招一些剛剛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比如Blackrock。Buyside的核心前臺職位還是PortfolioManager和對應的Researcher,前者要求對市場比較了解,後者則類似quant,對technical skills要求更多。

就業地區分布:

1)紐約:毫無疑問,這裡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大多數的國際投行總部都在紐約,眾多的HedgeFund,tradingfirm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金融相關機構也都在此聚集。可以說,紐約是美國金融類工作最集中,機會最多的地點,在紐約的學校佔盡了地利的優勢。基本上,金融的各類就業方向都可以在紐約有眾多相對應的公司。

2)芝加哥:美國第二大trading firm和hedge fund的聚集地。因為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這裡,大多做大宗商品的tradingfirm都設立在芝加哥或有分部。在這裡找工作以trading/algotrading/quant為主。

3)其他大城市:也會有一些金融公司的分部,或者少數hedgefund, trading firm。比如波士頓,舊金山地區等等,雖然也有機會,但是相比紐約芝加哥略少。

4)香港:亞洲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很多留學生的選擇,各類金融機構都有分部,本土也有些小金融公司,但是從事的業務和部門種類上來看,沒有美國繁多。

如何準備

1. 硬體:對於金融工程的畢業生,尤其是想做quant的同學。打好理科基礎是必不可少的。數學,概率統計,編程,金融知識,市場知識,這五塊缺一不可。不一定每一方面都特變突出,但是哪一方面也不能特別的弱勢。筆者在多次quant面試中,這五個知識點的內容被問過數次,任何一方面如果有欠缺,面試往往就會掛掉。有時面試官甚至會讓你為自己對這幾個知識點的了解排個序,然後問你自己認為最擅長的兩個知識點的內容。所以準備的策略就是,首先要保證每一方面都覆蓋,都要有所了解,其次,比較深入的準備其中的一到兩個知識點,發展自己的強項。

對於想做S&T的同學,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市場,知道金融市場上正在發生的是什麼,並且有自己的見解,大多數時候面試官所問的關於市場的問題並沒有一個唯一的答案,比如最常見的幾個問題是,給你一百萬美金你現在怎麼去投資;目前市場上在發生些什麼;能不能給我選個股並闡述理由。這些就沒有標準答案,面試官想看的是你究竟有沒有在關注市場的動向,在了解市場的同時你有沒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你的邏輯和表達能力怎麼樣。這些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只要你邏輯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具體準備方式:

· 學好專業課,打好基礎

· 反覆閱讀面試書(見本文最後的推薦列表)

· 去Glassdoor搜索對應公司的面試真題

· 閱讀Bloomberg/wallstreet journal之類讀物,了解市場(至少面試前要做好功課)

2. 軟體:第一是語言,也是大部分中國人都有的一個弱項。首先面試最關鍵的一點是交流,如果面試官覺得無法與這個人交流,那肯定是無法通過的。當然,也不是要求英語說的非常好非常native,原則上只要比較流利,不會讓面試官覺得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就可以。這一點可以利用在學校裡各種各樣的活動和networking的機會來練習口語。第二是個人性格,大部分公司招人很看重的一點就是這個人是不是fit,這個fit往往就是說組裡的人願不願意和你每天在一起工作,是不是覺得你能和公司裡的同事融洽相處。在面試的時候,你往往要快速的找到讓面試官覺得輕鬆的溝通方式,如果整個面試下來非常冷場和尷尬,那麼很有可能使面試官不願意和你在同一個組工作,他自然也不會給你很高的評價。筆者在工作之後,與公司裡老闆和同事聊到這個話題時,他們也說到,在終面的時候,大部分的technicalskills水平其實都差不多,他們更多的是看和面試者的交流溝通是不是沒有障礙,和這個人將來一起工作會不會好相處。

具體準備方式:

· 準備好常見的Behaviouralquestions,至少可以流利的「講故事」

· 準備好簡歷上的每一段經歷

· 平時多練英語

· 注意自己說話時的表情和肢體語言

找工作實習的渠道

可以在美國校園招聘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通過學校的就業中心(CareerCenter),就金融工程來說,大部分的投行,知名Hedgefund和tradingfirm都會去他們的目標學校舉行宣講會和校園招聘,往往公司裡都會有很多這些目標學校的校友們。有些公司就算不會親自到學校去,也會把職位信息貼到就業中心的網站上。可以說,通過學校就業中心申請的工作,大部分都是靠譜的,回復率也是相對而言最高的。

建議:多去宣講會,和公司裡的人,尤其是校友多networking,了解想知道的職位信息。每隔幾天就刷一下就業中心的Job posts,有新的何時的職位就立即投簡歷。

除了通過就業中心之外,可以在公司網站上進行網申,就金融工程來說,很多大投行在香港新加坡的職位都不會來校園直接招人的,都是要自己在官網上進行申請的。另外有些公司如果並沒有在你的學校就業中心貼出職位的話,那就去他們的網站申請。對於一些小公司,更是這樣。這種方式回復率比就業中心稍微低一點,但如果你的背景非常強,簡歷非常漂亮,那也會收穫很多面試的。

建議:廣撒網,多去爭取面試爭取更多的機會。

除了以上兩種方式之外,還可以通過linkedin,獵頭和校友或朋友推薦等方式來找。雖然都有很多成功案例,但是和上面兩種相比,如果是沒有工作經驗的校園招聘,這些方式在金融行業中往往成功率相對較低。不過這也是海投簡歷的一種方式。儘量爭取更多的機會,在不斷的面試中總結經驗和教訓。

推薦書籍

Quant主要面試書籍:

A Practical Guide toQuantitative Finance Interviews

Heard on the Street

Quant Job Interview -Questions and Answers

其他相對不Technical面試書籍:

Vault Guide to FinanceInterviews

Vault Guide for QuantFinance Interviews

附:

Vincent的Stanford申請經歷

申請斯坦福是一個大膽的決定

我不是考試達人,英語成績也並不出色。託福考了多次才考上100,最後以託福105,GRE1380的成績進行申請。申請時看到斯坦福網站上公布這個項目的平均託福成績是111,平均GPA是3.9,當時就被嚇尿了。可轉頭仔細想想,111的平均成績就意味著一定有人託福成績低於111分,也有人的GPA低於3.9。斯坦福是我的dream school,如果就因為這樣的統計數據放棄實在不甘心,於是決定大膽嘗試一下。現在看來,我當時的想法是正確的,統計數據都是嚇唬人的,不要被它所嚇倒。統計的只是歷史,但沒有人阻止你去創造未來。

用優勢弱化和彌補自己的劣勢

除了GT成績,我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弱勢是沒有金融相關實習經歷(後來看到越來越多申請的學弟學妹都有相關的經歷)。大二大三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學習專業課,只在一個小券商打了打醬油。後來在Bain的實習也和金融工程沒有什麼關係。

認識到自己的劣勢後,我開始著手思考並計劃如何用自己的優勢來彌補他們。大二大三的自修生活使我這兩年的專業課GPA比較出彩,也算是我硬體條件中的優勢吧。於是我在PS裡面用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專業課來強調數理背景的紮實,通過大三時參加的數模競賽來突出自己在數學模型應用上也有涉獵。

另外在金融工程方面,為了彌補直接相關實習經歷的缺失,一方面,我去選了一門金融工程導論,課外也開始閱讀華爾街日報,同時自學John Hull 那本《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來增加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我和朋友一起參加了工商銀行舉辦的「金融產品創新設計大賽」,從中也收穫了不少知識和經歷。

這兩方面我都在PS中有所描寫,用這些零零碎碎的方面來彌補自己相關實習經歷的缺失,同時也用來突出我對這個專業的興趣和熱愛。(棕櫚大道6月將推出的「文書神器」收錄了Vincent學長的PS。感興趣的同學們可以去棕櫚大道官網www.palmdrive.cn註冊獲得通知。)

接連拿到拒信後做了一個更加大膽的決定

十一月份陸續做完申請後是漫長又痛苦的等offer階段。我收到的第一個消息是牛津的面試,當時大約是一月份已經放寒假在家裡。面試的內容並不是很難,大多是一些基礎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但是我當時特別緊張,英語也說得磕磕巴巴,然後不出意外的就面掛了。

後來又收到哥倫比亞大學的pending。當時在CD論壇上已經看到有人報offer了,於是發郵件給學校詢問情況並獻殷勤,也沒什麼下文。這個時候,已經二月了,有好友已經收到了CMU第一輪offer,自己的心情也開始逐漸焦慮起來。在正月十五傍晚,我正在上網,突然收到一封郵件,一看是斯坦福發來的,打開卻是一份無情的拒信。當時的心情除了絕望只有絕望,大腦一片空白,這個時候已經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申請石沉大海了,而且dream school也把我給拒了。

這個時候我特別不甘心,真的是特別的不甘心,我不想就這麼放棄,於是果斷決定寫一篇argument letter給這個項目的director來表達我對這個決定的不滿和理由。如果不寫,他們不會知道我多麼想去斯坦福,寫了就算沒有用,對我來說也是nothing to lose。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鬥志,那天連晚飯也不吃就坐在電腦前奮筆疾書,父母都被我嚇到了。於是就洋洋灑灑寫了一千多字,把我的PS和我的經歷更清晰地在郵件裡一條條羅列了出來,最後說明如果能去斯坦福對我的意義是多麼重大。寫完直接發給了項目的director,就去睡覺了。

接著3個星期又過去了,大四下學期開學已經三月多了,身邊的同學陸陸續續開始受到大大小小的offer了,這個時候我什麼都沒有,發給斯坦福的郵件也如我所料沒有任何回音,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這段時間早晨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查郵件,這種煎熬的日子一直到了三月中旬,一早醒來,收到了芝加哥的錄取,當時懸著的一顆心終於落下了,總算有學校肯要我了!

慢慢的又過了一周,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是3月19號,一早醒來看到有新郵件,竟然是斯坦福金融數學項目director的回覆!他郵件裡說今年的review process進行的比較慢,所以郵件回的比較晚,接著又說他被我的郵件說服了,現在有一個wait-list,我排在上面十分靠前的位置,問我願不願意來。當時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過了許久我才抑制住自己的心情,給教授回了郵件告訴他我當然接受他們的錄取,一定會去!

凡事不堅持到最後堅決不會放棄

每一次回憶起這件事情我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後來回頭看我的那篇argument letter,其實寫的並不怎麼樣,現在看起來還很幼稚,只是那天晚上的不甘心不放棄讓我寫了這麼一篇東西,並且衝動地直接發給了director。也許並不是我的郵件真正「說服」了他,而是眾多被拒了的申請者中只有我寫了這麼一篇上千字的郵件來argue(所以寫arguement letter的人多了也可能就沒有用了)。於是他記住有這麼一個同學,特別想來斯坦福而且十分用心。後來他們發出offer後,有些人可能拒掉了斯坦福,他們想在補招一兩個人的時候,他想起了有這麼一個小同學,於是就找到了我的郵件。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我也無從得知中間到底是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從我過去的經歷中,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做事一帆風順一步到位的幸運兒,所以我凡事不堅持到最後堅決不會放棄,很多時候,在一段艱難的旅途中,如果你提前下車,那麼就錯過了最後的風景。

選校不一定選「最好」,但一定選「最適合」

3月底,在斯坦福錄取截止日期的前兩天,收到了NYU的錄取。原本不需要思考的事情瞬間變成了艱難的選擇。當初從來沒有設想到的情況發生了,我在斯坦福和NYU中糾結了很久。

NYU毋庸置疑佔據了最好的地理位置,而且項目的課程設計非常合理,Career Service非常到位。從金融工程專業本身來講,個人認為NYU完勝斯坦福。但是對我而言,我更希望在斯坦福漂亮的大校園裡感受留學生活(NYU坐落於擁擠的曼哈頓,沒有真正的校園)。而且斯坦福金融工程課程選擇性比較大,發展的自由度比較高。我也非常期待矽谷濃厚的創業氛圍。可以說我在確定(在NYU基本上就定下來走金融工程這條路)與不確定(在斯坦福將來有多種發展可能性)之間,最後選擇了不確定。

在我心裡,金融工程相關的工作並不是我所設想的職業規劃最終目標。它只是我想學會並掌握的技能之一。它是我職業生涯的開始,但肯定不會是終點。後來事實也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雖然在找實習找工作的過程中曾多次抱怨斯坦福這個項目的career service不給力,但我深深的感激在斯坦福有幸認識到各種各樣不同背景的人,也無時不被創業精神所包圍。正是這樣,如今我有機會被朋友邀請加入棕櫚大道大家庭,分享我的一路經歷。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選校不僅是選擇這個學校的項目,也是選擇你將來的人生和方向,不一定是選擇「最好」的,但一定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最後我想對各位正在申請中的學弟學妹們說:面對困境,要不慌不忙,敢想敢做,主動發現並把握自己的優勢,敢於劍走偏鋒,通過大膽的選擇將這種優勢發揮到極致,何止是申請,人生不也是如此麼?

部分文字摘自 棕櫚大道

歡迎關注我們:

添加微信公眾號ISIGCapital,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請添加微信公眾號ISIGCapital。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或推薦給您的好友。

相關焦點

  • 志在入職高盛摩根亞馬遜谷歌臉書蘋果,重點關注這些預備校​
    就業的話,大家都把目標瞄在一些特定僱主身上,這其中比較出名的不外乎谷歌、臉書、蘋果、高盛、亞馬遜等等。一定不要吊兒郎當,所有的優秀畢業生都想為亞馬遜或摩根大通這類的公司工作。而這些公司的招聘人員幾乎都是被成千上萬的簡歷、郵件、電話所淹沒。以谷歌為例,工作人員看起來非常多,但每年招錄不過 4000 來人,可是投遞簡歷找工作的畢業生百萬之巨,拿到機會的概率可以管窺一斑。
  • 高盛中國即將擴招!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高盛招聘計劃將將會從香港轉移到內地。在高盛,一個毫無經驗的新人第一年就能擁有10W+美金的收入,如果能成為Partner,受益更多。*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不僅如此,高盛還把招聘門檻放寬到了大一大二年級!去年,高盛就開始招募2022屆的Technology學生!
  • 高盛集團2019秋招 & 暑期實習網申均已開啟,搶百萬年薪!
    點擊上圖查看詳情高盛集團,一家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諮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
  • 乾貨 高盛初級分析師的簡歷居然是這個樣子?
    2013年,高盛招收大約2000名分析師,結果收到了4.3萬份簡歷,也即每21.5人中招收一個。事實上,高盛大中華區(北京、上海、香港)的工作申請競爭之激烈,不亞於其它任何地方。我們在領英網(LinkedIn)上梳理了26位高盛大中華區初級員工的簡歷,發現他們都有一些很優秀的共同點。如果你大學畢業後想進高盛做分析師(也就是入門級職位),沒說的,一定要念頂級大學。
  • 誰來晚餐16期 對衝基金經理+高盛投資分析師邀你共進晚餐!
    每個月我們都會邀請不同領域的行業精英,與UniCareer會員分享他們的獨特的成長工作經歷,站在過來人的角度給即將畢業或者剛踏入工作崗位的你一些獨到的見解和建議。(微信客服:UniCareer_Buddy)她是英屬哥倫比亞的高材生,8年資深高盛金融衍生品定價組的工作經歷,是Destressed Product Team的副總裁, 主要負責資產配置以及企業架構重組,定性宏觀事件分析,她的專長是對large cap能源公司重組拆分進行分析提供併購建議。
  • 請拿走這篇高盛實習申請全攻略,不用謝!
    根據很多申請過高盛的小夥伴的經驗分享,從網上申請到接到面試邀請中間大約有1-4周的時間。天線君建議在這段時間裡,大家多看看有關新聞,並且通過一些專業的渠道提升自己的面試技巧和專業技巧(例如來參加Skyline的City Programme呀!)Q:會在哪裡面試?
  • 為了這張高盛Offer,我差點抑鬱
    其實從女神校到Dream Company,我們留學生們要努力的過程還很長,畢竟每年的秋招申請中,石沉大海的簡歷數不勝數。而求職就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你永遠無法預測,簡歷上的一個小錯誤,會在你的求職後期帶來怎樣劇烈的蝴蝶效應。
  • 平均年薪80萬+,今年最火爆的職業:公司金融顧問(CFC)
    、融資及金融規劃等諮詢服務,並獲得直接和間接報酬的從業人員。公司金融顧問國際職業資格認證體系,簡稱CFC認證體系,是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和英國雷丁大學(原牛津大學分校)有史以來首個推出的非英語考核的國際職業資格認證體系。
  • 新加坡斯坦福國際學校面試攻略 必備乾貨
    新加坡斯坦福國際學校面試攻略乾貨溫莎姑娘實戰新加坡斯坦福國際學校面試攻略乾貨
  • 《史丹福大學創業成長課》
    這裡記錄的更多的是我自己的成長過程。 寫這本書的靈感來自於YC創業課程:《如何開始創業》(How To Start A Starup); 2015年春節,我抽出時間開始看這套課程,有收穫當然不必說,實際上更多的是震撼和感動。
  • 職為你來 | 一塊小披薩裡的大學問:慕瑪披薩顧葉挺學長分享會回顧
    2014年5月,「慕瑪披薩」在杭州濱江區成立,主打披薩外送,此後一年,在學長的記憶中,是「最快樂也最痛苦的一段日子」。「你要去從一個原本看似高大上的網際網路行業去做一個傳統的行業,會不會覺得這不都是大叔大姨大媽做的事情嗎?」顧葉挺給自己上的第二課,叫做沉心靜氣。
  • 這哪是高盛的Superday?這分明是紐約豪華一日遊!
    最新消息:GS紐約辦公室這會已經進入了superday的階段了…也就是說,馬上就會有同學拿到高盛2021暑期實習的offer了!Superday是各大投行為Summer Analyst項目進行最後一關面試,通常會在一天的幾個小時內面試幾十甚至上百名面試者,面試後的幾小時或者幾周內就能得知結果。
  • 學長經驗 | Shopee的姐姐們太厲害啦!
    深圳大學學長,目前在Shopee實習,就職於物流部門。 桌布 :學長是怎麼去到Shopee實習的呢? 學長 :有之前在蝦皮實習的同學內推我,加上我Excel用得不錯,很容易就通過面試了。 桌布 :對於師弟師妹有什麼其它建議嗎? 學長 :我看到過一些師弟師妹投的簡歷,好多簡歷都寫了「精通Excel」,但是有的面試問起來,連處理數據遇到過什麼問題都說不出來。
  • 暑期實習 | 高盛 CEO:別把大學暑期浪費在實習
    ——戴威·所羅門,高盛執行長大家周末好。就在一個多禮拜前,投資銀行高盛的 CEO Soloman 所羅門回他的大學母校 Hamilton College 漢密爾頓學院做了一個三人對話(兩個漢密爾頓校友和一個主持人)。
  • 今天斯坦福Msx發Offer了
    一位,GMAT 710,諮詢到民企9年工作經驗,經歷了從諮詢公司到民企的各種變革。另一位,GMAT 740,外企到網際網路8年工作經驗,見識了最前沿科技所帶來的各種創新和機遇。恭喜這兩位行業、經歷、風格都完全不同的同學!如果想要知道他們的故事,請期待我們之後的專訪。
  • 李飛飛:從洗衣妹到斯坦福教授,我是如何成功逆襲的?
    當時美國最大的兩大投資公司——高盛和麥肯錫都給過她工作Offer,但李飛飛均拒絕了。雖然本科學的是物理學,但飛飛卻對藏醫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希望不僅從科學層面,也能從哲學層面,去研究一下這個神秘的領域。毫不猶豫地,她轉身投進了西藏,去進行為期一年的藏藥研究。
  • 職掛雲帆S1E12:從IC到Manager的成長之路
    這一期《職掛雲帆》我們邀請到三位神秘嘉賓,他們身上有著眾多標籤:Google,  AirBnB, Netflix, Yahoo, Stanford
  • 這門史丹福大學自然語言處理經典入門課,我放到B站了
    斯坦福自然語言處理經典入門課程-第一講課程介紹及第二講正則表達式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5374756/斯坦福自然語言處理經典入門課程-第三講編輯距離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5620839/斯坦福自然語言處理經典入門課程-第四講語言模型
  • 體驗|360分鐘,6個行業頂尖精英,全球9大投行(MS,高盛等)8個部門生存實況!
    在2011年,金融行業依然是哈佛畢業生最願意選擇的行業,華爾街企業拿走了這間學校選擇全職工作的畢業生中的17%;在耶魯,14%的2010年畢業生走進了華爾街,這個比例在普林斯頓更高達35.9%。當一個人興致衝衝的描述自己對金融行業的願景的時候,你很難判斷這樣的激情究竟產生自哪裡。是對金融世界的嚮往?還是渴望享受頂級金融世界裡的腦力激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