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實習面試經歷簡述:
2012年在高盛做Commodity Strats暑期實習,2013年在BlackRock做Research暑期實習。
找實習期間投遞簡歷上百份,面試數十次,拒信上百封,offer個位數。
這是我給朋友的startup(棕櫚大道)寫的一篇關於金融工程專業的就業分析,但內容完全適用於金融類(不局限於金融工程)找實習找工作的。
金融工程就業分析
從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金融行業的就業形勢嚴峻了很多,但隨著這幾年的牛市勢頭,也漸漸轉好,不過相比較熱門的IT行業,找到一份好工作還是來之不易的。
首先,金融工程可以就業的方向大致分為:
1)Sellside: Sales& Trading,Equity/FIresearch,IBD
對於中國人來說,S&T和IBD對語言的要求比較高,美國的大投行還比較喜歡招本科生做S&T。所以很多同學都回去亞洲,比如香港,新加坡,做S&T和IBD。相對來說亞洲機會比較多,對英語的要求也相對較低。
2)Quant類
由於語言上對大部分中國人是一個弱勢,所以如果想留在美國的話,quant類的工作對於中國人來說機會比較多,這裡的quant是比較廣義的quant,包括投行的deskquant,trading firm的quant/algotrading,hedge fund的quantresearch/trading,以及risk quant等對數學、概率統計和編程水平有一定要求的職位。
大部分金融工程的項目都是一到兩年的項目,不會涉及到很深很難的數理知識,所以有很多真正做model的純quant職位,尤其是知名hedgefund的quant research一般都會去招理科的phd還有那些數學/物理/計算機的金牌選手。對於大部分金融工程畢業的同學,如果是想找非常非常technical的quant職位,會面臨著與phd們的激烈競爭。
3)Buyside, Asset Management
大部分的buysidefirm一般不怎麼找沒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但是今年來也有一些公司開始漸漸的有analystprogram,開始招一些剛剛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比如Blackrock。Buyside的核心前臺職位還是PortfolioManager和對應的Researcher,前者要求對市場比較了解,後者則類似quant,對technical skills要求更多。
就業地區分布:
1)紐約:毫無疑問,這裡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大多數的國際投行總部都在紐約,眾多的HedgeFund,tradingfirm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金融相關機構也都在此聚集。可以說,紐約是美國金融類工作最集中,機會最多的地點,在紐約的學校佔盡了地利的優勢。基本上,金融的各類就業方向都可以在紐約有眾多相對應的公司。
2)芝加哥:美國第二大trading firm和hedge fund的聚集地。因為CME(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這裡,大多做大宗商品的tradingfirm都設立在芝加哥或有分部。在這裡找工作以trading/algotrading/quant為主。
3)其他大城市:也會有一些金融公司的分部,或者少數hedgefund, trading firm。比如波士頓,舊金山地區等等,雖然也有機會,但是相比紐約芝加哥略少。
4)香港:亞洲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很多留學生的選擇,各類金融機構都有分部,本土也有些小金融公司,但是從事的業務和部門種類上來看,沒有美國繁多。
如何準備
1. 硬體:對於金融工程的畢業生,尤其是想做quant的同學。打好理科基礎是必不可少的。數學,概率統計,編程,金融知識,市場知識,這五塊缺一不可。不一定每一方面都特變突出,但是哪一方面也不能特別的弱勢。筆者在多次quant面試中,這五個知識點的內容被問過數次,任何一方面如果有欠缺,面試往往就會掛掉。有時面試官甚至會讓你為自己對這幾個知識點的了解排個序,然後問你自己認為最擅長的兩個知識點的內容。所以準備的策略就是,首先要保證每一方面都覆蓋,都要有所了解,其次,比較深入的準備其中的一到兩個知識點,發展自己的強項。
對於想做S&T的同學,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市場,知道金融市場上正在發生的是什麼,並且有自己的見解,大多數時候面試官所問的關於市場的問題並沒有一個唯一的答案,比如最常見的幾個問題是,給你一百萬美金你現在怎麼去投資;目前市場上在發生些什麼;能不能給我選個股並闡述理由。這些就沒有標準答案,面試官想看的是你究竟有沒有在關注市場的動向,在了解市場的同時你有沒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你的邏輯和表達能力怎麼樣。這些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只要你邏輯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具體準備方式:
· 學好專業課,打好基礎
· 反覆閱讀面試書(見本文最後的推薦列表)
· 去Glassdoor搜索對應公司的面試真題
· 閱讀Bloomberg/wallstreet journal之類讀物,了解市場(至少面試前要做好功課)
2. 軟體:第一是語言,也是大部分中國人都有的一個弱項。首先面試最關鍵的一點是交流,如果面試官覺得無法與這個人交流,那肯定是無法通過的。當然,也不是要求英語說的非常好非常native,原則上只要比較流利,不會讓面試官覺得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就可以。這一點可以利用在學校裡各種各樣的活動和networking的機會來練習口語。第二是個人性格,大部分公司招人很看重的一點就是這個人是不是fit,這個fit往往就是說組裡的人願不願意和你每天在一起工作,是不是覺得你能和公司裡的同事融洽相處。在面試的時候,你往往要快速的找到讓面試官覺得輕鬆的溝通方式,如果整個面試下來非常冷場和尷尬,那麼很有可能使面試官不願意和你在同一個組工作,他自然也不會給你很高的評價。筆者在工作之後,與公司裡老闆和同事聊到這個話題時,他們也說到,在終面的時候,大部分的technicalskills水平其實都差不多,他們更多的是看和面試者的交流溝通是不是沒有障礙,和這個人將來一起工作會不會好相處。
具體準備方式:
· 準備好常見的Behaviouralquestions,至少可以流利的「講故事」
· 準備好簡歷上的每一段經歷
· 平時多練英語
· 注意自己說話時的表情和肢體語言
找工作實習的渠道
可以在美國校園招聘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通過學校的就業中心(CareerCenter),就金融工程來說,大部分的投行,知名Hedgefund和tradingfirm都會去他們的目標學校舉行宣講會和校園招聘,往往公司裡都會有很多這些目標學校的校友們。有些公司就算不會親自到學校去,也會把職位信息貼到就業中心的網站上。可以說,通過學校就業中心申請的工作,大部分都是靠譜的,回復率也是相對而言最高的。
建議:多去宣講會,和公司裡的人,尤其是校友多networking,了解想知道的職位信息。每隔幾天就刷一下就業中心的Job posts,有新的何時的職位就立即投簡歷。
除了通過就業中心之外,可以在公司網站上進行網申,就金融工程來說,很多大投行在香港新加坡的職位都不會來校園直接招人的,都是要自己在官網上進行申請的。另外有些公司如果並沒有在你的學校就業中心貼出職位的話,那就去他們的網站申請。對於一些小公司,更是這樣。這種方式回復率比就業中心稍微低一點,但如果你的背景非常強,簡歷非常漂亮,那也會收穫很多面試的。
建議:廣撒網,多去爭取面試爭取更多的機會。
除了以上兩種方式之外,還可以通過linkedin,獵頭和校友或朋友推薦等方式來找。雖然都有很多成功案例,但是和上面兩種相比,如果是沒有工作經驗的校園招聘,這些方式在金融行業中往往成功率相對較低。不過這也是海投簡歷的一種方式。儘量爭取更多的機會,在不斷的面試中總結經驗和教訓。
推薦書籍
Quant主要面試書籍:
A Practical Guide toQuantitative Finance Interviews
Heard on the Street
Quant Job Interview -Questions and Answers
其他相對不Technical面試書籍:
Vault Guide to FinanceInterviews
Vault Guide for QuantFinance Interviews
附:
Vincent的Stanford申請經歷
申請斯坦福是一個大膽的決定
我不是考試達人,英語成績也並不出色。託福考了多次才考上100,最後以託福105,GRE1380的成績進行申請。申請時看到斯坦福網站上公布這個項目的平均託福成績是111,平均GPA是3.9,當時就被嚇尿了。可轉頭仔細想想,111的平均成績就意味著一定有人託福成績低於111分,也有人的GPA低於3.9。斯坦福是我的dream school,如果就因為這樣的統計數據放棄實在不甘心,於是決定大膽嘗試一下。現在看來,我當時的想法是正確的,統計數據都是嚇唬人的,不要被它所嚇倒。統計的只是歷史,但沒有人阻止你去創造未來。
用優勢弱化和彌補自己的劣勢
除了GT成績,我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弱勢是沒有金融相關實習經歷(後來看到越來越多申請的學弟學妹都有相關的經歷)。大二大三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學習專業課,只在一個小券商打了打醬油。後來在Bain的實習也和金融工程沒有什麼關係。
認識到自己的劣勢後,我開始著手思考並計劃如何用自己的優勢來彌補他們。大二大三的自修生活使我這兩年的專業課GPA比較出彩,也算是我硬體條件中的優勢吧。於是我在PS裡面用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專業課來強調數理背景的紮實,通過大三時參加的數模競賽來突出自己在數學模型應用上也有涉獵。
另外在金融工程方面,為了彌補直接相關實習經歷的缺失,一方面,我去選了一門金融工程導論,課外也開始閱讀華爾街日報,同時自學John Hull 那本《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來增加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我和朋友一起參加了工商銀行舉辦的「金融產品創新設計大賽」,從中也收穫了不少知識和經歷。
這兩方面我都在PS中有所描寫,用這些零零碎碎的方面來彌補自己相關實習經歷的缺失,同時也用來突出我對這個專業的興趣和熱愛。(棕櫚大道6月將推出的「文書神器」收錄了Vincent學長的PS。感興趣的同學們可以去棕櫚大道官網www.palmdrive.cn註冊獲得通知。)
接連拿到拒信後做了一個更加大膽的決定
十一月份陸續做完申請後是漫長又痛苦的等offer階段。我收到的第一個消息是牛津的面試,當時大約是一月份已經放寒假在家裡。面試的內容並不是很難,大多是一些基礎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但是我當時特別緊張,英語也說得磕磕巴巴,然後不出意外的就面掛了。
後來又收到哥倫比亞大學的pending。當時在CD論壇上已經看到有人報offer了,於是發郵件給學校詢問情況並獻殷勤,也沒什麼下文。這個時候,已經二月了,有好友已經收到了CMU第一輪offer,自己的心情也開始逐漸焦慮起來。在正月十五傍晚,我正在上網,突然收到一封郵件,一看是斯坦福發來的,打開卻是一份無情的拒信。當時的心情除了絕望只有絕望,大腦一片空白,這個時候已經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申請石沉大海了,而且dream school也把我給拒了。
這個時候我特別不甘心,真的是特別的不甘心,我不想就這麼放棄,於是果斷決定寫一篇argument letter給這個項目的director來表達我對這個決定的不滿和理由。如果不寫,他們不會知道我多麼想去斯坦福,寫了就算沒有用,對我來說也是nothing to lose。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鬥志,那天連晚飯也不吃就坐在電腦前奮筆疾書,父母都被我嚇到了。於是就洋洋灑灑寫了一千多字,把我的PS和我的經歷更清晰地在郵件裡一條條羅列了出來,最後說明如果能去斯坦福對我的意義是多麼重大。寫完直接發給了項目的director,就去睡覺了。
接著3個星期又過去了,大四下學期開學已經三月多了,身邊的同學陸陸續續開始受到大大小小的offer了,這個時候我什麼都沒有,發給斯坦福的郵件也如我所料沒有任何回音,每天都過得渾渾噩噩。這段時間早晨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查郵件,這種煎熬的日子一直到了三月中旬,一早醒來,收到了芝加哥的錄取,當時懸著的一顆心終於落下了,總算有學校肯要我了!
慢慢的又過了一周,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是3月19號,一早醒來看到有新郵件,竟然是斯坦福金融數學項目director的回覆!他郵件裡說今年的review process進行的比較慢,所以郵件回的比較晚,接著又說他被我的郵件說服了,現在有一個wait-list,我排在上面十分靠前的位置,問我願不願意來。當時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過了許久我才抑制住自己的心情,給教授回了郵件告訴他我當然接受他們的錄取,一定會去!
凡事不堅持到最後堅決不會放棄
每一次回憶起這件事情我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後來回頭看我的那篇argument letter,其實寫的並不怎麼樣,現在看起來還很幼稚,只是那天晚上的不甘心不放棄讓我寫了這麼一篇東西,並且衝動地直接發給了director。也許並不是我的郵件真正「說服」了他,而是眾多被拒了的申請者中只有我寫了這麼一篇上千字的郵件來argue(所以寫arguement letter的人多了也可能就沒有用了)。於是他記住有這麼一個同學,特別想來斯坦福而且十分用心。後來他們發出offer後,有些人可能拒掉了斯坦福,他們想在補招一兩個人的時候,他想起了有這麼一個小同學,於是就找到了我的郵件。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我也無從得知中間到底是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從我過去的經歷中,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做事一帆風順一步到位的幸運兒,所以我凡事不堅持到最後堅決不會放棄,很多時候,在一段艱難的旅途中,如果你提前下車,那麼就錯過了最後的風景。
選校不一定選「最好」,但一定選「最適合」
3月底,在斯坦福錄取截止日期的前兩天,收到了NYU的錄取。原本不需要思考的事情瞬間變成了艱難的選擇。當初從來沒有設想到的情況發生了,我在斯坦福和NYU中糾結了很久。
NYU毋庸置疑佔據了最好的地理位置,而且項目的課程設計非常合理,Career Service非常到位。從金融工程專業本身來講,個人認為NYU完勝斯坦福。但是對我而言,我更希望在斯坦福漂亮的大校園裡感受留學生活(NYU坐落於擁擠的曼哈頓,沒有真正的校園)。而且斯坦福金融工程課程選擇性比較大,發展的自由度比較高。我也非常期待矽谷濃厚的創業氛圍。可以說我在確定(在NYU基本上就定下來走金融工程這條路)與不確定(在斯坦福將來有多種發展可能性)之間,最後選擇了不確定。
在我心裡,金融工程相關的工作並不是我所設想的職業規劃最終目標。它只是我想學會並掌握的技能之一。它是我職業生涯的開始,但肯定不會是終點。後來事實也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雖然在找實習找工作的過程中曾多次抱怨斯坦福這個項目的career service不給力,但我深深的感激在斯坦福有幸認識到各種各樣不同背景的人,也無時不被創業精神所包圍。正是這樣,如今我有機會被朋友邀請加入棕櫚大道大家庭,分享我的一路經歷。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選校不僅是選擇這個學校的項目,也是選擇你將來的人生和方向,不一定是選擇「最好」的,但一定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最後我想對各位正在申請中的學弟學妹們說:面對困境,要不慌不忙,敢想敢做,主動發現並把握自己的優勢,敢於劍走偏鋒,通過大膽的選擇將這種優勢發揮到極致,何止是申請,人生不也是如此麼?
部分文字摘自 棕櫚大道
歡迎關注我們:
添加微信公眾號ISIGCapital,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請添加微信公眾號ISIGCapital。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或推薦給您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