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入職體檢是求職時的必要環節。而在求職高峰季,被多家用人單位錄用並要求在短時間內重複體檢的求職者不在少數。有求職者向記者訴苦: 「花錢遭罪又浪費醫療資源,為何體檢報告不能共享?」
短時間內重複體檢是否對健康會造成影響,這是一個專業的醫學問題,需要由專業人士加以探討,在此暫不討論。然而毫無疑問,對求職者甚至用人單位而言,這確實是一種折騰。在醫療成本越來越高的當下,對那些還沒有收入的初次求職者比如大學畢業生而言,這是十分現實的經濟負擔,以及十分有可能的浪費:求職者和用人單位都清楚,檢了也不一定被錄取,錄取了體檢費也未必會由單位給予補償。可是為了求職就業,大家只能明知是浪費, 也要掏腰包。 如此一來,本來就不低的求職成本很難降下來,對於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繁榮而言,這實在算不上什麼利好。
即便是企業,也未必能從反覆體檢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人才和美譽度。試想,當一個求職者把近期的入職體檢交上去被駁回之後,其應聘單位人力資源管理的機械和呆板,必定已經深入到求職者內心深處。企業的招聘風格是其形象的橋頭堡,那些未能就職的求職者的個人印象匯集起來,對於企業最終的社會形象的影響不可忽視。即便是那些成功入職者,也未必不會因此在心裡給東家打一個差評。這種差評,有可能會轉化為未來企業管理中的負面成本。因為從心理學上講,這種不良的第一印象對於勞動關係的穩定已經構成了潛在的動搖。
所以體檢報告應當共享。除非是招聘崗位對體檢項目有特殊要求,否則看不出有什麼理由需要短時間內反覆體檢。然而體檢報告畢竟是具有一定隱私性質的個人信息,並不適宜在某一公共平臺內儲存以供企業調用。那樣一來,必然存在信息洩露的風險。又由於涉及到應聘者授權查詢、招聘單位申請查詢、相關機構審核的必要流程,操作勢必比較麻煩,也必然降低了人力資源市場的效率。因此,比較合理的方法,應該是由人力資源市場主管部門邀請醫學專家組成專門機構,按照分項目的方式,給出各項入職體檢項目的有效期。 這樣一來,在有效期內的項目就不必重複體檢,只需要對過期項目進行復檢。找工作的人成本降低了,招人的單位效率提高了,實在是兩全其美。
如果要把這項工作做得再細緻一點,還可以根據不同的行業,給出入職體檢的建議項目清單。這樣做既能避免過度體檢,也能避免體檢效用的不足。能夠既讓求職者在求職體檢時有據可依,又讓用人單位得到身體條件合格的勞動者,不失為可行性較高的可以考慮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