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我什麼都不想做,期間幾次打開秀米、打開135,想寫寫東西,追逐初心——分享生活,留住感動。但都是「欲言又止」關掉網頁又重複著每天刷刷劇,玩玩手機,打打遊戲這樣敷衍的生活。
現在開學也三四天了,因為學校安排前四周實習,但是又得自己找,可是哪裡有這麼容易找到一家可以讓你只實習一個月的公司,綜合各方面原因,和大多數同學一樣,我也就沒去實習了,可又不想這麼快找指導老師開始做畢業設計,所以就天天在宿舍過著鹹魚的生活。
看著周圍這麼多同學在準備二戰考研,有時又會讓自己陷入思考。我為什麼沒有選擇考研?幾年後的我會不會為此後悔?從小到大成績也還算可以,大學四年不掛科的成就也已達成,上學期甚至最低的科目都有89分。似乎看起來我真的挺適合再繼續學習的。我爸也想讓我明年考研,可我就是不願意這樣。
當初,因為從小就有喜歡拆、裝、修理東西的興趣愛好,便選擇了機械專業,並沒有考慮將來工作的事(當然現在我知道這個專業,工作非常容易找,就業不用擔心)父母極力推薦的學醫和做老師都沒有考慮。
之前,看到過知乎上的一篇文章,大致內容就是說在我們這個人情社會,學醫,當老師,考律師是如何有利於自身或家人以致親朋好友。有個網友的評論是認同作者的觀點,並且說自己是學機械的,說學機械好不了家人好不了自己還很辛苦,學好機械只有利於國家....
當時我並看不懂,當然現在也不是很懂,但是隱隱約約可以感受到其表達的意思,很多東西都是這樣,慢慢就懂了,一開始理解不了的東西,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也就都清楚了。加之這個寒假的切身經歷,有熟人,熟人辦事有多靠譜,有多方便。
也可謂「馬太效應」強者俞強,弱者俞弱。不禁會想起前段時間弄得滿城風雨的咪蒙,其富滿爭議的文章《一個寒門狀元之死》。且不論內容有多少文學渲染,個人認為所述故事很現實。因文章爭議處較多在這就不再多言,有興趣的自己搜搜應該還能找到這篇文章。
跟從內心的選擇吧,或許往後,你只有求於人,全當為自己現在的任性,付出點代價吧。
想想前幾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大國重器」以及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的概念,好像確實都和我們專業切身相關,如此只能苟同那位網友的觀點,安慰自己,罷了。
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