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周在深圳為一群中高階主管做卡內基經理人領導的三天訓練,第三天早上的主題是主管如何培養人才,其中一個特別有效的辦法就是授權部屬全權負責一個重要的工作項目,以培養部屬自行溝通協調,與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在做總結時,其中一位臺借副總提出質疑,她認為授權就是要部屬負責工作的成敗,但卡內基的學員手冊卻說:「如果失敗,後果由主管承擔。」
我思考了一下,就回應:「你說的也沒錯,但部屬只要為成功負責,不需要為失敗負責,不然沒有人敢接新的工作任務。」大家就開始討論培養人才有多麼不容易,成功了部屬居功,失敗了主管背黑鍋,過程中還需要不斷關心他需要什麼協助,卻又不能干涉部屬的作法,才能培養他獨立作業的能力與態度。
這就讓我想到,我們想當主管的動機是什麼?為了更高的薪資?還是更有權力?坦白說,我自己當了這麼多年的主管、也訓練了無數的主管,經驗告訴我,當主管絕對是苦差事,跟部屬關係太好就無法有效督導他們,跟部屬太有距離就無法跟他們建立信任,要求太嚴部屬就會覺得不如歸去,要求太松自己就會累到覺得不如歸去…
所以說,你為什麼還要當主管?
我很喜歡看電影,也會陪我的小孩一起看電影,其中看過一部較冷門的卡通片「約瑟傳說:夢境之王」(Joseph: King of Dreams),是「埃及王子」的前傳。電影的主角就是聖經創世紀裡的約瑟,他是老么,聰明又俊美,深得爸爸的寵愛,但他很白目,跟幾位哥哥說,夢到他們都跪拜在他面前,又跟他們說夢到自己是最亮的星星、哥哥們卻是圍繞他的小星星,讓幾位哥哥怒火中燒,在一次出門辦事時,把小弟賣給奴隸販子,回家卻騙爸爸小弟被狼吃了。
約瑟在埃及做奴隸,深受主人器重,卻因得罪了主人太太而被汙賴下監獄,又因為幫同被關的埃及官員準確的解夢,而被埃及法老王注意,因為法老每晚都做同樣的夢,卻沒有人能幫他解釋而很苦惱,約瑟成功的幫法老解夢,深得法老的信任,所以被任命為埃及宰相。
原來法老的夢就是埃及有七個豐收年,約瑟就在全國廣建穀倉,囤積多餘的穀物,緊接著埃及又面臨七個饑荒年,約瑟就打開這些穀倉,將糧食賣給百姓。
約瑟老家也在鬧饑荒,大家族上百人都快餓死了,聽說埃及有糧賣,他的哥哥們就奉命帶銀子去買糧,當約瑟在埃及遇見幾位哥哥,如多年的夢境一樣跪在自己面前時,哥哥們卻不認得他了。約瑟心裡很糾結,也著實整了哥哥們一番,最後還是選擇原諒他們,並把全家接來埃及住,也跟最愛的爸爸重新團聚了。
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
當主管會經歷很多困難與試煉,如同約瑟一樣,被同事誤解、排擠、甚至陷害,也可能被老闆錯怪,同時被部屬埋怨,有時真的會覺得不如歸去。
但最終約瑟選擇了原諒害他的哥哥們,因為他相信,自己的苦難是因為要成就上帝給他的使命,就是要成為一位拯救自己全家免於餓死,也救了埃及百姓的領袖。
日本企管專家山村真二曾說,衡量一位主管是否成功,有三個衡量指標,就是某些(不是全部)部屬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