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們獨特的青年話語體系,也是Z世代的娛樂細胞和敏感。他們處於在一個社會集中轉型的變革期內,處事方式和興趣愛好,都和前浪有了極大分野。
騰訊QQ和城市畫報聯合發布的《95後興趣報告》顯示,85%的95後都願意為興趣花錢,他們見多識廣,樂於分享。
福布斯一篇報導裡也指出,出生於1997年至2012年之間的年輕世代,比起上一代人更加「有野心但不貪婪、無畏但不傲慢」。
2008年以前,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讓整個社會處於爬坡和陡進的光芒裡,即使是2014年前後世界經濟增速放緩,最讓人恐懼的「軟著陸」也始終沒有到來。青年人搭上了科技和網際網路的順風車,在一個機遇和風口並存的時代,向個性和自由招手呼喊。
前浪的固有經驗和上升通道逐漸失效,更多的後浪們開始自我定義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鋒芒畢露」是他們的特權,「野心」也要在綻放奪目的光彩。
於是,女團創始人們以大聲撐腰為榮,為陳卓璇這樣「野心張揚」的女孩驕傲,他們不喜歡佛系和鹹魚的狀態,而是要求一個「我得到我應該得到」的公平世代。
我們重新聚焦這群年輕的女孩,為什麼她們這麼敢說呢。
美國分析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女團節目少女的成長周期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對年輕的女孩來說,脫離其他女孩常規人生歷程,生活在聚光燈和鏡頭下,容易產生「不安定和迷茫感」。
而第二階段,就是表現為「親密與孤獨的衝突」。在系統訓練後,她們的技能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完善,熱衷表現自己是這個階段的一大特徵。生動的身體表現和流露的情感,,為自己積累了社會辨識度,也在自我形象的認知上,擁有了敢於正視自身的不足和優勢的自信。
第三階段是定型期,與創始人們的關係、與隊內成員的關係已經達到了高度的親密。女團節目中少女成長的歷程對於青春期的觀眾,具有一種親和力,體現了一種情感共勉和感同身受。
而第二階段的這種自信和野心的外露,很像陳卓璇目前表現出來的對第一的渴望。
這是女團學員們不斷根據自身的發展,尋找準確表達自我風格的適配過程。青春期少女的拒絕盲從、對成功的渴望和真實表達,在這一階段得到凸顯。
對95後、00後這批女孩來說,「愛美食」可以做吃播博主,「愛畫畫」能成B站大觸,小愛豆和網紅的普遍性和職業化,社會和經濟環境的相對寬鬆,舞臺和夢想,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在年輕一代不斷成長、社會職業更多元化、女性更加獨立的後浪時代裡,當我們在聽到「想做女團、想當第一」時,對夢想的寬容和讚許,也要像聽到吃飯睡覺打豆豆那樣視若平常。或者,也耐下性子,看看那些野心背後的腳踏實地和細緻規劃。
實際上,體面和禮貌,這種對女性價值的淺層判定,ok但不實用,而以陳卓璇為代表的野心和爭取,是年輕女孩們突破膽怯、用真實和勇氣,去和這個世界較量的深層角力。而後浪的敢說能做,才會有可能衝擊現有的邊界和框架,開創出網生一代的社會藍圖。
畢竟,不是誰都有勇氣撕資源、cue金主,懟教練。他們只不過在尋求一個更公平、更自洽的生存環境。
而我們,應該為這種野心和力量而大聲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