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POPEYE》的木下孝浩,能適應 UNIQLO 的新工作嗎?

2021-02-25 NOWRE

早在今年 1 月宣布辭去《POPEYE》主編職位的木下孝浩,終於在這個月初找到了新工作。根據迅銷集團 5 月 1 號的公告,木下孝浩正式加入 UNIQLO,負責品牌的整體創意傳播。聽起來有點虛?展開來說,他將管理所有和品牌營銷、創意相關的內容,包括廣告資訊、品牌推廣、店鋪傳播,甚至是產品設計…工作內容之多、責任之重大,一點不比當一本雜誌的主編輕鬆。

(圖片來演:Rappler)

為了讓 UNIQLO 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全球品牌,信息編輯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木下先生在《POPEYE》工作的時候已經觸動了全世界,現在他來到 UNIQLO,我希望他能夠塑造並向世界傳達日本積極的一面,也能把世界其它地方的積極面傳遞給日本人」迅銷集團董事長、總裁兼 CEO 柳井正在聲明中說。

木下孝浩 (圖片來源:Google)

也許在剛剛得知這個人事變動的消息時,多少有些 「出乎意料」,一個在媒體圈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的資深編輯,從來都是站在上帝視角對品牌 「指手畫腳」 的角色,現在卻加入了從前的 「被評判對象」陣營,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像是一下子從評委變成參賽者。不過擁有很強包容性的時尚圈發生什麼都不奇怪… 

 木下孝浩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Mayte Allende(圖片來源:Marias Bag)

前 《WWD》 時尚總監 Mayte Allende 用 15 年的媒體經驗積累了在旁人看來已經是大師級別的時尚智慧,「不誇張地說,沒有一個我不知道的品牌或者是我沒有看過的 Collection,我已經洞悉一切!」 Allende 笑著對 《VOGUE》 說。去年年底,她離開 《WWD》 加入紐約時裝品牌 Bande Noir,擔任創意總監一職

Mayte Allende 在 Bande Noir 的作品 (圖片來源:WWD)

憑著自己在時尚媒體積累到的一切,Allende 很快為 Bande Noir 樹立了一個目標——在消費者的 「購買慾」 和 「負擔能力」 間尋找巧妙的平衡點,「作為曾經的 Fashion Editor,我是一個非常精明的購買者,現在很多人不會去買設計師品牌,直到它們開始打折;在打折前,Zara 和 H&M 還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我真的想探索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地帶。」

Stephen Chi 和 Capucine Safyurtlu (圖片來源:SONIASIEFF)

同樣是去年年底,為了提升品牌的形象,Stella Luna (高端時尚鞋履品牌)執行長 Stephen Chi 任命了品牌的首位創意總監 Capucine Safyurtlu,她是 Numéro 和 VOGUE 法國版的前任時尚編輯。在談到為什麼做了這個選擇的時候,Stephen Chi 說:「知道 Safyurtlu 有一段時間了,我認為她可以勝任,尤其因為她沒有任何鞋履設計的背景。專職的鞋履設計師大都會以相同的方式思考問題,有一種思維定勢的限制,但我想要選擇的是一個品味非凡、成功、聰明並且能為 Stella Luna 注入全新眼光和活力的人。

Safyurtlu 就是 Stephen Chi 口中的那個最合適的選擇

而對於 Safyurtlu 來說,她也剛好在尋找時尚編輯之外的全新挑戰,「我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是基於創意和內容而展開的編輯工作,我知道應該怎麼做編輯,並且對於想要的東西有強烈的感覺,但時間一長,這真的有點無聊」 Safyurtlu 承認。作為時尚編輯,時尚行業的商業層面越來越吸引她的注意,所以才有了這次 「轉型」。

「香菸」 鞋跟系列 (以上圖片來源:yoyokulala)

事實證明,Safyurtlu 的編輯視角確實更容易和消費者產生共鳴。Barneys New York 女鞋部 VP 和 DMM James Newell 說:「Safyurtlu 的第一個系列就得到了很好的反響,她帶來了一些原本不屬於鞋子的元素,事實證明,消費者對她詮釋的性感、前衛和天馬行空都很買帳。」

Helmut Lang 「轉型」 的重要操盤者 Isabella Burley (圖片來源:men『s uno)

如果說以上兩個從 Fashion Editor 轉行到品牌工作的案例比較小眾的話,那 Isabella Burley 去年年初成為 Helmut Lang 首位常駐編輯(Editor in Residence)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她也是 DAZED 的現任主編(在加入 Helmut Lang 之後,繼續在 DAZED 工作)。正是在 Burley 的極力推薦下,Hood By Air 的創始人 Shayne Oliver 才成為了 Helmut Lang 的常駐設計師(Designer in Residence)。

左:Shayne Oliver/右:日本小網紅 226

之後的事不用我說你也知道了,他倆共同為這個曾經輝煌但在 Helmut Lang 先生離開後有些 「一蹶不振」 的品牌帶來了煥然一新的面貌,除了復刻 Helmut Lang 先生的經典設計之外,還展開了包括 「Taxi Driver」、藝術家聯名在內的膠囊系列,以及作出讓 Kanye West 甘當群模的超高討論度廣告大片,用一系列當下時髦的操作,擁抱 Z 世代。

看清 「群模」 Kanye 了嘛? (圖片來源:Helmut Lang)

Helmut Lang 方面在宣布對 Burley 的任命時就表示,「Helmut Lang 是一家具有開創精神的公司,我們正在找回大膽的傳統。希望 Isabella Burley 能帶著編輯敏銳的眼光和積累的創意界人脈影響品牌所有人。」 現在來看,Helmut Lang 近一年的表現足以證明這個人事任命是很有成效的,至少讓低調了一陣子的品牌重回大眾視野。 

當然,從編輯到品牌的工作,雖然不算是徹頭徹尾的轉行,但所持立場、工作方式難免會和以前有比較大的差距… 

 這樣的 「轉型」 真的會有 「隔行如隔山」 的感覺嗎? 

Fashion Editor 的閱歷確實能為前任編輯們去到品牌後的工作展開帶來一些優勢,比如宏觀層面上對行業的了解、對消費者喜好的掌握,以及不受單一品牌局限的寬廣眼界等方面,但凡事總有兩面,也會出現因為媒體和品牌持有的不同立場而導致的實際落差。 

曾經在國際潮流媒體工作八年以上的 X,除了編輯內容、商業合作內容的開發外,還負責部分紙本雜誌的內容,可以說擁有相當豐富的媒體從業經驗。不過前年 X 正式加入品牌方,「品牌跟媒體其實有很大的不同。品牌看到的事情很單一,但是背後的意義與思考的過程是非常複雜的,包含了溝通的群體、轉化的問題、銷售量的考量,以及如何準確與總部溝通協調,到最後的落地執行,如何透過不同的渠道媒介講故事給消費者,」 X 解釋道,「相較而言,媒體編輯的思考模式就偏向內容,不能單一,必須是很廣義並且以面的方向去思考,怎麼做好有趣的內容,內容是否需要帶流量還是單純為了創意而做,甚至需要思考不同品牌之間的新聞點,或是如何找到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品牌的推廣方式。」 

簡單來說,媒體在報導一件單品的時候,需要考量的是怎麼才能找到消費者喜歡的方式;但是品牌需要找到能夠強化品牌形象的方式,可能有時候消費者喜歡的方式並非是品牌能夠做的。 

在《灌籃》和《URBAN》擁有將近 6 年工作經驗的 RawB 目前在 VANS 工作,曾經的編輯經驗對他尋找消費者需求和品牌需求之間的平衡是很有幫助的,「我一直還是秉承著內容為王的理念,無論在媒體還是品牌工作,能夠產出吸引消費者的內容,並帶給他們不同感官的刺激和體驗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剛開始轉型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編輯情懷,但當你真正融入之後,考慮問題的方式也會改變。」 

除此之外,在媒體和品牌工作的不同之處還體現在工作流程和溝通上,「媒體工作時很多時候都是單兵作戰,但到了品牌公司就越發突顯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因為需要很多跨部門的溝通和協調。」 RawB 說。

木下孝浩在《POPEYE》任內的最後一本,主題是《初次見面,東京》

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兩位 「過來人」 也跟我們分享了對於木下孝浩離開《POPEYE》去到 UNIQLO 的一些見解。

X 提到的《POPEYE》 為商業考量做的 Olive 別冊 (以上圖片來源:《POPEYE》)

過去幾年由於頻頻出現實體雜誌停刊、高層人士變動的現象,引發很多人大聲宣揚 「雜誌末日」 的來臨,甚至覺得木下離開《POPEYE》意味著雜誌競爭力的進一步弱化,不過 X 卻持有不一樣的態度:「其實木下離開是因為對《POPEYE》的模式產生了倦怠,就像拿出過去 1982 年誕生的女性雜誌《Olive》作為別冊只為了廣告需求而打造,《POPEYE》也難免出現了更多商業導向的問題。」 但商業化並不代表實體雜誌的世界末日,「每年都有全新的紙質雜誌推出,很多內容以及編輯角度都非常有趣」。

NIGO® 加入 UNIQLO 擔任 UT 創意總監 (圖片來源:ASIAONE)

從 UNIQLO 和迅銷集團的角度來看,它近些年確實在推進品牌全球化發展上下足了力氣,不管是挖來前 Wieden+Kennedy(W+K)全球創意總監、合伙人 John C Jay,還是找到潮流教父 NIGO® 擔任 UT 的創意總監,或者和 J.W. Anderson、Lemaire、Tomas Waier 帶來聯乘系列,都是穩步為從 「打底衫」 品牌向全球性 LifeWear 服裝品牌轉變所作出的努力。「UNIQLO 缺乏完整介紹系列的能力,這也是目前許多品牌在開始改變的方向。以前品牌需要媒體報導,但現在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尋求打破傳統方式的全新說故事方法,以及如何讓消費者在越來越片段化吸收的世代裡得到用戶產生內容(UGC)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創意溝通,聘請有實力的主編成為 CCO(Chief Content Officer)是未來的趨勢。」 看來 X 對於木下孝浩的 「轉型」 抱有相當大的期待。 

同樣持有樂觀態度還有 RawB,「我很喜歡看《POPEYE》,感覺木下去到 UNIQLO 之後會為品牌帶來一些更好的變化,他對於品牌的個人理解和對於整個行業的理解都會是 UNIQLO 有用的財富,相信會有更多特別的 Campaign 會隨著他的加入而被開發出來。」

《POPEYE》創刊號 (圖片來源:Buyee)

記得 《POPEYE》創刊之初,City Boys 指的是美國西海岸的年輕男孩們,《POPEYE》正是為了向大家科普他們的穿衣打扮和生活方式而誕生的。但在木下孝浩正式接手後,他把 City Boys 定義為:不論外表,而是紳士禮貌又有上進心的男生,City Boys 代表的是一種更豐富的精神內核和生活方式,是心目中追求的一個理想的自己,甚至與穿著和居住無關,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和要有愛心。不管是什麼年紀,只要擁有這種精神,誰都是硬核的 City Boy。

穿衣也很有型的木下孝浩 (圖片來源:le21me)

毫無疑問,木下孝浩用自己任內的每本《POPEYE》向讀者講述著擁有 City Boys 內核的故事。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踐行了 City Boys 的品格,撇開極具辨識度的服飾搭配外,木下堅持不用智慧型手機,也曾經發下豪言不會讓《POPEYE》數位化的理念就特別忠於自己的內心。「創造潮流,但不盲目追隨」 變成他身上難以抹掉的標籤。

UNIQLO 2018 SS (圖片來源:Lemon GreenTea)

這一點其實和 UNIQLO 非常相似,不管外面的潮流風向刮往裡原宿、搖滾、暗黑、嘻哈,還是來自各種快時尚品牌的爆款趨勢等等,UNIQLO 始終堅持 LifeWear 的自我表達,即使每季都會找來不同的設計師進行聯乘,但最終呈現出的作品也緊扣一直以來的 LifeWear 理念。 

從這個維度上講,木下孝浩加入 UNIQLO 是 「終於遇見你」 的雙向選擇。「我很期待兩個擅長說故事的人(木下以及 UNIQLO)在一起能夠做出全新的 UNIQLO,不過如何讓 UNIQLO 一直強調的 LifeWear 走向品牌結合的生活方式,尤其是 UNIQLO 的全球布局下如何實踐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 UNIQLO LifeWear 表達方式,才是木下孝浩最大的挑戰。」 X 說。

(圖片來源:Google)

在迅銷公布對他的任命時,木下孝浩說:「在《POPEYE》的時候我們曾做過一個特輯,發現近些年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都愛穿 UNIQLO,我覺得 UNIQLO 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品牌,所以決定加入。」 

可以預見的是,剛剛 「合體」 的 UNIQLO 和木下孝浩一定會存在所謂的磨合期,帶著原本的媒體情懷工作也在所難免,但以他的專業度,這種情況也許能很快改善。至於這次轉型到底合不合適,最終還是要以具體的作品來考量、評判。

再見!《POPEYE》;你好!UNIQLO (圖片來源:Pinterest)

當 City Boys 遇見 LifeWear 究竟會擦出哪些火花,只能拭目以待了。


作者:0033

熱門內容

點擊以下圖片查看

KAWS 現在做的是藝術還是商業?

從 Supreme 延伸出的產業鏈, 「養活」 了多少人?

以上海為背景,用鏡頭來描繪 New Balance 想要表達的「夏日風潮」

Advertising:ad@nowre.com

Marketing:info@nowre.com

相關焦點

  • 【全職 / 兼職時薪$65】UNIQLO 澳門社員招募
    全職售貨員 Salesperson職責:要求:工作地點:2.兼職售貨員 Part Time Salesperson職責:要求:中學程度或以上待客熱誠、性格開朗、具責任感及團體精神每月最少工作 60 - 80 小時歡迎在學求職者申請必須持澳門居民身份證可夜更工作優先工作地點:申請方式:有意者可將個人資料、履歷、申請職位及聯絡方式電郵至
  • 如何解決新保安不適應的問題?
    在生活當中,每個人在面對新環境的時候,都會有不適應的感覺,對於福州保安公司來說,新保安人員對於環境的不適應也是很正常的,但是這種不適應會造成很大的離職率
  • 新工作環境不適應怎麼辦?3個方法帶你快速融入新團隊
    一向覺得自己人緣「真好」的她最終也沒能抵過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倍感壓力和委屈後在梁律面前卸下所有的包袱大哭起來。所以,做為一名優秀的職場人並非是你擁有多強大的背景,又或者是會多聰明的手段。真正能決定你能否留下的是與同事之間的相處方式和工作氛圍。糟糕的人際關係會讓人慢慢的對自己能力產生質疑,失去對工作原本的熱情,直到最後產生嚴重想逃離的想法。但是對於一名公司新人要怎麼做才能儘快的融入團隊?需要留意哪些問題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尷尬呢?
  • 佔卜:年後,你換的新工作會稱心如意嗎?
    都說年後是跳槽、轉換新工作的高峰期,你有換工作的打算嗎?你想知道自己換的新工作會稱心如意嗎?
  • 入職一個月後發現新工作不適合怎麼辦?
    有的求職者在拿到了offer入職新工作後,一個月甚至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後悔了,認為新工作不適合自己或不符合預期,糾結是嘗試堅持還是及時止損。新工作不合適,可能源自各方面,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工作方向與內容完全不一樣。
  • 攜手同行 共創輝煌|2021木炎科技集團年會盛大舉行
    在2021農曆辛丑牛年來臨之際,木炎科技集團迎新年會在廣東深圳盛大舉行,木炎科技集團深圳團隊各部門領導層和員工齊聚一堂,共度聯歡。2021年2月5日上午10點30分,與會人員陸續籤到入場,現場喜氣洋洋、一派祥和。經過了一年的辛勤工作,大家終於可以放鬆下來準備過個好年了,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 國際職業發展|超越IQ和EQ,新時代職場AQ你了解嗎?提高適應力,把握國際職場機遇!
    AQ不僅僅是指吸收新信息的能力,同時也指學習與新信息相關的知識,摒棄陳腐老舊的內容,並且可以克服挑戰,有意識的進行改變。在Natalie的演講中表示,AQ作為適應能力,考驗了人們對於新事物的新奇感,面對新環境的勇氣以及在各項打擊下的恢復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科技的改變下,人們的職業運作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這個改變將持續下去。
  • 新工作入職後各種不適應,你該堅持多久?如何找到狀態?
    每一份新工作都來之不易,投簡歷、請人推薦、一面、二面……一路過關斬將,但風險永遠沒辦法避免——新工作幹得不順手,入職後不適應。如果再恰逢職業轉型期,就可能更艱難。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究竟應該以一種怎樣的心態來面對換工作後的各種挑戰?
  • 如果上班45天還不適應,就別撐了!
    面對每份工作,我們得先想想自己要什麼?周圍有些同事完全不以為意,甚至樂在其中,但我在這種環境下卻完全無法集中注意力,每天只有在回家之後才能靜下來思考一些問題,但體力卻已經在通勤中耗損殆盡。當時我以為,別人能夠習慣,我一定也能習慣,但一直到一年後離職,我還是無法適應。在我們加入公司前,公司的生態早已存在,並且行之有年,這是由不得我們來改變的。
  • 面試官:木字加一筆是什麼字?回答本和術字的,直接淘汰
    企業和求職者就像是魚和水的關係,誰離開誰都不行,為了找到優質的魚兒,公司可沒有少花心思,大家都知道公司招人的成本很高,要想花小錢辦大事就必須從面試中找到,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挖掘到優秀的人才,面試官想出了問一些奇怪的問題,從側面來考驗求職者的方方面面,所以求職者可要在面試的時候小心了,不能被面試官帶跑了
  • 你為什麼離開你的上一份工作
    春節前在群裡面有人發了這樣漫畫圖因為圖片質量比較差,所以就不放圖片了圖中的對話是問:你為什麼離開你的上一份工作?答:我們公司搬家了然後沒有告訴我新地址。當然這是比較奇葩的回答,應該是搞笑的吧。說不定還真有,哈哈。
  • 千古名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後面兩句話更經典,你聽過嗎?
    或許你沒聽過,更沒有看過這篇文章,卻能張口說出其中的千古名言「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沒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就出自李康之手,對於這八個字,理解起來沒啥難度。試想一下,在一片樹林裡,如果大部分樹木都相對低矮,只有少數幾棵比較茂盛,比其餘高出一大截,顯得與眾不同,若是一場大風襲來,首當其衝的必然是高樹,話句話說,就是槍打出頭鳥。
  • 面試官:3個火是焱,3個木是森,那麼3個龍是什麼字?小夥智取
    面試官:三個火是焱,三個木是森,那麼三個龍是什麼字?
  • 面試官:「李」字少了木,念什麼?回答「子」的人,都被淘汰了!
    面試官拋出一個奇葩問題——「李」字少了木,念什麼?研究生選手急了眼,說:「我來是來面試網際網路工作的,不是來回答腦筋急轉彎問題的,我覺得作為網際網路公司,不應該用這樣無聊的問題來為難面試者。您可以問我一些專業問題」。面試官鎮定自若地擺擺手,讓研究生先去外面等一會兒。
  • 面試官: 三個火是焱, 三個木是森, 那麼三個龍是什麼字? 小夥智取
    王麗坤是一位高中生,畢業後,就放棄了學業,走向了社會的旅程,在找工作的時候,他選了很多家公司,就但沒有一家公司錄取了他,最後,他就把簡歷放到了網上。沒過多久就受到了一家,公司的邀請。第二天一早,王麗坤,就來到了公司。到了現場,他發現,人並不多,但是面試的人,學歷都比他要高。一位面試官,出了一道這樣的問題。三個火是焱,三個木是森,那麼三個龍是什麼字?
  • 我為什麼離開Airbnb?
    工作上,一切都好只缺煩惱,此時你會選擇離開嗎?文章的主人公,Airbnb的前高管,就做了這樣的事情。在他看來,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需要明確自己不同的角色。沒有人可以像電影電視劇中的萬能主角一樣兼顧一切。每個階段,我們都有著不同的人生角色和生活重點。找到它,明確它,然後向著目標奮鬥。
  • 面試官:「李字少了木,念什麼?」90後女生沉著應對,被握手祝賀
    不是思維測試,就是現場能力考驗,與正常的工作沒有一點直接的聯繫。其實對於面試來說,不同的內容展現不同的思維。對於不是的行業來說,因為其在能力、思維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標準,所以公司的招聘就會在這方面格外關注。 一個人的回答代表著一個人的想法,言由心生,心由行表。面試官可以結合一個人的回答,從而推斷出這個人的能力與素養。
  • 未滿一年就辭職,這事合適嗎?
    不久前我收到這樣一封郵件:「初入職場,我很喜歡當下的工作,儘管職位不高,但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不過,我對這個組織混亂的制度非常失望。而且,我被告知自己沒法獲得加薪。我知道如果換一份工作的話,我就能收穫更高的薪水。但我在想,還沒做滿一年就走,這樣會影響我的職業聲譽嗎?」該如何回復呢?對於是否影響職業聲譽這個問題,我既不會肯定,也不會否認。
  • 新工作到底適不適合你?
    走上新崗位,開始一份新工作,會遭遇不可想像的壓力。有些壓力只是短期的陣痛,但有些徵兆則是嚴重的警報,表明新崗位並不適合你。www.fastcompany.com提供幾條判斷的標準。覺得精疲力盡——完全正常你要見無數的人,吸收無數的新信息,每天要找地方吃午飯。更不用說,還得絞盡腦汁給新的老闆留個好印象。
  • 回答木的全被淘汰, 唯獨她被錄取!
    小李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離校後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在成功地被一家公司邀請面試後,小李順利的全部通過了前面的所有考核,但是在面試的最後關頭,面試官提出了一個問題,所有通過考核者都蒙了。小李就有些不解,同樣其他的面試者也是不解,面試官提出這麼簡單的問題,難道這裡面暗藏著玄機嗎?那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