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經工作三五年,甚至十年以上,你覺得到目前為止的職業生涯上,哪些節點影響你最多?
我自己是一個已經工作四年左右的網際網路工作者,在剛畢業的時候,我心中想的是「焦慮」。焦慮什麼呢?無非是第一步。
踏對第一步是好的職業生涯的起點,而起點會影響後續的發展。但是什麼叫做「對」、什麼叫做「錯」?沒有時間的驗證,很難回答。
△你會不會後悔當年面試第一份工作?
過了四年,在一邊烤肉一邊思考人生的同時,我決定把影響我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一段時間,用文章的方式記錄下來,思考自己的第一步到底哪些對、哪些錯,也把經驗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對於一個大學快要畢業的學生,找工作是最為困難的議題。困難的點在於:你不知道怎麼做才不會錯。
「我們兩周後要去日本的就業博覽會,你要不要去?」
在大學快畢業的時候,突然受到一個朋友的邀約。由於他是人才交流相關從業者,所以當時一方面想從朋友身上學兩招求職技巧,另一方面也帶著旅遊的心態,去看看鄰國日本的就業市場,順便為自己緊接著的就職做準備,因此就爽快答應下來了。
我參加的就業博覽會叫做CareerForum.NET,簡稱CFN。CFN是日本國內對海歸人才最大的就活,也就是說,這場就活的目的就是招募到「外語能力極強」的員工。
以今年的2019年場次來說,大約有250+的廠商參加。大家所熟悉的日企例如野村證券、日立、索尼、三菱、SoftBank等,或是歐美企業Amazon、Apple、P&G、IBM、GoldmanSachs也包含在內。
還記得我前面所說,我原本是帶著觀光的心態到日本的嗎?也就是說:在搭飛機前的24小時,我是沒有所謂的「履歷表」這玩意兒的!再加上當時認識的公司並不多,經過Amazon的時候只覺得是個賣書的,Tesla就是那個發明交流電的科學家(請原諒我的無知).當時在我心中,想的都是傳統一線、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
什麼都沒準備的傢伙,逛了兩圈還真逛不出個所以然來,因此我厚著臉皮跟幾間看起來不錯的公司聊一聊。有的會當場直接面試,有的則是會先收履歷,之後才會約面試。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NTTData這間公司,因為在我走出攤位15秒左右,就收到了HR的拒絕信!回頭一看,人事姐姐正在認真地使用電腦呢。(內心OS:可以等我走遠再發給我嗎?小的很玻璃心)
在結束CFN求職的「鬧劇」之後,回去繼續「找工作」,就又回到文章起頭提到的痛點:我想選一條對的路,但究竟什麼才是對的呢?我當時思考的有:
業務銷售,好像是公司存在必要的條件(畢竟公司要獲利),且很多成功人士都是銷售出身,我是不是第一份工作也做銷售?
而商學院會跟你說,經營企業最重要的是策略,而提供企業策略建議的顧問,可以居高臨下看整間公司的運營。是不是我只要做過顧問,就能夠更松地面對其他的工作呢?
就在我思考第一份工作要做什麼的時候,我收到了一通來自於日本的電話:「你好,我們想邀請你參加我們的第二階段面試…...」
晴天霹靂,我完全沒有想過在一陣胡搞瞎搞以後,居然還有日企肯給我二面。掛了電話,隨即問題來了:要不要繼續面試?
如同標題,我並不是一般隨波逐流的求職者,我是一個積極地隨波逐流的求職者。我雖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機會來了,我抓住總行吧?於是我決定去參加二面。
然而轉念一想,都要回到日本了,那我何不順便認真在日本找工作呢?所以我準備把自己當作「日本應屆畢業生」,參加日本新卒的就職活動。
買完機票、做好長期戰鬥的心理準備後,帶著一卡皮箱,我就到了日本當地找工作。
有一句話叫做「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而在求職的世界裡,狹小的求職市場也會限制人的想像。
當我認真打算去日本求職時,我發現,在國內大家最想去的公司,基本上就是所謂的一線外企。
以文科畢業生來說,當時想的公司可能就是P&G、麥肯錫、BCG、外企銀行等等。但在了解日本以後,發現日本人的求職世界中,跟一線外企並列(甚至超越)的職位,是「大型商社的綜合職」。
以日劇「東京女子圖鑑」裡愛聯誼的妹子來說,女生會把男生的職業分級,大商社綜合職的地位,是可以跟醫生、機師、律師相提並論的。而公司對於綜合職員工所投入的教育成本,據說會是該員工薪資的兩倍以上。
以三井商社的綜合職來說,前兩年會以輪調的方式,替員工找到合適的部門,接著會以五年的時間,將這名員工培訓為該部門的專業人才。在滿七年以後,就會被外派到外國分公司擔任主管階級,並且在滿七年之後,回到日本做主管。
除了大商社綜合職、國內常見的一流外企,還有許多不對國內求職者開放的外企,例如高盛、Amazon、麥肯錫、BCG、Bain、Twitter等,這些企業每年都在日本大舉招聘。
總之,我越查詢資料我越發現:這個世界機會實在是太多了,而我們卻經常將自己限制在一個小圈內。
我決定要去參加二階段面試之後,便開始著手兩件事情:日本住宿要住哪、怎麼規劃花費?還要應聘哪些公司、怎麼應徵?
首先是第一件事情,我從預算開始抓。當時因為沒有求職經驗,傻裡傻氣地認為1~2個月應該可以結束所有面試,因此我只帶了20萬日幣就出發了。
以結論來說,我完全錯估日本求職所用的時間,我最後花了三個月才離開日本。更令人驚訝的是,我竟然只用了17萬日幣就在日本待了三個月,這是包含所有的住宿、吃飯與交通費(日本新卒就業期間大概會花十個月)。
第二件事情,我的目標是大商社、投銀、大外企、本土銀行與知名公司。因為完全沒有資源,就是上網看別人怎麼寫。以前樂天(Rakuten)有個服務叫做「就活揭示板」,我當時會研究其他人就活大概有什麼內容、針對每間公司都有什麼評價。
因為是應屆畢業生就活,所以企業研究會非常誇張。舉例來說,每年大商社的申請人數都是近萬,但錄取人數只有100~150人左右。
在這樣大規模的篩選下,通常會有兩個測驗,一個是線上測驗、一個就是適性測驗(玉手箱、SPI)。通過這兩個測驗後,才會有真正的面試。
當時我投的有七大商社綜合職、投銀、本土銀行、知名品牌(富士通、NTT等),基本上就是對自己要求高的日本畢業生會投的公司。
回到生活面部分。因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預算不高,所以住宿的方面想辦法挑了最便宜的,最後找到一個月四萬在上野的住宿。
去了以後才知道,這裡簡直聚集了全東京的loser... ...
從空間來說,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非常傻眼:一間四五平的房間,塞了16個膠囊(4x4)床鋪,與其說是膠囊,我都稱之為「牙膏盒」。但因為沒什麼預算,加上我個人吃苦能力還不錯,所以就待了下來。
另一個特點是沒有冷氣,夏天的時候超熱,許多室友甚至因為太熱沒辦法睡在「牙膏盒」裡,就直接睡在地板上。起床的時候,我都要非常小心不要踩到在睡覺的大家。
△日本的膠囊旅館,我住的屋子都不如這種
後來我才知道,這裡根本就有消防安全危險,會知道的原因是一個新加坡學建築的住宿者,這個在學建築的人眼中,根本不能住人,結構實在太危險了。
當時我剛聽到的時候非常不以為然,直到他有天早上在跟房東吵架的時候,為了示範這棟建築物有多危險——他一拳把牆壁打穿了!
再講講東京生活。因為實在太窮,所以我研發出了許多神奇的生活方式。
我一天在日本的生活費是50塊日幣,就是吃得非常便宜,經常在超市日式炒麵便宜出清的時候買。極端的時候一天只吃一餐,這樣就只要32塊日幣,有時候覺得要奢侈一點,就會去買小香腸,一天大約就是50塊日幣。
所以當有人問我「日本的物價是不是很貴」時,我都會回答「這其實取決於你怎麼生活」。
但無論我怎麼省,有些該花的錢還是少不掉,例如:電車費去面試的時候一定得要做車去,而電車費對生活花費是非常大的考驗,因為坐一次電車來回,就會花掉我一個禮拜的開銷。
總之,在這段時間我體驗到了極致節省的生活。結束了貧民窟的住宿與生活,接著是極大的反差。
由於我在日本求職的過程,目標的都是大商社、投資銀行、顧問這類企業,所以面試的時候氣勢不能輸。出發來日本前,我還買了一套對窮學生來說天價的西裝(4千塊)。待了三個月的貧民窟裡,我是唯一一個穿西裝的人。
而我的就活共有50多次的投遞、13家面試、2家終面放棄、1個offer。有趣的是,在面試富士通時,所有日本人都是乖乖正裝坐著,而我超隨性的去拿了架上的雜誌... ...當我看到周圍人眼神的那一瞬間,我就知道富士通我沒希望了。
果不其然,最後獲得無音效卡一張。
再過了一兩年後,身邊有更多朋友、學弟妹們到日本求職後,我才知道——如果你選擇日本人風格的求職,就要做到極致。
舉例來說,我身邊數十位到日本求職的朋友,只有一個女生是走這路線,最後順利拿到電通的工作:大四在日本交換,使用著學校的求職資源(包含學長、學校求職中心),ES寫了好幾個版本,讓無數日本人精修... ...
很顯然,這個女生跟我坐在貧民窟的餐桌上,給隔壁hiphop日本人修兩下,是完全不同等級的。
再來是線上測驗這件事情。很多外企公司、大商社會有網絡測驗,就是考智商、考數學等等。很多應屆畢業生是會集體租一間會議室,一起打開線上測驗,然後互相照應通過考試。
而在airbnb餐桌獨立奮戰的我,相對起這些人的線上測驗分數,應該是低到一個無以復加吧... ...
我最後選擇的這家日企在虎之門之丘,職位是金融IT顧問。
公司走進去很像是日劇最浮誇的辦公室,而且年薪非常高,以查得到的公開數據來看,底薪是500萬日幣以上,而加上不成文的加班費和bonus,是絕對超過600萬的。
△虎ノ門ヒルズ
特別的是,這間公司與我所有面試的經歷都不同,是屬於「實力至上」的公司。即公司不看你的適性測驗、人格特質,只要你實力夠,基本就有非常高的機會拿到offer。
公司的面試分成三關。第一關與大部分的公司相同,就是把ES的內容再寫一次,而第二關是上機測驗,給你一本程序語言的教學書,然後請你在三小時內,寫出一個簡單的應用程式。
雖然我不會寫Java,但對於有半年Python經驗的我來說,這個測驗是非常簡單的,只要搞清楚Java的語法就可以了。
不過因為Java的「顯示」跟Python有點不同,所以只能拼命地翻書,去找到「顯示」該怎麼做。所以當下的表現非常像一個初學者,當我搞定的時候,時間剩下半個小時,我只得花了30分把剩下的六七題作業一次做完。
而當我交卷的時候,面試官用了幾乎全考場都聽得到的分貝說:「你是天才!」我自己很傻眼,我相信在場的所有求職者也都非常傻眼... ...
但最後非常可惜,要終面的時候,我因為兵役的關係卡在國內,無法出境。不然根據該公司在網上相關的討論,以及大部分公司的新卒終面來說,是不會刷人的。
所以嚴格來說,我是拿到了「接近100%錄取的終面,但因為兵役失去了」。
最後這段,我想應該是整篇文章最乾貨的,而這方面的資料我也幾乎沒有在網上找到,也是我寫這一系列文章最想分享的部分。
如果你是應屆畢業生,想去日本工作,基本上有兩個方向:
1.走日本人渠道,參加為期一年的就業活動
2.走海外求職渠道
我們先談第一點。我身邊走日本人渠道這條路的,只有「最後一學期待在日本交換」的人,運用了大量學校資源,再加上比日本人還要努力,才拿到不錯的結果。
另外如果你真的走了這條路,你會很自然地去投本土日企綜合職。但我現在回頭看,這些絕大多數的名額,其實應該都是留給日本國內的學校,甚至你不是早/慶/東的學生,根本沒機會。
接著是海外求職渠道。其實我就算沒有參加線下的CFN,也可以通過官方網站,去找尋對外國人才友善的公司。以我有拿到工作機會、或接近拿到的三間公司來說,都有參加CFN的活動。
以我身邊的朋友來看,如果已經離開學校,或許念個專門學校,並通過專門學校最後一學期的時間找工作,也是去日本找工作的低風險路徑。
如果你是有經驗的工作者,我認為有效率的做法,是通過獵頭公司在網上先面試。有機會往下一步的話,許多公司是願意出機票讓求職者飛過去面試的。
平臺的話,Linkedin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使用Linkedin的獵頭基本上就是偏向國際化的獵頭,且以日本中途轉職來說,是非常需要獵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