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月
前段時間,曾軼可過邊檢的事件曾引起熱議。
因為一時情緒失控和溝通的不充分,她和邊檢人員發生了語言上的衝突。
在之後的道歉聲明上,她也說自己「難以置信竟是如此的情緒化」。
不被情緒裹挾,才能不做情緒的奴隸,被脾氣牽著鼻子走。很多時候,情緒會掩蓋自己判斷事情的能力,導致做一些衝動的舉動。
當你的情緒快要失控時,不妨先想想這三個問題,冷靜下來。
我看到的,就是全部的事實嗎?
著名導演陳凱歌曾拍過一個電影《搜索》,講的就是一個「眼見未必為實」的故事。
故事裡的葉藍秋是上市企業的董事長秘書,年輕、美麗,工作能力出色。
不幸的是,她被查出患了癌症。
聽到這個消息,失魂落魄的她坐在公交車上,大腦一片空白,耳邊全是醫生給自己下那道「死亡判決書」的聲音,沒有聽到周圍人讓她讓座的聲音。
「你讓不讓,信不信我讓司機把你給轟下去,你這種人就不應該來坐公交。」
葉藍秋拒絕了讓座,而這段偷拍的視頻也被記者放在了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輿論對葉藍秋進行道德攻擊,又進一步挖掘不實的消息,說她是「老闆的情人」,而葉藍秋道歉的視頻也被記者刻意隱藏。
年輕的女人、不讓座、小三,這些標籤全部加諸於葉藍秋的身上。每個人都以為這是事件的真相,每個人都認為這個女人罪該萬死。
而葉藍秋本來借了錢,想一周後住院接受治療,最後卻選擇跳樓自殺。
當我們不了解事情原委的時候,謹慎地靜觀,而不是立刻下判斷,掄起道德的錘子砸向一個人。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舉動,會給別人帶來多大的傷害。
《用事實說話》的作者也說過:「過激的情緒反應不是事實造成的,而是由我們對事實的錯誤解讀造成的。」
當我們對某個人的行為升起憤怒的情緒,不妨問問自己:「我現在了解的就是事實的真相嗎?」
掌握的信息越多,出錯的機率就越小,也不會因判斷失當,成為一個網絡暴力的加害者。
我說了這番話,
對方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用事實說話》這本書裡曾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位治療師曾給一名酗酒的人做測試,他對患者說:「你喝酒太多了,比90%喝酒的人都要多,你現在要接受戒酒治療。」
而很多人一聽到這樣的說法,就下意識地牴觸,覺得醫生誇大了自己的問題。
這時,如果治療師說,「實驗是不會說謊的,你喝多少酒難道自己心裡不清楚嗎?」就會使對方大為惱火,拒絕接受治療。
如果換個說法:「我知道結果使你感到意外,這可能不是你期望的。」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接受酗酒治療的人數就大增。
這句話之所有有巨大的魔力,是因為它完美體現了「換位思考」。
正如書中所言,換位思考是情感上的理解,是理解他人的感受。你並不需要說對方的感受是對是錯,只需要確認他(她)的感受。
在生活裡,學會這個溝通的小技巧,很多矛盾會迎刃而解。
我要的是對話,還是對抗?
電影《心靈捕手》有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情節。
威爾是大學裡的清潔工,他自學成才,用三五分鐘就解決了數學系教授算了很久的難題。
他也是個問題少年,不上班的時候就四處閒逛,打架襲警,和朋友廝混在一起。
為了讓威爾好好施展自己的數學才能,教授要求他接受心理輔導。
可是叛逆的威爾接連氣走了好幾位心理醫生,等到第六個心理醫生西恩時,威爾的抗拒達到了頂峰。
威爾僅憑工作室裡擺放的一幅畫,就得意洋洋地猜測道:「你正在人生的暴風雨中,而且你娶了一個錯誤的女人。」
殊不知,西恩的妻子是因病逝世,這是他心裡永遠的傷痛。
第二次見面,西恩對他說:「看到你,我沒有看到聰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個被嚇傻的狂妄孩子。」
後來,當威爾放下心防,不再以對抗的姿態面對醫生時,治療才終於起了效果。他能真正擺脫內心的痛苦和惡魔,開始一個嶄新的人生。
《用事實說話》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在談話中,對抗解決不了問題,真正有效的是對話。
不要事先帶著責備、戒備、甚至是強烈控制的語氣和對方溝通,對抗只能激起更激烈的對抗。
如同在生活裡,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夫妻經常為了一些小事,大吵起來,接著開始翻舊帳,數落對方的不是。
明明一開始是討論某個事情,後來演變成了糾結「到底誰對誰錯」,傷了感情,也傷了情分。
寫在最後:
每個人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當負面情緒湧上頭時,我們不妨試著暫停一下,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我看到的,就是全部的事實嗎?」
「我說了這番話,對方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我要的是對話,還是對抗?」
冷靜一點,就能用一個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事情,以免傷人又傷己。
◆ ◆ ◆ ◆
推薦閱讀📖: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到底有多難
上篇文章📖:鍾麗緹婆婆言論爆紅:妻子的位置,決定家庭的幸福
《用事實說話》
教你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點擊下方小程序收聽本書精華講解